香港開埠前,油麻地人煙稀少。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志》,沒有關於油麻地的任何記載。
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英軍在尖沙咀一帶設立帳幕駐紮部隊,徵收現時的九龍公園土地,原來的居民遷至今日北海街與廟街一帶。
同治四年(1865年),漁民在南九龍海邊上岸補給,在地上曬麻纜,當地因而稱為「蔴地」。
漁民在岸邊用竹棚搭成一座天后廟,廟門一對石獅子由善信捐贈。
天后廟吸引漁船聚集,開始有人在此修補木船,防水、防鏽,保養都離不開桐油,桐油店開始在天后廟一帶海邊出現,「蔴地」加上桐油,該地被稱為油蔴地。
同治九年(1870年),居民組成油蔴地五約(油蔴地、尖沙咀、官涌、旺角、深水埔),居民與商人合力重修天后廟,由竹棚改為磚石建築。
碑記記錄三百四十多個捐助者與商號名字,當中包括大鵬協鎮府與九龍分司官員,可見油蔴地天后廟受官民重視。
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差餉收入冊中,油蔴地商舖主要經營船隻維修、麻纜、槳櫓、鐵匠、木材、雜貨、理髮、米舖、妓院、鴉片、長生店、儀仗花轎等。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風災,油蔴地天后廟被摧毀。
港英政府在風災後,重新規劃油蔴地,收回北海街天后廟地皮,以位於現今眾方街的一幅面積更大地皮作交換。
翌年,居民籌募重建天后廟經費,捐助者多達九百人。
清光緒二年(1876年),天后廟動工興建。
1887年,政府興建由佐敦道至文明里的道路,發現被興建中的天后廟分為南北兩截,政府將天后廟以南及以北街道,命名為「廟南街」和「廟北街」。
清光緒六年(1890年),天后廟全面落成,為兩進三開間建築,兩進之間為天井,廟前簷廊兩邊各有一個鼓台,廟門一對石獅子由舊廟搬遷過來。
花崗岩門框,門額刻金字「天后古廟」,上有「光緒丙子遷建」字樣,正門門聯,「聖澤宏敷恩流罔極,母儀昭顯福蔭羣沾」。
廟内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左設列聖宮,供奉大聖、黃大仙、車公、十二奶娘等神祇。
右設消災壇,天后殿左右設偏殿,分別供奉觀音菩薩、包公、關帝,廟内還有六十太歲殿。
廟前廣場滿種榕樹,人稱「榕樹頭」,天后廟又被稱為榕樹頭天后廟,「廟南街」和「廟北街」合併稱為廟街。
「榕樹頭」一片綠蔭吸引小販在此擺檔,販賣日用補給品,慢慢發展為市集。
清光緒十三年(1897年),天后廟兩旁先後設立公所和油蔴地書院,公所供油蔴地五約商議地區事務,天井設置社壇,奉祀社稷之神及觀音廟,油蔴地書院為區內貧苦兒童提供免費教育。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居民在油蔴地書院北側興建福德祠供奉土地神,其後加奉觀音,廟門上裝一塊大橫額,上書「觀音古廟」四字。
天后廟建築群出現兩間觀音廟,原有的公所觀音廟,改稱為「觀音樓社壇」。
1909年,政府興建油麻地避風塘,新填地街延展至現時的旺角區。
大批從內地到香港的喃嘸道士,聚居在新填地街,為善信在天后廟做法事,天后廟香火更為鼎盛。
1911年,廣華醫院落成,初期入不敷支。
1914年,華民政務司決定參照東華醫院接收荷李活道文武廟模,要求油蔴地天后廟值理將廟宇及嘗產(嘗產是家族共同擁有的公有財產),移交廣華醫院,資助醫院經費,值理雖然反對,政府仍付諸實行。
1914年,天后廟重修,在屋脊增添石灣陶塑,講述楊家將故事,陶塑人物之上有二龍爭珠,鯉躍龍門、鰲魚等吉祥裝飾,垂脊兩端站立日、月神像,色彩瑰麗。
1920年,東華醫院總理何世光(何鴻燊之父),在公所南側興建新的書院,形成以天后古廟為中心,一列五座兩進式建築物。
天后廟對出的「榕樹頭」,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休憩場地,「榕樹頭」對出的眾坊街(以前譯作「公眾四方街」),也是因「榕樹頭」廣場得名。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正式將天后廟移交廣華醫院,包括公所(觀音樓社壇)、福德祠(觀音古廟)、油蔴地書院、書院,廣華醫院接收嘗產五萬八千多元。
1931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東華東院,正式統一為東華三院,油蔴地書院改為東華義學。
1955年,油蔴地書院結束,一度改建為解簽所,東華三院之後出租作店舖,曾用作打鐵、跌打。
1956年,天后廟前因為有榕樹,驚蟄時提供「打小人」服務,將紙紮老虎放在廟外供人參拜及捐獻,較鵝頸橋打小人早得多(現在的「鵝頸橋」於1972年3月29日落成)。
《大公報》1956年3月6日報導,「用紙和竹篾紮成老虎,擺在街邊任人膜拜,但要收香燭錢,一二角亦收,多少不拘」
《華僑日報》同日報道指出,膜拜者以白豬肉餵虎後會棄而不取,藉紙老虎發財者可「取之佐膳」,一舉兩得。
當年祭白虎是一門「生意」,1957年2月22日《工商晚報》「扯旗山下」專欄記載,三岔路口、橋底、路旁、燈柱、榕樹、山邊等較陰暗地方,煞氣大易招惹鬼神,適合舉行打小人儀式。
亞皆老街一條電燈柱,本是打小人熱門地點,因為修路,「迷信婦孺」轉到榕樹頭打小人。
(2009年,美國《時代雜誌》,將打小人列為「2009年亞洲最佳事物」)
(2022年疫情期間,特區政府禁止打小人活動)
1969年,天后廟發生火災。
翌年,東華三院不再出租店舖,油蔴地書院短暫用作陳列天后古廟文物,其後供東華三院職員使用。
七十年代初,香港沒有獨立的城隍廟。
1972年,油蔴地書院改建為城隍廟,原有十二個解簽擋,暫停營運。
城隍廟為兩進式建築,中間設有天井,兩旁簷廊為捲棚頂椽條及桁條結構,前進正脊飾以轉枝花卉及博古圖案,正面簷板刻有中國民間故事。
經過多年發展,天后廟共有五廟運作,各座建築主祀不同神靈,天后廟正殿居中,兩側建有觀音樓、城隍廟、觀音樓社壇、書院,以四條互通的走廊相連。
五幢建築物之間的門各有名稱,觀音古廟與城隍廟,叫作「潛通」 、城隍廟與天后古廟,叫作「雲梯」、天后古廟與觀音樓社壇,叫「月步」、觀音樓社壇與油蔴地書院,叫「餘留」。
每年「觀音開庫」寶誕,天后廟吸引大批善信前往參拜。
天后廟保留的歷史文物,包括:
1860年的石獅子,是天后廟最古老文物。
1865年、1875年、1890年、1916年所立廟碑。
1888年、1897年鑄的銅鐘、木石雕刻。
清朝宣統年間的銅製香爐。
廟頂於1916年製作的石灣瓦脊。
天后又稱媽祖、阿禡、天后聖母等,信仰主要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為中心。
媽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於福建莆田湄洲。
相傳林默自幼會預測天氣,為漁民、客商提供航海信息,在海難中救人無數,深受漁民愛戴。
死後不久,湄洲島上漁民建廟祭祀,尊為媽祖,宋、元、明、清四朝,媽祖不斷受到朝廷褒封,由宋代「夫人」、「妃」,到元代「天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賜封為「天后」。
2009年,媽祖信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天后廟被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
2015年9月,廟街城隍廟失火受損,所有神像幾乎付諸一炬,唯獨城隍像只被熏黑而無大損。
東華三院將廟宇關閉維修,廟門的「書院」石匾原被「城隍廟」匾額遮蓋,維修後重見天日。
2017年8月9日,城隍廟重開,道長進行開光儀式。
2016年,政府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約三十二萬元,改裝油蔴地書院。
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期間,油蔴地書院改裝為「祭祀習俗演進館」。
書院門前放了兩塊新刻石額,寫上「海不揚波」和「永錫安寧」。
第一進和天井展示道教法事用品,花炮和機動花牌,介紹廟街天后廟變遷,旁邊有天后廟曾使用的錫製香爐(1879年)、木蠋台(1891年)。
第二進房間用作展示祭祀習俗物品,包括衣紙寶帛、廟宇物件、五供器,龍形神牌、拜神用品、環保設施。
2017年,天后誕列入香港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油麻地天后誕」停辦超過五十年,2018年,東華三院復辦「油麻地天后誕」,是九龍區最大型天后誕活動,承傳本土傳統文化,為市民祈福消災,祝願香港繁榮安定。
舉行難得一見的「花炮衝神儀式」,由八人及三隻麒麟組成的衝花炮隊,捧起近四米高的巨型花炮,衝向天后廟,表示對天后娘娘的尊敬,配以鑼鼓喧天,慶賀天后娘娘誕辰。
2020年5月,天后廟列入法定古蹟。
7月,在不改動任何建築物結構及外觀前提下,油蔴地書院內部翻新,活化為自助書店。
10月16日,油蔴地書院投入服務,內有由珍貴木頭打造的木龍舟,木頭由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檢獲,送給天后廟作裝飾用途,善信可花錢在天后廟購買金泊,貼在木龍舟上。
2021年,香港天后誕,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4月,東華三院收回天后廟外判營運權,自行營運管理及作內部整理,5月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