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東南山麓由花崗岩及火山岩形成,高地地質屬火山岩,花崗岩比火山岩易受侵蝕,形成南部低地,東部蘊藏鎢礦。
清初順治三年(1646年),明朝遺將李萬榮率領土兵由東莞逃亡至九龍,盤踞今沙田以西、針山以北山上,淪為海盜,設立城寨固守,城上列炮指向淺灣(荃灣)及瀝源,監視沿海一帶海上活動。
順治十三年(1656年),李萬榮被清將領黃應傑降服,山上所建城寨遭拆毀。
後期所建之城門村、城門水塘、城門河,皆以城門而得名。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據守臺灣,聯絡福建、浙江、廣東各省沿海志士,反清復明。
清政府採堅壁清野政策,實行遷界,將南中國沿海居民向內陸遷徙五十里。
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1661至1663年),先後三次遷界,沿海居民流徙他鄉。
部份來到大霧(帽)山青草山及針山之間的城門谷,在鉛礦山至波羅山及淺灣(荃灣)建八條客家村落,分別為盧葵(老圍)、白石塢、壁頭渡、石頭堅、釜容(芙蓉)山、南方渡、大霹靂、何(河)背。
八村共有八百五十五名村民,以鄭姓居多,種植稻米、茶葉、菠蘿為生。
1860年,英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港府與英軍對九龍半島發展未達成共識,未即時建立供水系統。
1881年,英政府派查維克(Chadwick),到香港研究太平山區衛生情況。
查維克指出,香港缺乏排污系統和潔淨食水,是不少疾病傳播之源,《查維克報告書》建議興建水塘增加食水供應。
1890年,港府發現香港島已無合適地方建水塘,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缺乏適合興建水塘地理環境,只能發展地下水源。
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起因正是因為食水不潔淨。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港府於九龍半島以北山脈尋找適合興建水塘地點,計劃在城門谷興建城門水塘,在維多利亞港內興建海底輸水管,供水給香港島,是香港第一個水塘將存水由九龍區輸往港島區使用,滿足香港島需求後,餘下食水供九龍及新界使用。
港府搬遷城門谷八村連同村內廟宇及學校,五百四十人搬到錦田,其餘搬到和合石、南水埗、七星崗、坪崗、馮園、石鼓瀧、鵬涌等不同地方。
1923年,城門水塘分三期建造,主壩在城門峽,高二百八十呎,副壩在菠蘿凹(菠蘿壩),高八十二呎,另有一條高三十呎草壩,城門谷八村淹沒在水塘中。
城門水塘主壩工程浩大,港府聘請英國工程顧問阿歷山大·賓尼及迪勤公司,技術人員及興建星洲山頂水塘的南洋工人參與興建,人數多達二千五百人。
由於工程複雜,加上未完全掌握使用新型炸藥技術,發生多宗引致傷亡事件。
1931年3月9日上午十一時許,連續兩日大雨,城門水塘山泥傾瀉,活埋五名工人。
1933年7月,第二期工程開始,約有七八百名工人開工,廣東及上海人各佔一半,由於環境及氣候因素,每日有五六十名工人感染瘧疾,以上海人為主,香港大學醫學院協助防治,感染人數顯著下降。
1934年6月21日,天降大雨,六名工人被水淹斃。
8月30日,一名工人被滾下大石壓死。
11月8日,外籍工程師跌下七十五呎山谷死亡。
1935年2月21日,工人爆石時將一塊重二十萬噸巨石炸飛上半空。
4月17日,暴雨下山泥傾瀉,兩名工人活埋。
1935年5月,香港慶祝英皇銀禧籌備委員會,通過將城門水塘改稱為「銀禧水塘」,銅鑼灣至筲箕灣一段新道路,命名為英皇道,作為英皇喬治五世登基二十五年紀念。
6月1日,三名工人被爆石擊中死亡。
9月2日,主壩建到約一百六十呎,水塘開始使用,港督修頓進行啟用儀式。
1936年1月12日上午九時許,兩名工人在城門水塘路側與猛虎相遇,工人逃出虎口報警,警方派出三隊獵虎隊搜捕無獲。
3月19日下午三時許,城門水塘工人發生爭執,一人被推落山死亡,另兩人重傷。
1937年1月30日城門水塘完成工程,總建築費用九百五十萬元,水深達二百呎,儲水量達三十億加侖,港督郝德傑主持開幕禮。
城門水塘被稱為南中國唯一最偉大工程,建造期間,有三十四名工人死亡。
水塘紀念碑最下方,寫着「Nisi Dominus Frustra」的拉丁文,意思是「若不是上主,一切皆徒然」。
出自《聖經》《詩篇》127篇第1節,「若不是上主建造房屋,建造者的工作都是徒勞,若不是上主保護城池,守城者保持警覺也是徒然」
城門水塘西北方的大城石澗,水源始於大帽山,下注城門水塘,澗面寬闊、水源充足,是城門水塘主石澗。
1935年,多家公司在城門水塘針山開採鎢礦石,為全港最大型鎢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停頓。
「針山仁興礦場」戰後復產,全盛時期有超過二千名工人,最高產量平均為每月三十公噸,全部輸往外地。
針山出產的鎢除可用於鎢絲燈膽,製成合金後可用作製造槍械,韓戰時期,鎢價急升十分搶手。
1968年後,鎢礦價格急跌,礦場被棄置,鉛鑛坳附近一帶,遺留多個荒棄礦洞。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華,英國陸軍《香港防禦設施報告》建議設城門碉堡,1937年至1938之間建成。
四個機槍堡穩固組成香港重要軍事防線,還有戰壕加強防衛,可觀察到四週山脈及深圳,被視作香港最穩固防線之一,是醉酒灣防線一部份。
1942年12月9日晚上,城門碉堡被日軍襲擊攻破,原認為可堅守一星期的城門碉堡,數小時內陷落,出乎英、日雙方意料之外,城門碉堡失守成為香港抗日戰役具有標誌性事件。
水塘以西大城石澗兩旁,長滿多種植物,1956年,首次發現香港特有的山茶花,此茶花直徑逾十二厘米,呈白色,極為罕有,為紀念港督葛量洪爵士命名「葛量洪茶」。
下城門水塘是船灣淡水湖供水計劃一部份,1961年,位於針山以南的下城門水塘開始興建,大帽山北面十餘耕牛被猛獸噬斃,疑是虎或豹所為。
1964年12月14日,西松株式建設會社副社長兼機械總工程師籐澤功,巡視城門水塘一座損毀水掣時跌落水塘,被吸入一條三十六吋口徑水管內,沖出城門河,救起送院證實不治。
1965年,下城門水塘開始供水,城門水塘被稱為上城門水塘,上城門水塘屬荃灣區,下城門水塘屬沙田區。
7月23日,拔萃女學生蘇加靈(19歲),在城門水塘山上發現老虎報警。
蘇加靈對《香港工商日報》記者說:「當我一路行到距離山頂約二、三十呎,看見路旁左邊,蹲坐一隻大野獸,剛好與牠打個照面,見牠頭大如斗,身體健壯,有黑白花紋,兩眼半瞇,我馬上想到,嘩!可能係老虎!」
「當時我心裏雖然驚,但是我不敢叫喊,怕驚動牠,撲過來就不得了,於是我慢慢轉身,放輕腳步掉頭行返落山。」
「因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邊行邊祈禱,希望上帝保祐,到行了幾十步轉了個彎之後,我的心才定些。」
7月24日上午七時四十五分,穿山甲警隊臨時組成「打虎隊」,由陸洪權督察率領,連警目、警員共十人,攜備獵虎槍、卡賓槍、衝鋒槍,到城門水塘搜索,沒有發現。
之後數天,不少人都聲稱見到老虎。
7月27,助理警務處處長薜畿輔,神槍手基利士在鉛礦㘭搜捕,未有發現。
7月28日下午四時,四名業餘獵人在城門水塘發現老虎腳印,之後發現老虎,其中一名獵人開了一槍,老虎失去蹤影,獵人下山到荃灣警署報案,警員上山,在現場地上發現數個猛獸腳印。
7月29日,駐港英軍第六十七野戰步兵營啹喀工兵,由羅治上校指揮,在城門水塘設立哨崗捕虎。
7月30日,啹喀兵用三隻小黃牛作餌,引老虎現身,十四名業餘獵人加入圍捕。
8月3日,經多日搜索,未發現老虎蹤影,事件平息。
1971年,港府由戴麟趾康樂基金,撥款在城門水塘附近設置一批試驗性郊遊康樂設施。
1977年6月24日,城門郊野公園設立,是香港首批郊野公園之一,同期設立的有金山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
城門郊野公園北起鉛鑛坳,南至城門道,西起大帽山,東至草山及針山,佔地達一千四百公頃。
城門郊野公園入口處,設有資料告示板及指標,水塘以南及東南一帶近水壩處,設有燒烤設施,園內設廁所、茶水亭、避雨亭、緩跑徑,菠蘿壩自然教育徑、觀景台等,鉛鑛㘭附近設有露營場地。
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位於城門水塘小巴總站旁,1987年落成,內設展覽介紹地區歷史、水塘建設,早期採礦工業資料、戰地遺跡。
2012年1月,郊野公園遊客中心,耗資一百四十二萬元大型翻新,工程包括增設兩個立體模擬影像裝置,展示針山一帶礦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要塞及碉堡。
透過增設的模擬立體影像及體感控制遊戲,訪客可以模擬當年在針山的礦工採礦,扮演駐港英軍在城門碉堡投手榴彈對抗日軍入侵,從一個全新角度認識城門郊野公園。
2012年7月14日,郊野公園遊客中心重新開放。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全長約八百米,步行約需一小時,菠蘿壩原是客家村落,因為盛產菠蘿而得名。
麥理浩徑第七段自城門水壩北端起步,登上針山漫長階梯,在五百三十二米尖峰上,鳥瞰鄰近地區,俯瞰城門水塘風光,展望北方可看見鉛鑛㘭對稱外觀。
六百四十七米的草山,是城門谷與沙田谷分界,位於城門水塘集水區,大埔滘林區溪澗的源頭山坡之間。
城門郊野公園生物多樣性,公園內設有標本林,供遊客觀賞各種植物,從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步行約一小時可到達。
城門標本林佔地四公頃,原為荒廢梯田,七十年代初開始種植,現收集約三百多個本地或華南地區土生植物物種,保存不少本土稀有及瀕危植物。
標本林內展示各式各樣樹木及有趣品種,包括不同品種的竹、多種受保護植物,以植物學家命名的植物、在香港首次發現的植物,本土野生的茶花等。
城門郊野公園草木茂盛,城門水塘前,是昔日的大圍村,附近有一個風水林,樹木參天,品種多達七十多個,劃為「特別地區」,受到特別保護。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區內樹木被大量斬伐,戰後隨即重新植林,初期以種植山松為主,稍後多植愛氏松、紅膠木,白千層及台灣相思等品種。
城門郊野公園接鄰人煙稠密的荃灣,棲息於此的多是較常見的雀鳥和哺乳類動物,如猴子、松鼠、穿山甲、赤麂等,溪澗中有受保護的兩棲類動物香港瘰(音祼)螈。
城門水塘歷史建築包括:
法定古蹟:城門(銀禧)水塘紀念碑。
一級歷史建築:水塘鐘形溢流口、水塘主壩、水塘鐵橋、水塘水掣房。
二級歷史建築:城門碉堡。
——————————————————————
城門水塘
交通
九龍巴士路線
32:石圍角至奧運站
40X:烏溪沙站至葵涌邨
46X:顯徑至美孚
47X:秦石至葵盛(東)
48X:禾輋至灣景花園
73X:富善至如心廣場
278X:上水廣場至如心廣場
專線小巴
82:兆和街至城門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