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移世易,事過境遷,明日可以話今天,現今人類可用今天語言,批判過去歷史。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未嘗照古人,古人不可用今日的文字來記當年的事。
用文字記事,只能用當時或以前的文字,中國文字由「圖騰」演變而來,每個字都按「圖騰」的意思來解釋。
「圖騰」不斷被後世折騰,由簡化到繁化,由繁化到簡化,字的數量愈來愈多,字的意思愈來愈少,增增減減下,「圖騰」失去本意。
清末民初,有識之士認為中文字太繁複,是阻礙中國,落後世界的最大絆腳石,有意取消中文字,以拼音代替,認為這樣可以令中國富強起來。
若不是1899年發現「圖騰」下一代,在湖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國文字早已被拼音取代,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從此湮沒。
甲骨文出現,是解開《老子》密碼的密碼,老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普遍用甲骨文、金文,兩種文字字型雖有不同,不過每個字的意思都差不多。
老子所寫每個字的意思,都按甲骨文的意思,用甲骨文來解釋才可還原字義。
可是,坊間對《老子》的解釋,多以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約30年-約124年),歷經二十一年著成的《說文解字》為準。
老子生於前572年-前471年,許慎在老子死後五百年才出世,他對《老子》的解釋,不是基於甲骨文,而是在秦代才出現的小篆。
老子從來未見過小篆,他不會用小篆的字義來寫《老子》。
骨甲文的「天」是指人類的頭部,許慎將「天」引申為至高無上。
骨甲文的「人」本意是人類,許慎將「人」引申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這情況就像用美國字典去查英文,雖然都是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但必定出現差異,用英文字典去查法文,有如瞎子摸象。
同理,用《康熙字典》也查不到甲骨文,康熙在生時,甲骨文還未被發現。
現時發現的五千個甲骨文文字(圖騰),只認出一千五百個,而且不一定正確。
要解開《老子》密碼,還有漫長路要走,破解甲骨文密碼,可以取得密碼,《老子》密碼最終都有全破解的一天。
反者道之動,只有回到起點,才能真正明白當時發生甚麼事。
【不尚賢】
「不」是根向地下生,鳥向天上飛難以捕捉,寓意向下深究,向天探索,隨心所欲。
「尚」是崇尚,追求。
「賢」本義是多財,引申為多、勝過的意思。。
不追求財富,做人做事才能隨心所欲。
【使民不爭】
「使」是使令、派遣、驅使、任用、支配。
「民」本義是以利器刺眼,令人致盲,之後成為奴隸,任由主人驅使。
「爭」是兩個人拖動一個犁耕作,一人在後面扶,一人在前面拉,互相合作耕田。
只要互相合作,隨心所欲耕田,就不需要用殘忍手法令人致盲,使之成為奴隸以供驅使。
【不貴難得之貨】
「貴」是兩手持一物,爭奪的意思。
「貨」本義是金玉布帛一類奢侈品。
奢侈品會引起爭奪據為己有的心。
【使民不為盜】
「盜」是河水氾濫,溢出河岸。
追求財富、驅使奴隸、爭奪寶物,都會傷害他人,有如河水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不見可欲】
「見」的意思是獻,是跪坐的人突出眼睛(凝望)奉獻祭品。
「視」是準備戰鬥突出眼睛(凝望)觀察。
「可」是曲柄斧頭的柄,象徵權力、權柄,皇帝用八種權柄駕馭群臣:爵位、俸祿、賞賜、褒貶、生死、抄家、放逐、誅肅。
「欲」字在秦代小篆時才出現,甲骨文及金文都沒有「欲」,相信是「谷」。
「谷」是山谷、耕地、糧食,古代糧食來自河南周口淮陽縣城,東北五公里處的五谷台 ,所以叫五谷。
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糧食,從沒叫人類奉獻,也沒因為提供糧食,要人類搶奪鬥爭,統治者不應玩弄權柄,以各種方法駕馭臣民。
【使民心不亂】
「心」是心思,古人相信情生於心,人的思維由心臟主宰。
「亂」是用雙手整理絲線,愈弄愈亂。
統治者不玩弄權柄,人民不用花心思對抗,原本按規律的社會就不會出現混亂。
【是以聖人之治】
「聖人」是以道聽途說聽得來的道理,強行用作教化他人的人,今天叫教育家。
「是」由「早」與「上」或「止」組成,後期由「日「與「正」組成,意思是太陽到了正午,影子就不會出現偏差。
「治」是上古以結繩記事,井井有條。
「井」是按規律,有法則的意思。
教育家按規律,有法則,如結繩記事,井井有條,才不會出現偏差。
【虛其心】
「虛」是丘,四方高中央低的地形,是一個有四個邑的小部落,十六個井(數量單位,不是井的數目),一百四十四個男人(女人與小童未計算在內)。
「其」是簸箕,「箕」一般用竹篾或柳條編成。
「簸」是揚去穀米中的糠秕雜質,意思是不斷用工具作出篩選。
將不同心思的人篩選出來,各自集中在一個小部落,用今日的說話,是「圍爐取暖」,這樣就可減少因心思不同而發生爭執。
【實其腹】
「實」是屋內充滿貝、玉等寶物。
就算寶物堆滿屋,也不能從中篩選到可以裹腹的東西。
【弱其志】
「弱」是抗而不勝。
「志」不是「士心」而是「之心」或「之目」。
「之心」是跟隨心中意願去走,由於要探索,所以要走「之」字而非直線,「之目」是見識,即是記憶。
抗而不勝,屢戰屢敗,淪為弱者,是因為見識不足,不知如何才能達到目的,由於未能篩選出自己要行的路,要不斷探索。
【強其骨】
「強」是蛀米蟲,即穀牛。
「骨」是骨架,骨架要有關節才可支撐,令到關節相連的骨反覆活動,引伸為驗證檢核,直至確實為止。
要篩走藏身米內的穀牛,不能粗心大意,必須一再驗證檢核,確定一隻穀牛也沒有,只要有一隻穀牛,就能蛀去很多米。
清除社會內的蛀米蟲,社會資源才得到保障。
【常使民無知 無欲】
「常」是下身的衣服(意即做好準備)。
「無」是林木生長得很豐盛的樣貌,意思不但是有,而且多,多到要跳舞慶祝。
「知」表示掌握事理如箭般快速,快速地知道、懂得事情。
「欲」是五穀,泛指糧食。
人民預先做好準備,收到通知可立即出發,保護五谷免受到損害,豐收時就可跳舞慶祝。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夫」是成年男子、農夫、獵人、軍人。
「智」是用語言傳授祭祀及軍事知識。
祭祀泛指與自然有關的知識,軍事泛指與人文有關的知識。
「者」是眾人集合在軍旗,準備出兵。
「敢」就是「取」,取是手持左耳,古時戰爭捕獲俘擄,割左耳計數、記功。
「為」是拖着大象一齊在田中工作。
「也」是從口中向下長長呼氣,呼出最後一口氣,表示死亡。
向成年男子傳授祭祀及軍事知識,在軍旗下集合,準備出兵,割下敵人左耳記功。
戰爭不同拖大象在田中工作,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一將功成萬骨枯。
【為無為】
拖着大象在田中工作,可以得到收穫,不會像戰爭般傷害人命,皆大歡喜。
【則無不治】
「則」是用刀在鼎上刻畫文字,作為法則。
商被周所滅,殷商遺民過往只知遵守商的法則,必須告知他們周朝的法則,讓他們遵守,不要因為他們違法而懲罰他們。
就像上古以結繩記事,有規有矩,人民遵守相同法則,國家才可長治久安。
就像一國兩制,各自遵守自己的制度,河水不犯井水,和睦相處,創造共贏。
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
影音電子書
https://readmoo.com/
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
訂閱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frogwong
徇星馬等地區觀眾要求,節目加設簡體字幕,即是有繁簡體字幕。
敬請繼續支持,訂閱frogwong出版
製作:山寨廣播 配音:王sir
音樂:Mystery/Sorrow(元方)
圖片:部份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