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邨前稱咸田徙置區,位於藍田山上,即匯景花園及港鐵藍田站附近。,共有二十三座徙置大廈,1966年至1975年間陸續落成。
1970年前稱為咸田徙置區,之後改稱藍田,第一至十四座為第四型徙置大廈。
當局興建第九座時,地盤掘出大量人骨,翻查記錄,知道上址以前是一個墳場,由於土質疏鬆,無法興建多層大廈,當局轉而興建一座藍田循道小學,即現時藍田循道衛理小學,藍田邨因而沒有第九座。
1975年出生的藝人李燦琛,在藍田邨第二十二座居住,1987年在藍田循道衛理小學上午校畢業。
1953年的石硤尾木屋區大火,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當時稱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
徙置大廈原由工務司署設計,由1954年成立的徙置事務處興建。
石硤尾徙置區於1954年落成,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區。
由1954年至1971年,共有二十五個徙置區落成,有525座大廈,徙置區按不同設計,分六個類型。
藍田邨第一至第十四座為第四型,由徙置事務處興建。
第十五座至二十四座為第六型徙置大廈,由房委會接手興建,總建築師彭玉陵設計,第十五座是房委會接手興建的第一座徙置大廈。
房委會將藍田邨分為三個區管理,即藍田一邨、二邨、三邨。,不過,第十五座不屬於這三個屋邨區別。
藍田邨十座第六型徙置大廈,第十五座是最早興建,最遲清拆的一座。
「彩龍大戰水怪」都市傳說,發生在1970年落成的藍田邨第十五座。
第十五座的外牆,畫了一條六層樓高的彩龍,官方稱是標誌香港第五百座徙置大廈落成,工務司署還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1970年11月19日下午四時,護督羅樂民爵士主持揭幕典禮。
居民入伙後,發現整條走廊都滴水,地上出現水氹,單位內亦滲水。
有關方面說,香港東面水氣較大,水氣積聚在大廈內,出現滴水是自然現象,新樓出現單位滲水,亦屬正常。
一日,天空裂成兩半,一半白色,一半黑色,居民見到半空出現一條彩龍,與在海中冒出來的水怪大戰,彩龍處於下風,被水怪挖去一隻眼晴。
彩龍噴出來的鮮血幻化成另外十一種生肖,十二生肖合力激鬥一番後,最終將水怪打走。
翌日,居民發現第十五座外牆的彩龍,「傷痕累累」而且瞎了一隻眼。
住在十五座的一對夫婦,說彩龍向他們報夢,要求買藥給牠療傷,否則水怪再來的話,牠無力阻擋。
彩龍大戰水怪這個都市傳說不脛而走。
那對夫婦成了彩龍的「代理人」,收取坊眾善款,為彩龍買藥療傷。
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間,香港連日大雨,三日總降雨量達652.3毫米。
觀塘翠屏道木屋區發生山泥傾瀉,港島半山區旭龢大廈坍塌,造成共156人死亡、117人受傷。
有說這場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雨災,是當年被「彩龍」打敗的「水怪」造成。
6月18日,藍田邨十五座一單位流出大量清水,消防員奉召到場,破門入內,發現騎樓嚴重損毀,雨水不斷吹入屋內。
兩具屍體在積水中飄浮,死因是溺斃,他們就是成了彩龍「代理人」的那對夫婦。
有人說因為他們幫彩龍療傷,遭水怪報復,有人說兩人騙街坊的錢,被彩龍殺害,有人說兩人死於意外,眾說紛云。
1983到1984年間,26座公屋有倒塌危險,原因是興建時用了鹹水,亦涉及貪污,其中包括藍田邨第十二座、十三座和十七座。
有理由相信,藍田邨第十五座亦是鹹水樓,「彩龍」是其中一項證據。
鹹水樓所含的氯化物與鋼筋生成三氯化鐵,與水份發生作用後形成氫氧化鐵和鹽酸,鹽酸腐蝕「彩龍」的顏料,令「彩龍」損毀,因而出現彩龍大戰水怪都市傳說。
藍田邨第十七座率先於1988年拆卸,其餘22座於1990年至2001年陸續清拆重建,整個拆卸工程稱「藍田邨重建計劃」。
整個拆卸工程於2002年完成,原址分拆為四個屋邨及一個屋苑重建。
藍田三邨原址現為平田邨、藍田二邨原址現為安田邨、啟田邨,藍田一邨一至六座重建成藍田邨及社區設施,第七、第八及十座重建成康逸苑。
「藍田邨重建計劃」花了十二年時間才完成,而且不是重建,而是分拆成五部份。
藍田邨佔一小部份,只有四座,遲至2010年5月9日才正式入伙。
藝人劉德華在十二、三歲時,曾在藍田邨第十五座十四樓居住,住了七年,進入娛樂圈才搬出來自住。
他以書法為重建後的藍田邨的邨名題字,藍田邨正式入伙時參與題字揭幕。
談及「彩龍」傳說,劉德華稱,興建第十五座時,在地下掘到一副「恐龍骨」,所以在大廈外牆加了一條「浮雕龍」。
他沒有提到「彩龍大戰水怪」的都市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