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潭原名大水坑,鄰近荃灣老圍,源於大帽山東南方的大圓(大玄)石澗。
大圓石澗由妙高臺與禾秧山之間山澗匯聚而成,終年流水充沛,名為大水坑。
大水坑下游有三個水潭,因而得名三疊潭,是香港佛教道場集中地區之一,被稱為荃灣千佛山麓,較著名寺院包括:
東普陀講寺、圖玄學院、西方寺、香海慈航。
茂峰法師是廣西博白人,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十九歲在南京寶華山慧居寺(隆昌寺)受戒。
1924年茂峰法師應邀往台灣基隆靈泉寺講經,在台逗留三年,講經弘法,皈依四眾達萬多人。
當時的日治台灣總督及官員前往聽經,將此事呈報日本天皇,敕令贈茂峰法師黃緞金燦五衣一件,是三百年來第一位日本以外僧伽得此禮頌。
1927年,茂峰法師由台灣到香港弘揚佛法,途經老圍村,登千石山,游大水坑,以山勢氣像宏闊,為建佛寺理想地方,集資建寺。
1930年,茂峰開始在千石山興建寺廟,歷兩年而成,千石山一帶景物與普陀山類近。
1932年,茂峰將寺廟稱為東普陀,將千石山改名為千佛山,將大水坑名為三疊潭。
東普陀令人聯想到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茂峰以「講寺」代替佛寺稱呼,顯示重視講經弘法。
東普陀下方近二陂圳路的吉祥院,與東普陀同年代建成,是茂峰法師為女眾修行而設。
東普陀與定慧寺、竹林禪院、鹿野苑等,同為三十年代香港著名道場。
東普陀主殿是一座三開間建築物,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兩旁伴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左右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1934年開光。
佛教喜以圓通比喻觀音的耳根圓通法門,大殿不用大雄寶殿名稱,名為圓通寶殿。
1937年,東普陀第一進殿宇天王殿落成,在殿門是彌勒菩薩坐像,兩旁四大天王,背向彌勒像、面向內院的是韋馱菩薩立像,守護佛法,稱為韋馱殿。(天王殿現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1940年年底,圓通寶殿重修,商人胡文虎送來緬甸玉佛,放在觀音像前供奉。(圓通寶殿現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東普陀講寺最聞名有「三大」:「佛大」、「鼎大」、「鑊大」。
殿前大鼎刻有「重六百餘斤,有盛店造」幾個字,為香港罕有法器文物之一。
1941年,香港淪陷期間,日軍所到之處姦淫掠奪,百餘村婦到東普陀講寺避難。
茂峰法師為救蒼生,將日皇所贈黃緞金燦五衣,懸掛胸前,立於寺門,日軍見狀如見天皇,不敢冒犯。
東普陀講寺一度成為避難所,戰後成為香港最多僧侶掛單的佛寺,寺名遠播。
1964年,茂峰法師圓寂,繼任人了一法師在法堂樓上設立茂公紀念館。
1967年,茂公紀念館落成,紀念館珍藏日本裕仁天皇御賜黃緞金燦五衣。
圖玄學院由趙聿修創建,1950年,趙聿修與劉培齡於元朗開設榮華酒樓,酒樓樓高四層,另設餅食外賣服務。
趙聿修哥哥在廣東道教羅浮山入道,榮華酒樓成為道教人士聚會地點。
趙聿修、呂重德、楊永康、陸吟舫、黃錫祺,以「奉行八德、弘揚三教」為宗旨,在香港籌建一個修真之所,選址在荃灣三疊潭旁邊,名為圖玄學院,全稱九天冊立圓玄至道特級天壇。
1951年,開始建造明性堂、養真軒,報本堂、嘉會堂等。
1953年3月15日,圖玄學院開幕,崇奉儒、釋、道三教聖人,兼奉關帝、觀音大士、呂祖、濟佛。
1956年,圓玄學院註冊為有限公司,成為轄准免用有限公司字樣的慈善團體。
1968年,始建三教大殿,1970年落成,採用傳統天壇形式建造,供奉三教始祖,殿內三聖法像為名雕塑家王維新作品。
王維新的個人銅版畫作品,是最早被國際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版畫家。
入德之門位於三教大殿之下,名字取自朱子注《大學》章句:「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大殿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太上道德天尊、大成至聖先師、釋迦牟尼。下層元辰殿(太歲殿)供奉六十甲子神像。
三教大殿前兩側建有鐘樓、鼓樓,另有關帝殿、呂祖殿、丹房。
前有石牌樓,院內有雕塑、池塘、花園,辦有素食館,設有骨灰堂等,有弟子約五百人,是香港最大道場之一。
三教大殿右邊是愛逸亭及龍華樓,愛逸亭旁邊是一個巨大盆景,有石山及小溪澗。
龍華樓樓高兩層,仿北京古代帝苑建築,樓外走廊如宮廷式設計,天花上繪有不同壁畫。
三教大殿最左邊是觀音池,池塘中央佇立高約兩米白玉淨水觀音像,觀音像仿敦煌畫稿所製,於四川完工再運至香港。
1974年,圓玄學院開始為長者提供安老服務。
1979年,在原來牌坊兩旁加建兩座牌坊,三教牌坊於1980年落成,分別代表儒佛道三教,上書圓玄學院四個大字。
1981年,孔教學院豎立孔子銅像,賀圓玄學院金禧紀念。
1985年,港督尤德夫人視察圓玄學院安老服務。
同年,仿北京九龍壁而建的八德碑石揭幕,分別解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
1988年,政務署署長張建宗參觀元辰殿,元辰殿又稱「太歲殿」,仿照北京白雲觀興建,供奉六十甲子神像,善信可在此參拜太歲和還願。
圓玄學院其他設施,包括:藏經閣,內存集儒佛道三教經典及相關書刊,為香港道教界最大圖書館。
雅石館展覽各種天然岩石,包括酷似中國十二生肖的石岩。
福緣軒為慈善機構,透過教授包裝技巧和營銷技巧,協助婦女和傷殘人士就業,售賣的都是開光吉祥物,全部經圓玄學院經生、道長頌經和祈福。
圓玄素食館頤齋是非牟利機構,2013年開始由社會企業「樂農」接手,透過慈善機構「龍耳」聘請失聰人士,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
香海慈航俗稱船廟,前身為觀音岩。
1960年,老圍村村民自行設計興建,仿照南中國海漁船造型,部份建材取自三疊潭石塊。
香海慈航船頭佇立關公像為護法,前艙為被稱為中國第一高僧虛雲禪師紀念堂。
虛雲禪師(1840年-1959年10月13日),俗姓蕭,名古巖、演徹,字德清,號幻遊老人,籍貫湖南湘鄉,生於福建泉州府署中。
梁武帝蕭衍後代,父親蕭玉堂是舉人出身,官至泉州府幕僚,出生時母親去世,由庶母撫養長大。
咸豐九年(1859年)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剃度出家,從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師承曹洞宗四十六世鼓山鼎峰耀成禪師。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離開鼓山,先在江南一帶講經說法,後入北京,時逢八國聯軍入侵,離京至西安,經終南山入川,轉赴西藏,折至雲南大理。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到達賓川雞足山,重興雞足山迎祥寺(祝聖寺)。
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往泰國、檳城等地,考察東南亞佛教,講經說法。
宣統三年(1911年),為團結佛教徒,保護寺院,斡旋上海佛教會與南京大同會的對峙,虛雲禪師出滇至滬,赴南京晉見孫中山,議定修改佛教會會章諸事宜。
4月,因政府更迭,前往北京見袁世凱。
1913年(民國二年),西藏有些王公活佛不肯承認民國政府,虛雲禪師出面游說,消弭化解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
1949年,應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圓瑛法師、趙朴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
10月,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三寶,包括: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
1951年春天,虛雲禪師擬在雲門山大覺寺傳戒,適值中國展開「鎮反運動」(鎮壓反革命),廣東省乳源縣民兵包圍寺院,以該寺隱匿反革命分子,窩藏軍械及金銀為由,將虛雲禪師等二十六名僧人囚禁起來拷打。
虛雲禪師被拘禁於方丈室內,門窗封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均不許外出,遭四次毒打,虛雲禪師肋骨折斷,闔目不視,閉口不語,呈入定狀,八日後始甦醒。
虛雲禪師嘔心瀝血所撰《楞(音令)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著作毀失殆盡。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通知政務院總理周恩斡旋。
1951年5月下旬,歷時三個月才告一段落,海內外佛教界稱之為「雲門事變」。
1953年,虛雲禪師寫《重建雲居山真如寺事略》、《雲居山志重修流通序》,交由香港志蓮淨苑與佛經流通聯合出版,流傳於世。
虛雲禪師以一對聯自述一生: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五帝: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皇帝。
四朝:滿清皇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十難:生為肉球、饑寒雪掩、痢疾待斃、口流鮮血、失足墮水、大病頓發、索斷浸水、險遭剖腹、全身枯木、遭匪毒打。
1959年10月13日,虛雲禪師於雲居山圓寂。
虛雲禪師是中國佛教比丘,禪宗高僧,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音歸)仰第八代,一身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
虛雲禪師最有名的徒孫,為創立法鼓山的釋聖嚴法師,創靈泉寺、中台佛教學院、中台禪寺的釋惟覺法師。
香海慈航中間船艙為開山祖寬宗大師紀念堂,寬宗大師未出家前任軍中少將,官拜內蒙古專員。
1949年撤退台灣,後來在香港出家,獲虛雲禪師在內地遙收為徒,傳臨濟宗法。
紀念堂上供奉呂祖的「呂祖飛真應化壇」,壇內中央掛着明鏡非臺橫匾。
後艙為圓通寶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船尾靜立觀音菩薩立像一尊。
香海慈航西面設有一道「雲連橋」,跨過三疊潭連接對岸。
背靠大帽山,前臨三疊潭位置的西方寺。
1972年由佛教團體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修建,佔地十四萬平方呎。
西方寺正中為一幢兩層高中國宮殿式建築大雄寶殿,下層為五觀堂,即齋堂。
前為天王殿,內奉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兩側為鐘樓、鼓樓。
寺後有一座九層高的萬佛寶塔,塔基建造仿照台灣日月潭的慈恩塔,塔身以廣州六榕寺的花塔為參考。
塔內的七寶鑲嵌壁畫名為《觀無量壽經圖》,全長七十米,由六十幅小畫組成。
塔內最高層藏有兩顆顏色各有深淺佛陀舍利,還有藏經樓、彌勒殿、地藏殿等。
荃灣三疊潭
交通:荃灣兆和街總站乘搭81號小巴往老圍總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