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卦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賁:敏捷、突出。
於:烏鴉,因反哺被稱孝鳥。
丘:兩個小山,引伸起伏地形。
園:衣物放在特定範圍內,引伸特定用途地方。
丘園:家園。
束:用繩緊索袋子兩端,引伸束縛。
帛:古代女子外出時繫於腰左的白色拭巾。
戔:兩戈相向,引伸殘害。
戔戔:少、淺狹。
吝:口腔上顎刺青,引伸低調。
終:蠶蟲在冬天不再吐絲,引伸終結。
吉:以玉祭祀,引伸吉祥。
意思是:對家園作出敏捷反哺。
像女子束在腰間的手巾,只是很少的負擔。
保持低調,最終是吉祥的。
明朝東閣大學士林釬(音旱),可解爻義。
林釬(1579-1636年),字實甫,號鶴臺,生於金門甌壟(後壟村),父親林中和。
相傳誕生前夕有異象,整個甌壟湖連續鳴沸長達三天三夜。
林釬七歲喪父,隨改嫁母親遷至洞口社,在龍溪縣成長進學。
萬曆四十年(1612年)以龍溪籍參加鄉試。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三十七歲的林釬進京應考,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
林釬是金門人,以龍溪籍應考,成為殿試金榜名次最高的金門人,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國子監司業(大學副校長,正六品),後升國子監祭酒(大學校長,正四品)。
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林釬在朝任官第二年,家鄉漳州府一帶發生夏洪沖毀水圳,淹沒田園,災後顆粒無收,土地荒蕪,鄉民流離轉徙四方。
當地官員發動百姓興修寶林水利,事成之日,林釬應約題寫《寶林水利碑記》,高度評價寶林興修水利。
明熹宗天啓年間,權閹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擅權亂政,勢焰熏天。
魏忠賢到處蒐括銅製的器物,熔掉重新私鑄錢幣、中飽私囊,有奉承好事小人告知魏忠賢,林釬掌理的祭酒監內有許多銅鼎、銅缸,可以搬來熔掉鑄造錢幣。
銅鼎是天子親臨視察學館時,用以煮食,銅缸是盛載防備火災用的清水,林釬不畏魏忠賢權勢,堅持不讓搬走。
當時,許多人為巴結魏忠賢,歌功頌德,爭相要替魏忠賢蓋祠堂,國子監讀書的監生陸萬齡率眾,捧着説帖找林釬,林釬問他要做甚麼?
陸萬齡回答説:「魏公功德這麼崇高,應該在京城的太學裏面樹立一尊塑像,不曉得林老您覺得意下如何?」
林釬回答説:「你們大家好好想想!孔老夫子是大聖人,是天下讀書人的導師,禮法上理所當然享有如同天子一般尊崇地位。魏忠賢只不過是個臣子,如果讓魏忠賢和孔夫子一樣並列而坐,哪一天皇上親臨太學,進到這廳裏拜謁至聖先師孔子,臣子大剌剌坐在上頭,天子卻在下頭伏拜,你們看這樣妥當嗎?你們覺得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陸萬齡等人皆啞口無言。
陸萬齡等人尚不死心,倡議替魏忠賢蓋一祠堂,手拿簿子,到處籌募捐款,強迫林釬具名支持,起帶頭作用。
林釬不屑的拿起筆來,隨意在本子上胡亂塗抹一番,當天晚上將官帽懸在欞星門上,辭官歸隱,魏忠賢趁機偽造聖旨,削去林釬的官籍。
林釬辭官後回到漳州,從龍溪故里(龍文區),移居中埔總(南靖縣豐田鎮),在永豐溪畔擇地興建土樓隱居,兩袖清風,過恬淡鄉居生活,清貧度日。
期間,與黃道周、徐霞客結為知己,他們或探討時事,或談詩論字,傳為佳話。
林釬在朝為官清廉忠直,罷官隱居後,十分重視家鄉建設,洞口社處於九龍江邊,常有水患,林釬倡議興修水利、築壩引渠。
當時,海上武裝集團勾結倭寇,入侵海澄、龍溪一帶。
林釬向漳州知府杜遴奇建議,在西岐山與鶴鳴山之間峽谷建一個關隘,派兵把守,以保衛東鄉及漳州城。
杜遴奇採納建議,只挖了地基,城尚未建成,杜遴奇奉調離任,建城之事擱置。
崇禎二年(1629),施邦曜接任漳州知府,在當地鄉紳陳天定與里人王必標支持配合下,於萬松嶺上興築關城,當年完成。
萬松關是古代進出漳州的必經隘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被稱為「閩南第一關」。
關上城墻,全部用工整長方形花崗岩石砌成,上有炮門三眼,堞(齒狀矮牆)高可見海。
牆體前面直立,後面為台階式,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結構,全長約一百米,城高十五米,城門寬9.1米,上牆體寬四米,東面底座寬五米。
城門上嵌一塊石橫匾,鐫有林釬親手題寫「天保維垣」,四個雄渾有力楷書大字,意即上天保佑這座關城永遠穩固。
關城建成後,施邦曜在關城旁建一座堆雲庵,有一座亭供往來行旅停歇休憩,林釬撰寫《施公新築萬松關記》以記其事。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彌留,因諸子皆早夭,遺詔五弟信王朱由檢即帝位,是為明思宗,次年改元崇禎。
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即位,剷除閹黨,魏忠賢等被處以極刑,皇上稱許林釬風骨錚錚,拔擢禮部侍郎(正三品)兼侍讀學士。
鄭芝龍原名鄭一官,以台灣金門廈門等島嶼為基地,劫掠福建及廣東數地,明朝官兵疲於奔命,朝廷多次招安,鄭芝龍都拒絕。
崇禎即位後,鄭芝龍有投降接受招撫之心,林釬下屬穿鑿附會,向朝廷表揚鄭芝龍功績,擬了一篇叫「義士鄭芝龍收鄭一官有功」奏章,報請朝廷論功授職,林釬不知道鄭芝龍就是鄭一官,批准授官職。
九月,鄭芝龍受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眾三萬餘人,船隻千餘艘降明,詔授海防遊擊,任「五虎遊擊將軍」,駐安海。
適逢林釬五十歲生日,鄭芝龍送千金作賀禮,林釬拒收,回書「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為利,小人也。」,鄭芝龍歎服林釬廉潔自守。
林釬妻子楊氏過世,皇帝送缸、寶劍、令旗,讓他運回家鄉,下達口諭:路上若遇到阻攔,可以砍掉樹,拆掉房子。
林釬為免鄉民受到滋擾,從水路將妻子遺體及皇帝所贈物品運回家鄉。
崇禎七年(1634年)林釬在文華殿,陳述「用人、理財、靖寇、甯邊」四策,得到崇禎皇帝賞識,拜東閣大學士(宰相),尊稱為林閣老。
崇禎九年(1636年),有一天, 林釬向崇禎皇帝伴讀講課,崇禎皇帝隨口問説:「不曉得鄭芝龍和鄭一官,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
林釬一聽,知道事出有因,只好説:「鄉里的事情,不能詳知,容查實回奏。」
林釬回府查問,知道鄭芝龍就是鄭一官,自己當日批准授鄭芝龍官職,犯了欺君大罪,五月三十日吞金自殺,終年五十八歲。
崇禎皇帝沒想到林釬自尊心和自責竟如此之強,感嘆不已,念他一生廉潔奉公,御書賜予「澹泊寧靜,中正和平」八個大字。
林釬諡號「文穆」,在墓碑上題「慈孝承恩」四字,墳墓最初葬在倉門,後遷到洞口社(漳州理工學院校內),墓坐北向南,面寬三米
墓前原有贔屭(比器)基碑、石獅、石羊均已被竊走。
洞口社鶴鳴堂後側約百米處後壁山,有林釬與母親陳太夫人、林釬妻楊氏的合葬墓,林釬父親林中和墓等林家墓葬群,林釬墓今列為龍文區文物保護單位。
林釬家鄉的官道上,立三間五層石仿木牌坊,單檐廡殿頂,翹梁為魚尾狀,正脊微弧,正中牌匾兩面鐫「澹泊寧靜」「中正和平」。
1982年6月15日公告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頂樓與各樓彫飾文物明顯失竊,附近配合經濟開發大興土木,挖揭土方危及牌樓地基,恐有坍塌之虞,2001年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漳州理工學院校園一隅的林釬人文園,是一座以中正和平坊為軸,以黃花梨等名貴樹木為輻的人文園。
整座建築為三間五樓十二柱式石構坊,以青石和白石相間建造,正樓四坡頂,翼檐角皆有自然瀟灑起翹,坊上雕刻裝飾精細考究,中嵌崇禎御賜「中正和平」、「澹泊寧靜」,林釬生平事蹟石匾。
2011年,漳州理工學院董事長林朱江,斥資百萬重修牌坊。
崇禎十五年(1642年),林釬門生在洞口社口立「林文穆公里門」牌坊,牌坊為南北坐向,石仿木結構,高4.8米,面闊6.8米,四柱三間沖天式,為漳州目前發現唯一僅存的明代里坊。
漳州南靖豐田鎮古樓村有一座「閣老樓」,是林釬童年讀書的地方,建於明崇禎年間,清康熙年代曾整修過,是一幢弧形土樓,坐西北向東南,樓內建「尚寶卿林家公祠」,1988年7月南靖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林釬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作風,贏得家鄉百姓的崇敬與愛戴,至今,在原屬步文鎮(步文鎮、藍田鎮),十一個林姓村莊,都會輪流將林閣老畫像,迎請到各自村中祠堂輪流祭拜,一代傳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