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家人初九 嚴光 泛舟垂釣遠避官場

家人初九:閑有家,悔亡。

家:住所內養有公豬,引伸有繁殖能力。
人:兩足直立,雙手靈活的生物,即人類。
家人:直系有血親關係的人。

閑:用木頂住大門,引伸不接待客人。
有:手持肉,引伸持有、擁有。

悔:人母的心意,引伸避免做出後悔的事。
亡:觸及刀鋒,引伸死亡。
悔亡:禍害消除。

意思是閒坐家中不接待客人,禍害消除。

東漢時期莊光的故事,可解爻義。

莊光(前39年—41年),名遵,字子陵,會稽餘姚人(浙江餘姚),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周後裔。

《後漢書·逸民列傳·嚴光傳》,記載莊光事蹟時,莊光已經身故。
「莊」與漢明帝劉莊名諱相沖,改為「嚴」,後世把莊光稱作嚴光。

《後漢書》記載,嚴光少年時很有名氣,聰慧靈動,天資聰穎,記憶超人,能做到過目不忘,十幾歲時通曉《詩》《書》,讓人刮目相看。

嚴光遇上任南昌縣尉的老師梅福,梅福是研究《尚書》與《榖梁春秋》的大家,將女兒梅李佗嫁給嚴光。

梅福經常上書言政,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梅福「位卑未敢忘憂國」,以縣尉官職上書朝廷,提醒皇帝應廣納賢士,虛心納諫,警惕權臣「勢隆於君」。

奏章洋洋數千言,其中警句,「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奏章被《資治通鑒》全文收錄,體現司馬光重視梅福。
漢成帝沒有採納,被朝廷斥為「邊部小吏,妄議朝政」,險遭殺身之禍。

嚴光為進一步提高學識,到長安求學,進入漢朝最高學府太學府,遇到落魄的皇族後裔劉秀,兩人成為同窗好友。

嚴光年齡比劉秀大得三十四歲,劉秀很佩服他。

漢平帝元始年間(1至5年),梅福為避禍,離家出走,隱姓埋名,雲游四方,隱居四明山,泛舟垂釣,垂釣之處被稱為梅湖。
後人在此建梅仙祠以祀奉梅福,梅福的遭遇,深深影響嚴光。

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帝決裂,於河北鄗(音號)縣南千秋亭即位,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是為漢光武帝,鎮壓赤眉軍,削平各地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即位後,非常想得到嚴光輔佐,口述容貌,命畫師畫像,派人全國查訪。

建武五年(29年),齊地有人奏報,看見一男子披羊裘垂釣江河,漢光武帝立刻命人備下延聘禮品,派使者前去邀請,前兩次均被嚴光直接拒絕。

第三次去請時,漢光武帝讓使者帶去一封親筆書信,最終將嚴光請到洛陽,「給牀褥,太官朝夕進膳」。

漢光武帝的司徒侯霸與嚴光是好友,派西曹屬侯子道給嚴光送書信,表示「逼於典司」(公務纏身),不能第一時間拜訪,希望在天黑後,親自到來表達歉意。

嚴光卧在牀上不起來,雙腳岔開,抱着膝蓋看送來的書信,讀完,問侯子道:「君房(侯霸)平素疑心重,今天做了高官,不知毛病是否有小改變?」

侯子道說:「官已做到三公,他不是個癡人。」
嚴光問:「派你來說甚麼?」
侯子道說傳達侯霸的意思。

嚴光說:「你說他不癡,這話不是癡人的話?皇帝幾次派人請我,我不見,難道能見他的臣子嗎?」

侯子道請求回信,嚴光說:「我手不能寫字。」
口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

意思是:你身居高位,如果身懷仁德,輔佐正義,天下人就會喜悅,如果你一味地阿諛奉上,順應皇上旨意,就會自尋死路。

侯子道嫌字少,讓他多說些。
嚴光說:「是買菜嗎?還求添點呀?」
侯霸把嚴光的信封好,上奏漢光武帝,漢光武帝笑着說:「這個狂小子的老脾氣還沒改。」

漢光武帝親自拜訪嚴光,嚴光沒有出來迎接,仍然躺在床上。
漢光武帝來到嚴光卧室,撫摸嚴光的腹部說道:「子陵,你就不能出來輔佐我嗎?」

嚴光閉着眼,過了很長時間後才說:「大賢唐堯,當年邀請巢父、許由當官,這兩人都要去洗耳朵,讀書人各有風格,不要強逼當官好嗎?」

漢光武帝無奈地說道:「子陵,我竟然不能讓你作出讓步?」,乘車嘆息離別。

《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後來請嚴光到宮中敍舊,談論治國之道,相對談論了幾天。

漢光武帝問:「你看我有甚麼變化?」
嚴光答道:「陛下比當年稍微進步一點。」

兩人同榻而眠,嚴光把腳放到了漢光武帝的肚上,表明不理君臣尊卑,不願意當官。

第二天,太史奏報:「皇上啊,昨晚有客星撞了帝座!這可如何是好?」
漢光武帝笑道:「不必驚慌,我的老朋友嚴子陵,昨晚和我睡在一起。」

漢光武帝讓嚴光擔任諫議大夫,遭到嚴光拒絕。

之後,嚴光來到富春山地區,在此地耕田、釣魚、讀書,成為農夫。
隱居期間,常為人消災治病,流傳許多傳說,人們為尊敬他,稱為「嚴子爺」。

建武十七年(41年),漢光武帝再度徵召嚴光做官,嚴光仍然沒有前往。

嚴光離開桐廬回到老家餘姚,不久死於家中,終年八十歲,葬於會稽餘姚客星山(陳山),漢光武帝聞訊感到悲傷,「詔下郡縣賜錢百萬、谷千斛」。

後人將嚴光釣魚的地方取名「嚴陵瀨」,在嚴光居住的洞前建祠奉祀、起廟紀念,洞前的河流被叫做嚴子河。

全國各地嚴公台、嚴子台、嚴子陵眾多,多數來源於紀念東漢著名隱士嚴光,各州縣都有嚴光傳說和紀念遺址。

《江南通志》記載,嚴公台,在府西南四里,相傳漢嚴光垂釣於此。

宣城南宋大詩人梅堯臣遺留2914詩中,記戴嚴光在宣城留下多處遺址和傳說,包括嚴子台、嚴子陵、嚴子河、嚴子祠等,詩中描述「下過桓彞宅,上通嚴子台」。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撰《嚴先生祠堂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嚴子洞位於汝州市蟒川鄉十字路村南,嚴子河(現誤為燕子河)。
東岸富春山(群眾叫東山)腳下,有一石洞,高、寬約三米,深約四米,大洞往內延伸為一小洞,深約三米,只可放物,不可住人,此洞曾為嚴光隱居地方。

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記載:富春山面臨嚴子河,傳即子陵隱居處,山上有子陵洞(嚴子洞)。
嘉慶七年(1802年)監生楊順重修,塑子陵像於其中,山下有小山,即釣魚台也。

今仍存洞內的石鐘,洞口西側的石井、煎藥竈,洞後的炒藥竈、放藥杵處,山下河邊的釣魚台等遺跡。

距桐廬縣城二十九里,相傳是嚴子陵隱居垂釣的地方,一道長長黑瓦白牆照壁,壁上從右向左,用大篆體寫一米見方大字:「嚴子陵釣台 天下第一觀」

路邊有石碑刻「嚴子陵釣台碑園」字樣,前面樹叢邊有巨大露天石碑,曲折的廊道中有碑林,清代以前的碑有七方。

從南北朝至清朝,有千多名詩人、文學家來過此地,留下二千多首詩文。

宋代李清照《釣台》詩: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

嚴子陵祠堂的石框門,門楣橫石上用雙鉤刻綠字「嚴先生祠」。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