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卦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
恆:心臟將血液循環,引伸周而復始。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德:目不斜視一心一意在路上行走。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婦:持掃帚打掃的女子,引伸婦女。
人:兩足直立雙手下垂的生物,即人類。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婦人:成年女子,包括未嫁及出嫁。
夫:以簪束髮男子,引伸可為人夫。
子:頭有胎毛,囟門未合,即兒童。
兇:坐在下陷地面,有潛在危機。
夫子:成年男子,亦指有學問的人。
意思是周而復始篩選分類始終如一,經過驗證,對女子來說是吉祥的,對有學問的人則有潛在危機。
方孝儒被誅十族的故事,可解爻義。
方孝儒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齋名遜志齋,世稱正學先生,浙江台州府寧海縣人(浙江寧波市),父親方克勤,妻子鄭氏。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出生,明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被處決,墓葬位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山上。
方孝孺父親方克勤,洪武年間任山東濟寧知府,奉公守法,載入《明史·循吏傳》。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六歲能詩,雙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厚度超過一寸,鄉人稱呼為「小韓子」(小韓愈)。
十五歲隨父兄北上濟寧,勵志攻讀,以伊尹和周公為目標,希望輔助明主。
方孝孺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推崇,身為長輩的胡翰、蘇伯衡均自稱不如。
方孝孺常把闡明王道,追求天下太平為己任。
方孝孺一次臥病在床,家裏斷糧,家人相告,方孝孺反笑道:「古人所說『三旬九食』,貧窮是常有的事。」
洪武八年(1375年),方孝孺父方克勤因「空印案」受牽連被殺,方孝孺為此扶喪歸葬、哀慟路人,服喪結束,再跟從宋濂完成學業。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捲入胡惟庸案,明太祖原想殺了宋濂,馬皇后與太子朱標力保,改成流放四川,宋濂於次年死於夔(音葵)州(重慶奉節)。
洪武十五年(1382年),東閣大學士吳沉、楊樞舉薦,明太祖召見方孝孺,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人才。
方孝孺三十一歲時,被爭訟牽連,逮捕入應天府,明太祖看到方孝孺名字後,釋放歸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再次因舉薦被明太祖召見,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
明太祖主張以猛治國,嚴刑峻法控制官民,說現在不是重用方孝孺的時間。
明太祖有意栽培方孝孺,任命為陝西漢中府教授,明太祖兒子蜀王朱椿聘為世子師,親題「正學」二字贈方孝孺書齋。
方克勤弟弟方克家兒子方孝復上書皇帝,請求減損信國公湯和增收寧海縣賦稅,被貶謫戍守慶遠衞(廣西宜州市)。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帝。
明惠帝即位,遵照明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方孝孺決心竭盡全力輔助明惠帝治理天下。
當時各地藩王勢力日益增大,明惠帝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削藩建議,加強中央集權。
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以「清君側」為名,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
朱棣起兵時,高參姚廣孝對他說:「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殺了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承先啟後讀書人)就滅絕了。」
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
明惠帝派兵北伐,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史稱靖難之變。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抵達長江以北。
六月,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讓燕軍入城,明惠帝在宮內自焚而死(一說由地道逃亡,從此失蹤)。
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捕下獄。
朱棣有意借用方孝孺威信收攬人心,三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條件是撰寫新皇帝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
朱棣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帶孝(斬衰)而入,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
古代中國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等級,用不同粗細麻布製成,稱為「五服」。
「斬」是不縫緝的意思,稱為「斬衰」,子為父、諸侯為天子、士大夫為君,都是服斬衰。
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告訴他:「我只是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
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那成王(明惠帝)在哪?」
朱棣稱明惠帝已自焚而死。
方孝孺繼續質問:「為何不立成王兒子?」
朱棣答:「國家仰賴年長的君王啊。」
方孝孺追問:「為何不立成王之弟呢?」
朱棣稱:「這是朕的家事。」
命人將筆墨投到方孝孺面前,聲稱:「要命令天下人的詔書,不是方先生寫的,不可以。」,強逼方孝孺寫詔書。
方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擲筆於地,罵道:「死就死,詔書我不寫。」
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威脅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
方孝孺說:「就算誅十族,奈我何!」
朱棣怒不可遏,將方孝孺打進死牢,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在京親屬。
方孝孺妻子鄭氏,兩名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自殺,兩個女兒跳入秦淮河自盡。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親人被押往刑場,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殺害,歷時七日。
方孝孺弟弟方孝友將要被殺時,方孝孺看着弟弟,流下眼淚,方孝友安慰他說:「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隨後從容赴死。
方孝孺臨刑遺辭: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姦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於南京聚寶門外被凌遲殺害,時年四十六歲。
方孝孺被殺後,無人敢收屍,監察御史戴德彞撫屍慟哭不已,絕食三日。
方孝孺遺骸由門人廖鏞、廖銘,收葬於聚寶門外山上,兩人因此連坐被誅。
方孝孺宗族親友前後受誅者八百七十三人,受牽連者達數千人,流放到浙、贛(音禁)、閩、粵、蜀等地,人數有一千三百餘人。
門人以身殉者有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史稱「誅十族」(門人是第十族)。
方孝儒是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史·方孝孺列傳》未記載「誅十族」,只記載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
明崇禎《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明史紀事本末》,明末鄉賢大家黃宗羲《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記載方孝孺「誅十族」。
明朝「誅九族」範圍是「本宗九族」,從自己算起往上算四代: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往下算四代:子、孫、曾孫、玄孫,這個範圍一共九代男系後裔及眷屬配偶
高祖父母與自己的玄孫沒可能同時存在,以六代同堂計,最多誅六族。
另一說法是父族四:包括自己一族,出嫁姑母及其兒子、出嫁姊妹及外甥、出嫁女兒及外孫。
母族三:包括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妻族二:包括岳父一家、岳母娘家。
這個說法較有可能「誅九族」。
永樂年間,朱棣查禁方孝孺所有著作,藏匿方孝孺文集者死罪。
章樸因收藏方孝孺文集,被楊善檢舉處死,其弟章宗簡出面求情亦被殺。
門人王稌(音度)潛錄制的《侯城集》,為現在傳世之作。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駕崩,長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在位短短七個月,為方孝孺平反:「建文朝眾臣,已遭處決示眾,他們的家屬淪為官籍奴僕者,都釋放為民,發還他們田地,其外親戍邊者,只留下一人於戍守之處,其餘釋放還鄉。」
方孝孺一家死絕,無後代。
方孝復因編入軍籍,誅十族時得以免死,方孝復兒子方琬獲明仁宗赦免,獲釋為民。
同年11月,齊泰、黃子澄各有一子被找到並赦免。
明世宗時期,松江人俞斌自稱方孝孺後人,士大夫均相信,為此纂成《歸宗錄》,之後被方孝孺後人察覺是冒認。
明萬曆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為方孝孺修墓立碑建祠,縣令邵甲害怕因此獲罪,下令搗毀。
萬曆十三年(1585年)三月,因方孝孺獲罪被貶謫守邊者後裔獲釋,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有一千三百多人。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南京提學御史楊廷筠,認定方孝孺嫡系方德宗(改姓俞避禍),(方德宗並非方孝儒兒子或孫兒),一支繁衍至二百多人,明仁宗允許後裔復姓方。
天啓二年(1622年),方孝孺十世孫方忠奕入京參加貢生考試,上書明熹宗朱由校,請求正式為方孝孺恢復名譽。
明熹宗下旨:「方孝孺忠節持著,既有遺胤,準與練子寧一體恤錄。」
隱居奉賢、南匯等地區的方孝孺後裔,得到官方認可,方孝孺得到平反昭雪。
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贈方孝孺為太師,諡文正,方孝孺妻子,追封誥命夫人,諡貞愍。
閩南人尊方孝孺為王爺神,與鐵鉉、景清,合為三府千歲。
方孝孺墓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臺烈士陵園東北山麓。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雨花臺大戰,方孝孺墓碑祠堂遭嚴重破壞。
同治五年(1866年),南京地方政府修繕方孝孺墓,代理兩江總督李鴻章為墓碑題字。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軍與清軍在雨花臺激戰,方孝孺墓再遭破壞。
民國甲子(1924年),南京地方政府再次修繕方孝孺墓,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撰寫對聯以示紀念。
民國丁丑(1937年),日軍從雨花臺方向進攻南京,方孝孺墓遭到嚴重破壞,只留下荒冢、殘碑、頹坊。
1982年,方孝孺墓列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墓中只剩下方孝孺少許衣冠,屬於衣冠冢。
1998年,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
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特請東南大學丁宏偉教授,設計修復方孝孺墓。
2002年,方孝孺遇難六百周年,方孝孺後人捐款與雨花臺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方孝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