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外族入侵,兵戰連年,百姓避難向南方遷移,鄧氏從內地移居現時的新界元朗錦田。
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末年(1127至1279年),宋室皇姬南逃,嫁與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鄧惟汲長子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
鄧惟汲三子鄧槐後人,在現今太和邨以北一帶平地,建立水圍及大埔頭兩條村,村民共六百餘人。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僕人鄧師孟與龍躍頭鄧氏主人同被賊人擄劫。
鄧師孟冒稱是主人兒子,願留在賊船作為人質,賊人釋放主人回家籌集贖金。
主人離去後,鄧師孟即投海自盡,死後被追認為忠僕,入祀鄉賢。
鄧師孟被稱為孝子,雖不屬於龍躍頭鄧氏,木主位於龍躍頭鄧氏祠堂偏殿,與其他有功名鄧氏成員木主排列在一起。
鄧美(1581-1640)積極推動為鄧師孟建孝子祠,明萬曆乙未年(1595年),鄧孝子祠在「邑五都大步側」興建。。
康熙十一年(1672年)鄧祥、鄧天章兩人,向新安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邊建立大埔墟(今日富萊花園附近),所得收入用作鄧孝子祠經費,大埔墟變成龍躍頭鄧氏集體擁有財產。
大埔墟偏幫鄧姓族人,與外姓人做買賣時經常發生口角,外姓鄉紳父老非常不滿,無奈鄰近無其他墟市,只得忍氣吞聲。
泰亨約鄉紳文湛泉,在觀音河西岸建文屋村,岸西各村去大埔墟市做買賣都要經過,文屋村漸漸興盛起來。
文湛泉在大埔墟向魚商購買一尾石斑,付錢時被姓鄧族人「強買」,魚商懼於鄧族勢力,將石斑改售與鄧姓族人。
文湛泉甚為氣憤,決心建立新墟市,擺脫鄧族控制,聯合來自其他六條鄉約鄉紳父老,組成「大埔七約」,包括:泰亨、林村、翕(音泣)和、集和、樟樹灘、汀角、粉嶺。
「大埔七約」翕和約碗窯村馬氏送出土地,泰亨約文湛泉負責一切建築費用,在文屋村(今日富善街)興建二十八間舖位,建成後由各鄉約認購。
大埔頭村鄧姓族人入稟新安縣衙門,投訴文屋村建舖貿易,搶去鄧孝子祠祀糧。
新安縣在天后宮張貼告示,下令「文姓只可起做房屋,不得起舖」,文屋村建墟計劃胎死腹中。
同治十二年(1873年),文屋村在甲戌風災中夷為平地,大埔區七約鄉民支持重建屋舖,招商合作。
大埔頭村鄧姓族人告到衙門,提出兩項反對理由:
(一)大埔墟土地是鄧氏向官府承墾的稅地。
(二)大埔墟收入用來供奉鄧孝子祠,倘若容許外姓在墟內經營,日後外姓壯大,鄧氏衰落,鄧孝子祠供奉無繼。
新安知縣認為文屋村在觀音河西岸,沒有越界,裁定大埔頭村鄧姓族人投訴無理。
大埔七約鄉民集資興建一間文武廟,作為墟市辦事處及宗教中心,名為文武二帝廟,光緒十七年(1891年)興建。
光緒十八年(1892年),文武二帝廟落成,七約鄉民共同入稟縣官,要求建立新墟市,新安知縣到大埔視察,批准建立。
為安撫鄧氏墟主,新安縣衙門五月十四日發出《大埔曉諭》,禁止外姓「恃強立舖,攙奪墟息」,嚴禁「七約」越界在大埔墟市建舖。
農曆七月初八日,文武二帝廟開光,內設七約鄉公所辦事處,是行政仲裁、宗教信仰、經濟文化中心。
廟上方有「正大光明」牌匾,設有付款使用的公秤,寓意公平交易,公秤所得收入(秤佣),用作新墟市開支,七約鄉民同日開墟,名為「太和市」。
大埔墟市與太和市相隔林村河,鄉民商旅通常會到這兩個墟購物,過河時要花費兩文錢乘橫水渡。
泰亨約文湛泉倡議集資興建橫跨林村河橋樑,橋躉以石疊砌,橋面用長形石板鋪砌,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落成峻工,取名「廣福橋」,寓意為廣大鄉民謀福利。
「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碑文,列出六百八十九名捐款者,排首位是倡議開市和建橋的泰亨約文湛泉,另有以團體或行業名義捐款,大埔天主堂捐款兩元。
廣福橋興建後,大埔七約掌握大埔交通主導權,太和市增至七十多家店舖,大埔墟店舖減至三十八家,太和市實力凌駕在大埔墟之上。
大埔成為新界最繁榮商業地區,引起英國垂涎,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1898年6月9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英國派兵接管新界,第一目標是大埔,大埔鄉民在文武二帝廟內商議抗英事宜。
香港警察司梅軒利帶同士兵和翻譯,到日後的大埔警署山頭升起英國國旗,將山頭名為旗桿山。
梅軒利升旗後到文武二帝廟,與鄉紳討論在旗桿山修建警棚。
鄉民不滿梅軒利「先斬後奏」,初則口角繼而動武,警員被擲磚和木棍攻擊。
梅軒利命令部下在步槍上刺刀作出威嚇,叫部下回香港島求援,自己留下看守旗桿山上的蓆棚。
同日晚上,百多名大埔村民「圍捕」梅軒利,梅軒利匿藏附近樹林,蓆棚被村民燒毀。
港督收到求援派出援軍,第二天早上到達大埔,掀起英軍武力攻佔新界「六日戰爭」序幕。
「六日戰爭」後,英軍在廣福橋側建築橋樑,可容納一輛大車經過,方便軍方增援鎮壓。
1941年香港保衞戰,日軍炮兵聯隊經廣福橋橫渡林村河到市區。
1948年,廣福橋改建為兩線行車公路橋。
太和市街頭的店鋪地勢較高,街尾的較低,需要加高石級避免淹水。
1954年,新界與大埔理民府官員,會同七約鄉公所視察太和市,決定動工翻新路面,為商販登記。
太和新鄉公所在這時落成,文武二帝廟改為奉祀文昌帝及關武帝,進口拱門上寫着的「永佑太和」,成為宗教信仰中心。
文武二帝廟是典型兩進一天井建築,採用對稱布局,四周建有圍牆保持環境清靜,屋頂是傳統中式金字瓦頂。
廟宇入口以青磚和磨光花崗石塊築成,兩道側牆及屋脊均有灰泥懸飾,屋頂邊緣簷板是新界常見建築特色。
門額:「文武二帝廟」。
木聯:「文昭日月 武鎮山河」。
廟內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鑄造香爐。
中庭兩側共有八個廂房,入口兩側廂房是旅客途經大埔時度宿的地方。
中軸兩旁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為正門入口,走進廟的正門後,廟內還有一對門,稱為「中門」,古時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由「中門」進出,其他人只能由側門進出。
「中門」大部份時間都關閉,在關帝及文昌帝壽誕,每逢初一、十五,才會「中門大開」。
第二部份為露天庭園和偏廂。
第三部份是大殿,殿前柱上木聯,刻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
德耀中天,翰墨流香昭日月
功崇外域,英風義勇富乾坤
殿前橫樑懸掛「一心千古」木匾,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製造。
殿內供奉神像為木牌,神龕龕聯:
六府高居,萬古文章留翰墨
三分平定,千秋武烈壯乾坤
右邊是「九天開化文昌帝君」,手執毛筆、身穿長袍。
左邊是「敕封忠義關聖帝君」,紅臉長鬚、手執關刀、身披凱甲。
左旁「福德龍神位」,右旁有劍魚喙(音悔)骨一副。
1957年,港府擴闊廣福橋,重修橋躉,廣福橋重修成四線雙向行車跨河大橋。
文武二帝廟年代久遠,殘破不堪,七約鄉歷屆委員都希望重修。
香港政府發展大埔,1984年5月11日,文武二帝廟列作法定歷史建築,成為新界首座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建築物。
1985年,文武二帝廟重修,港府撥款三十萬、七約合資七十餘萬,工程由建築拓展署及古蹟辦人員監督下進行。
古廟拆除屋頂,更換腐爛木樑桁,鞏固牆壁上青磚,堵封牆上附加窗戶,廟內手工精細雕花木刻,均以傳統方式重新髹油及修補。
安放文武二帝聖像供後人敬崇,修葺後不僅煥然一新,更突出傳統中國式建築物形象,1985年11月30日,古廟修復重開。
1986年,港府拆除整座廣福橋,改在寶鄉街另建雙程雙線行車天橋(寶鄉橋),廣福橋原址改建成紅柱綠瓦行人橋,供行人及單車使用,保留舊橋拆下來的石欄杆、石躉裝飾。
其後陸續修建「錦石橋」、「錦和橋」、「太和橋」橫跨林村河兩岸。
《大埔星報》記載:1987年9月10日,港督衛奕信巡視大埔,據傳參觀文武二帝廟時,有靈光出現在港督身上。
1992年3月26日,《大埔星報》報導:「廟內最有趣的文物是在神枱的一把魚骨劍,年代已久遠不詳。據悉自從有文武廟即擺設該劍,劍呈玉白色,長約二呎,兩旁皆有尖骨狀,不少骨邊已脫落,但該把魚骨劍仍頗結實。據稱此劍是上世紀一位勇敢的漁民,在一條大魚背上割下來,然後精雕細琢下由文武廟珍藏。」
《大埔星報》記載:1994年3月10日,港督彭定康到大埔區巡視,在專員及議員陪同,到文武二帝廟參觀及上香。
一名村婦上前向彭定康打招呼,用流利英語說:「我今天遇到你很幸運,但你的到來,就帶來很多麻煩…」
彭定康一頭霧水,村婦最後被新聞官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