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源自黃河流域,春秋時代已經出現,新界六百三十一個原住民村落,客家人佔三百四十一個,是香港最大族群。
荔枝窩村客家鄉民古代祖籍為河南開封,明萬曆元年(1573年),《粵大記》記載荔枝窩村因盛產荔枝得名。
黃維興是明末將軍,官拜都督,領兵萬餘人、駐守永安縣(河源紫金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黃維興遣散官兵,携眷南下來到香港,於船灣淡水湖東北面的紅石門上岸,輾轉於梅子林村附近的珠門田落腳,與荔枝窩村河南開封祖先合作開村,是荔枝窩村客家人落擔祖(放下擔挑的祖先),黃氏族人的籍貫在永安縣。
荔枝窩村被一條彎曲河流環繞,稱為「玉帶環腰」,村民建設一個廣泛灌溉系統,將河水引至稻田 (「引水灌田」),村民藉涓涓不息的河水,開墾梯田耕種稻米。
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容許居民「復界」,客家人由福建輾轉經惠州到荔枝窩村。
荔枝窩本為客家黃氏單姓大村,附近梅子林(沙頭角曾氏村落),部分曾姓原居民分支到荔枝窩村,荔枝窩村成為雙姓村落,曾氏迅速添丁添女,村丁數目拋離黃氏。
第四代開始,黃氏分支到今日鎖羅盆,荔枝窩村留下一房人,祠堂座落於荔枝窩,一世祖黃維興安葬於吊燈籠山徑。
明清時期海盜猖獗,荔枝窩村建於圍牆內,前低後高,背靠攀背頂,村前設置十多門大炮以作防禦,村後有客家風水林,有擋煞氣和聚財功能。
村內有水道貫穿,方便雨水沖走門前垃圾各家門口有磨刀石,屋內左廁右廚設計。
清朝道光年間,沙頭角村因防衞與管理需要,成立鄉村聯盟組織,稱為「沙頭角十約」,每個「約」都有數條村落,其中「第九約」是「慶春約」。
慶春約有七條村,包括荔枝窩、梅子林、三椏、鎖羅盆、蛤塘、小灘、牛屎湖。
荔枝窩村坐西向東,人口約二千人,是香港最大客家村,主入口在東面,側入口稱為西門,有二百一十一間村屋,分三條巷九條街,是新界東北群村最富庶鄉村之一。
村內天后廟,早年被吉澳「借走」,留下遺址。
協天宮與鶴山寺是相連建築物,建於清光緒年間,協天宮供奉協天大帝(即關帝),鶴山寺供奉觀音菩薩,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荔枝窩河在一個被群山包圍的河盆中,包括老虎石頂、芬箕托、吊燈籠,荔枝窩河受到人為干擾極少,河流維持極高生態價值及物種多樣性,漁農自然護理署列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
荔枝窩村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及印洲塘海岸公園,對出海灣為吉澳海,擁有面積達五公頃泥灘及紅樹林,沿岸屬於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一片淺灘長滿紅樹林,彈塗魚、招潮蟹在此棲息,銀葉樹抓實泥沙,阻擋海浪湧入,幾十棵直徑達三十厘米的白花魚藤互相交錯。
漁農自然護理署標本室記錄,1904年,荔枝窩村一條白花魚藤,圓周達四十釐米。
全球逾六十種紅樹,香港有其中八種,全都集中在荔枝窩。
荔枝窩的秋楓樹樹齡過百,全樹高十六米,直徑超過1.5米,樹身有逾十個空心洞,樹幹中央有一個大洞,被稱為「空心樹王」。
「空心樹王」附近有一棵百年秋楓樹,被網狀榕樹根包圍,兩者連為一體,稱為「連理樹」。
「五指樟」樹高十九米,直徑超過2.5米,樹齡估計超過一百年,原有像五隻手指的樹幹,日佔時被日軍砍掉「一指」,得到村民奮力保護才存活下來,現只有四指。
1949年,內地政權易手,大批難民由內地湧到香港,邊境情況緊張。
五十年代初,沙頭角實施禁區,荔枝窩村生活困難,人口流失,1955年,該村共有村民四百四十五名。
荔枝窩村位置偏遠,沒有自來水供應,村民一直依賴井水生活。
六十年代,村民自資在山上興建一個儲水庫,收集山上泉水和雨水,鋪設水喉輸食水至各戶。
七十年代,荔枝窩村不少村民移民英國,房子破敗、農田荒廢。
面積十一公頃的荔枝窩海灘,擁有矮大葉藻的海床。
1979年2月16日,被劃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九十年代中期,荔枝窩村已無人居住,種植稻穀和柑橘為主的農田被廢棄。
2011年,曾偉業獲選為荔枝窩村村長,與學者、義工、各界有心人,進行各式各樣項目,期望為村落注入生氣,長遠而言,希望能吸引更多村民回流。
不少嚮往鄉村生活的城市人搬入,有人經營各種生意,有人落田耕種。
麥勤鑄是第一批入村定居的外姓人,開荒農田、建立農場、經營小生意。
2013年,荔枝窩村只有一戶常住村民,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見到一位老村民努力地揮鋤開墾,希望荔枝窩村能回復兒時風貌。
林超英深受感動,邀請港大吳祖南教授參與,開始荔枝窩復村之路。
港大嘉道理研究所、香港鄉郊基金,綠田園基金、長春社,開展「永續荔枝窩」計劃,目的要讓荔枝窩村重新興旺,宜居宜耕。
其後陸續有村民回流,二伯士多老闆由英國回流,與妻子於村口開設餐廳。
部分村民建立社企祖織「暖窩」,與鄉郊基金成功復耕共五萬平方米荒廢農地,設立十一個有機農場,重新營造農業社區。
2015年復耕初期,荔枝窩振興項目重要合作夥伴「綠色果園」,從嘉道理農場引進首批阿拉比卡咖啡種子。
2016年,荔枝窩之前的街渡因無人經營停航,1月1日,聲威船務的荔枝窩航線開始試航服務,同年1月29日,航線正式投入服務。
荔枝窩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荔枝窩自然步道」所在,新建一條懸空木棧道,可近距離觀察紅樹濕地生態。
國際知名旅遊雜誌Lonely Planet,評選「亞洲十大最佳旅遊景點」,「荔枝窩自然步道」名列第五位。
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推動「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首批申請十六間村屋改作度假屋用途,獲城規會批准。
鄉郊基金獲香港賽馬會五千萬元資助,翻新村屋供城市人留宿,有五十間村屋業主提交意向書,及後選出二十五間計畫翻新,最終只有十五間獲批作「民宿」用途。
香港大學團隊在「荔枝窩永續農業實驗農場」在三千平方米農地,栽種近五百棵咖啡樹,發展「農業咖啡」。
2018年7月,環保署之下正式成立「鄉郊辦」,預留十億元,作偏遠鄉郊小型改善工程,支援村民及非牟利團體合力推展保育活化計劃。
12月17日,香港鄉郊基金提交第二期規劃申請,將相關地段的十五間村屋,由「鄉村式發展」改作「擬議酒店」用途,名為「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2020年,「永續荔枝窩」計劃,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可持續發展特殊貢獻獎」。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鄉郊計劃高級項目經理戚曉麗表示,希望永續荔枝窩計劃能豐富多元,協助民眾對香港文化、客家族群,地質生態有進一步認識。
華懋集團與漁農自然護理署,獅子會自然教育基金、荔枝窩村培成堂合作,以客家房屋改建華懋荔枝窩故事館,位於第一條大街。
2021年12月26日,故事館揭幕,收錄「醫食嫁唱」四大主題展品,包括村民口述歷史、文物、生活文化,傳統醫術及草藥、傳統婚嫁、客家歌唱等。
故事館展示八十多個村民的訪問故事,由仍懂得唱山歌的居民黃伯演唱,二十一首山歌收錄於館內。
荔枝窩村代表曾偉業表示,故事館有助訪客體驗慶春約七村傳統客家文化,以及昔日村民簡樸多采的生活。
2022年,荔枝窩村已傳至第十四代人,有十八戶,超過六十名常住成員。
支持鄉村永續發展的有心人及荔枝窩村民,每月第一個星期六早上十時半至下午三時半,舉行荔枝窩農墟,售賣荔枝窩出產的黃薑粉、客家茶果、稻米等,傳統客家美食包括花生米通、雞屎藤茶粿,炒米餅、糯米糍等,白菜乾,售價由十元起。
2022年,「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十五間村屋中,有五間取得賓館牌照,預計在今個夏天開幕,房間平日八百元一晚,周末及公眾假期一千元。
2022年5月,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到荔枝窩,拿起鋤頭在農地翻土,打卡後放上facebook。
荔枝窩
交通
街渡:只在星期六、日、公眾假期,馬料水碼頭三號梯台開出,由大學港鐵站步行約十五分鐘。
開船時間:早上九時(馬料水三號碼頭開出)。
回程時間:下午三時半(荔枝窩碼頭開出)。
船費:單程收費$45。
大小型犬隻(導盲犬除外):$45(單程)。
貨物:面議。
船程:約九十分鐘。
街渡可載二百多人,船票當天在碼頭發售。
步行:烏蛟騰起步,行程約兩個半小時。
新屋下公廁側往東小路走,看見右邊的九担租路牌,沿此路經過已荒廢的九担租村,之後是分支路,上路往犁頭石,向下路走,過上下苗田後沿大路直達三椏村。
十字路口有指示牌,指示往荔枝窩方向,靠右微上山坡,後下落小灘,沿河邊堤岸走,分岔口左走是蛤塘,右往荔枝窩。
入村前漫遊奇特的魚藤,過橋見到學校,校側公廁旁道路可往空心樹,之後走木板路,上走至分支續上行到分水凹,前走往下到谷埔,左可接烏蛟騰郊遊徑。
在谷埔繼續左轉,過村後右轉沙頭角海岸邊路可直達鳳坑,經郊遊點後沿岸到鹿頸士多乘小巴離開。
也可在鹿頸從鳳坑起步前往荔枝窩,行程約兩個半小時。
交通:
小巴20R,大埔墟港鐵站至烏蛟騰。
的士,大埔墟港鐵站至烏蛟騰,車費約一百元。
小巴56K,粉嶺港鐵站至鹿頸。
假日可由大埔墟巴士總站,乘搭巴士275R至新娘潭再步行至烏蛟騰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