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卦初九:不遠覆,無祗悔,元吉。
不:根向地下生長,引伸否定。
遠:帶着衣物上路,引伸遠行。
覆:將食器來回反扣,倒出食物,引伸傾倒。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祗:祖先,引伸尊敬。
悔:心田荒蕪,引伸後悔。
元:人的頭部,引伸首先、開始。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不好高騖遠就不會傾倒,不離棄祖訓就不會後悔,是吉祥的開始。
明代播州土司楊應龍的故事,可解爻義。
875年,唐僖宗下詔,招募驍勇的人帶兵討伐南詔,生於九月初九山西太原人楊端應募出征。
876年,楊端開始統治播州,成為第一任貴州播州宣慰司宣慰使(土司),屬朝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夷制夷管理制度,利用當地土酋管理屬民,由朝廷下詔世襲繼任。
土司擁有絕對權利,有自己的軍隊,只要聽從朝廷調遣,彼此相安無事。
楊氏在播州建設軍事城堡海龍屯,在冷兵器年代,固若金湯,無法攻陷,播州軍被稱為「御前雄威軍」,宋朝追贈楊端「太師」職銜。
歷經唐、宋、元、明四朝,歷代播州首領都衷心臣服,受到朝廷重視,成為西南地區最大地方勢力。
長期以來,楊氏與其他土司關係融洽,土司中的張家與楊家世代聯姻,以「家族和諧」、「臣服朝廷」為祖訓。
楊氏憑貴州一帶資源做些生意,當地木料、鉛、茶葉、稻米等,運往全國各地出售,獲利頗豐。
明朝由太祖朱元璋開始,播州楊氏與明廷關係一直很和諧。
楊應龍(1551年-1600年),楊端第三十代孫,正妻張氏,父親是第二十九代播州土司楊烈。
隆慶六年(1572年),楊烈去世,二十歲的楊應龍繼承土司,向「五司七姓」無休止索賄,打壓他們的權利,破壞過去的「家族和諧」祖訓。
十二月,楊應龍以播州宣慰司舍人身份,由明朝授予播州宣慰使官職。
萬曆元年(1573年)正月,楊應龍遣使獻馬匹,慶祝明神宗朱翊(音役)钧登基。
萬曆十年(1582年),楊應龍在四川布政使壽宴上,結識石砫土司馬鬥斛夫人覃氏,覃氏為楊應龍誕下私生子馬千駟,張氏向楊應龍問罪,被逐回娘家居住。
楊應龍愛妾田雌鳳誣告張氏與人通姦,楊應龍去田雌鳳哥哥家借酒澆愁,醉後帶人到張氏家中,殺死張氏,割下張氏母親頭顱,把張氏家族盡數屠殺。
土司夫人作為誥命夫人,是朝廷命官,張氏的叔叔張時照,草塘安撫使司宋世臣,聯合七姓貴族,告發楊應龍殺害朝廷命官。
楊應龍有一支數量龐大生苗(漢化程度不高的苗民),經常被朝廷借調,明廷不想以謀反罪處置楊應龍,罰納銀五萬兩贖罪,楊應龍遲遲未付。
萬曆十五年(1587年)四月,定陵營建期間,楊應龍進獻金絲楠木七十根,升任都指揮使,加封為驃騎將軍,明神宗賞賜他飛魚服飾(錦衣衛服飾)。
萬曆十六年(1588年)七月,涼山一帶諸夷發動叛亂,楊應龍領兵協助明朝官軍鎮壓叛亂,播州兵作戰英勇,受到嘉獎,楊應龍開始擴張勢力。
播州在明代處於四川、貴州、重慶交界,與四川聯繫緊密,地處要衝,物產豐富,一直是四川、貴州官員相互爭奪的地,官員有意將行政劃歸四川管轄,軍事劃歸貴州。
萬曆十八年(1590年),貴州巡撫都御史葉夢熊,巡按陳效,以二十四大罪彈劾楊應龍,要求逮捕審問,四川巡按李化龍,要求讓楊應龍戴罪立功。
翌年,葉夢熊再提議將播州所轄五司改土歸流,隸屬重慶府管轄,李化龍再次反對。
萬曆二十年(1592年)年底,王繼光任四川巡撫,追究楊應龍殺妻一事,楊應龍認為土司在自己境內有生殺權力,拒絕離開播州到四川交代。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王繼光「嚴提勘結」楊應龍,擬以斬首之刑,楊應龍提出以繳納白銀二萬兩贖罪。
當時日本豐臣秀吉發兵十五萬侵犯朝鮮,楊應龍提出帶五千名播州兵往朝鮮戴罪立功,得到明廷允許,這時日軍已退出朝鮮,明廷通告不必再參戰,楊應龍率兵返回播州。
王繼光要求楊應龍到重慶交代,楊應龍抗命,回到播州後,橫徵暴斂,再次被告發。
王繼光與總兵劉承嗣、參將郭成等會兵進剿,抵達婁山關(貴州遵義北),楊應龍佯裝投降,暗出奇兵,大敗明軍,王繼光遭罷官,由譚希思接替。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南京兵部侍郎邢玠總督貴州,對播州轉用懷柔政策,敦促楊應龍投降。
楊應龍自縛於綦(音奇)江縣松坎路旁請罪,獻黃元、阿羔、阿苗等十二人,向明廷繳納四萬兩黃金,提出採辦木材謝罪。
明廷將楊應龍削職為民,以他的長子楊朝棟署理宣慰使印信,次子楊可棟扣留在重慶府作人質,楊應龍繳納完贖罪金後再放回,黃元、阿羔、阿苗等人在重慶府被處斬。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楊可棟在重慶府水土不服,死於非命,楊應龍多次要求重慶府送回遺體,重慶府以楊可棟遺體作籌碼,催促楊應龍儘快繳納贖罪金。
楊應龍拒絕支付,率部驅使千多名僧侶,舉行招魂儀式,馳返播州。
楊應龍回到播州後,服飾、乘輿全都僭越,自稱「千歲爺」,妻妾成群,將播州一些小孩強行帶入宮中,閹割成太監。
仿效皇宮,在高樓前修建臣子上朝的梯面,按上九下五格局建造,自稱「半朝天子」,立長子楊朝棟為後主。
日夜與兒子楊朝棟、楊惟棟,弟弟楊兆龍、楊從龍,黨羽何漢良、何廷玉等謀劃,分兵四掠。
播州軍招撫生苗,攻掠餘慶、草塘,襲擊興隆、偏鎮、都勻等衛所,凡是攻下的城池,一律屠城,誅殺五司中的黃平、重安一族。
楊應龍調集役夫工匠,大規模擴建海龍屯,加固原有城堡、擴充宮室,築前後九關作為抵禦明軍防線,城堡外圍五公里處,修建土城和三重月城,延伸防守範圍,城堡內修建樓房、家廟、倉庫、兵營、水牢。
海龍屯與婁山關矗立於峭壁上,交相呼應、易守難攻,並稱天險。
楊應龍認為,即使播州不保,憑藉海龍屯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可與明軍對抗到底。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播州軍出擊,攻打江津、南川、合江,處死七姓中的袁子升,侵略貴州的洪頭、高坪、新村等地,佔領湖廣四十八屯,搜出仇敵宋世臣,將族人盡數抓住。
讓麾下士卒姦淫宋世臣一家女眷,楊應龍要求部下「當着父親面強姦女兒,當着丈夫的面強暴妻子」,宋世臣家中男子被扒去衣服,赤身裸體坐在草叢中被當做射箭的靶子。
楊應龍縱兵進入四川綦江縣,四處燒殺搶掠,男丁被擄走成為奴隸,女性被強暴後殺死,綦江縣扶歡堡居民遭到楊應龍集體屠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無數屍體順江漂出,慘不忍睹……
攻陷綦江縣城後,楊應龍屠城三天,綦江縣城周邊一百五十里範圍內,死者不計其數,餘者盡數逃散,人煙絕跡……
貴州巡撫江東之等率兵三千進剿,楊應龍令弟弟楊兆龍、長子楊朝棟,至飛練堡迎戰,官軍無一生還,江東之被革職。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日本自朝鮮完全撤軍,明朝從朝鮮調回軍隊,準備對播州發起總進攻。
三月,明廷以李化龍為兼兵部侍郎,明神宗賜尚方寶劍,嚴令進剿,節制川、湖、貴州諸軍事,徵調浙江、福建、雲南、貴州、四川、湖廣,六省將士共同向播州進軍。
郭子章為右副都御史、貴州巡撫,儲備糧草,組建黔軍,聯合楊應龍敵對勢力水西土司安疆臣出兵助戰。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應龍佔領龍泉,駐扎重慶的李化龍率領明朝一半兵力,以八路大軍,每路各三萬人,分兵進擊,其中三成為官兵、七成為當地土兵。
二月十二日,明軍動用先進的佛郎機炮參戰,播州兵僅裝備弓箭,被明軍大敗,協同作戰的苗族兵被明軍策反。
名將劉綎(劉大刀)打得楊應龍落荒而逃,明軍一路追到貴州第一險關「婁山關」,楊應龍退守海龍屯,遭到二十多萬明軍圍攻。
六月六日,海龍屯被攻破,楊應龍回天無力,與兒子抱頭痛哭,焚燬宮室,與兩愛妾同室自縊而死,二萬二千六百餘人就地斬首,拋屍於殺人溝。
楊應龍家屬、黨羽被明軍抓獲,是為平播之役,前後歷時一百一十四天,戰事花費約二百五十萬兩白銀,善後開支超過一百萬兩。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楊應龍屍體被帶至北京戮屍,楊朝棟等六十九人押解到京師,磔於鬧市,家屬、黨羽各被處以凌遲、斬首、充軍等。
楊氏土司統治播州三十世七百二十五年,楊應龍被殺後,結束楊氏土司統治播州。
平播之役後,明廷取消土司制度,行改土歸流,置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兩省。
楊應龍孫子楊壽松,平播之役後被奶媽背着逃往綏陽,改名「含赤」,隱姓埋名保住性命。
崇禎皇帝繼位後,重新審視平播之戰,查找到楊應龍後人,給予平反,「含赤」恢復楊姓,正名楊壽松。
播州民間傳說,婁山關下的白崖上有一座孔雀岩,楊應龍在半山腰上打了個大洞,裝滿歷年來儲備的金銀珠寶,用一塊萬斤巨石壓住鑰匙。
海龍屯又稱龍巖囤、龍巖屯,是宋明時期土司城堡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二十八公里的龍巖山巔,行政區屬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海龍囤村雙龍組。
海龍屯成為遵義著名旅遊景點,現在還能見到當年楊應龍修建的堅固堡壘。
海龍屯最高海拔1354米,最低海拔974米,屯頂平闊,面積約1.59平方公里。
1982年,海龍囤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7月4日,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