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傳說:「最佳保母」生死契約(粵語)

都市傳說:「最佳保母」生死契約(粵語)

立契約書
弟子陳小文於公元1990年9月6日
(農曆七月十八日)子時生
茲因自幼根基不固 敬叩拜契 
天后宮 天女七星娘娘 
爐前投契為契子祈求根基永固長命百歲 
凡逢千秋聖誕
自當敬備大禮壽金香燭前敬謝神恩 
至成人再備鮮花素果壽金香燭
酬謝神恩以報庇佑之恩
謹立 拜契書 祈求敬存為憑
父 陳大文
母 林帶娣
拜契子
住址:筲箕灣東大街某號某樓
電話:
公元1990年10月10日

在中國眾多神祗中,有「最佳保母」美譽的「七星娘娘」,在凡間沒有固定廟宇供奉,她們多在附近有年逾百年榕樹的廟宇「掛單」。

為方便善信供奉,「七星娘娘」以榕樹作根據地。
善信與「七星娘娘」上契儀式在榕樹下舉行,契「七星娘娘」後來演變成「契大樹」。

在香港,「契大樹」十分普遍,但「契大樹」的人忽略了,香港是一個高度現代化,而且是一個持續發展社區。
他們沒有想過,當上契的大樹「自身難保」時,他們與大樹所立的「生死契約」如何了斷?

他們是否知道與大樹上契後,自己就與大樹同生共死,直至與大樹解約為止?

在筲箕灣東大街,筲箕灣官立小學對開的一條馬路,一棵大葉榕樹(黃葛樹),硬生生將一條可供雙線單向行車馬路,在中央一分為二。

途經的人尤其是駕車人士,都有一個疑問,當局興建馬路時,為何不將這棵路中大樹移走?

對於樹木是否值得保留或受到保護,康文署有五個參考條件:
1.大樹:樹幹直徑一米或以上
樹高25公尺或以上;樹冠闊25公尺或以上
2.珍貴或稀有品種
3.樹齡超過一百年
4.具文化、歷史或重要紀念價值
5.樹形出眾

這棵路中大葉榕樹高13米、樹冠濶15米,樹幹直徑1.42米(從離地1.3米處量度)。
在康文署的五個參考條件中,這棵大葉榕含糊地符合了一項,樹幹直徑一米或以上。

嚴格來說,這棵樹「無保留價值」,但當局卻情願遷就這棵樹而將馬路一分為二,也不將樹砍伐或移走。

熟知內情的人透露,這棵「無保留價值」的大葉榕,關係到58條人命,他們都曾與這棵大樹「上契」(「契大樹」的人所定的立契約書,存放在附廟宇內可供跟查。)

其中12人在當局有意砍伐這棵樹時,已年滿16歲,可與大樹「脫契」,另有37名未滿16歲的人提前「脫契」。
可是,有9個人下落不明,年齡最細的要到2006年才滿16歲。

事關9條人命,在地方人士反對下,當局只得將這棵路中樹保留,由2006年到現在2020年,這樹仍未被移走。

類似情況過去亦時有所聞,其中最哄動一次於屯門發生。
1985年11月.屯門輕鐵第一期開始動工,屯門順豐圍一段要伐樹騰出地方,包括一棵被村民稱為「眾人契爺」的老榕樹。

村民力阻砍伐「眾人契爺」,要求輕鐵改道,其後經有力人士出面調停,村民態度軟化,要求先替村民提早「脫契」,才可伐樹,舉行集體「脫契」儀式的費用,由輕鐵負擔。

「脫契」儀式進行時,七十多名曾「上契」的青年男女,在「眾人契爺」下集合,向「眾人契爺」跪拜。
法師誦經後,逐一宣讀「脫契」者的名字,每名「脫契」者獲贈利是一封。

「脫契」儀式完成後,法師量好各處方位,將十道靈符放於圍門、水井、神廳等地,儀式才大功告成。

屯門順豐圍「脫契」儀式能順利舉行,是因為能夠找到所有曾「上契」的七十多人,讓他們可提早「脫契」。
有些地方卻因無法找齊所有曾上契的人,在地方人士以「人命攸關」反對下,當局以眾怒難犯,只得修改計劃,將原先打算砍伐的樹木保留,成了香港奇景。

「眾人契爺」在新界地區十分常見,輕鐵第一期原定於1988年8月8日啟用,在啟用前發生多宗意外,以致遲遲未能通車。

一名篤信風水的輕鐵高層,核對發生意外的地點後,發現出事地點都曾砍伐過榕樹,暗中請來高人善後,逐一為榕樹「脫契」,輕鐵正式通車日期最終延至同年9月18日。

輕鐵通車初期曾迭連發生意外,最終由高人出手,才令輕鐵運行暢順。

雖然有高人善後,但有些「眾人契爺」卻是難以「擺平」的。
為免引來災難性後果,輕鐵將屯門鄉事會路、杯渡路、青麟路一段架空興建。

狄天行跟你說

最佳保母-七星媽

相傳七星娘娘是天帝的第七掌珠,尊稱為「七娘媽」、「七星娘娘」,是16歲以下兒童的保護神,對女孩子尤其關照。

七娘媽還能為不育家庭帶來子女,為有子女的家庭帶來健康,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娘媽生辰。

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嬰兒夭折率甚高,父母往往將子女送給七娘媽或靖姑娘媽,佛祖等作契子,祈求在神明保佑下,孩子可活潑成長。

民間傳說,十六歲以下兒童都受到七娘媽護佑,嬰兒出生滿周歲前,由母親或祖母抱到寺廟去祈願,將嬰兒送給七娘媽,稱為「拜契」。

「拜契」後用古幣、鎖牌、銀牌,串上紅絨線為絭,繫在孩童頸上,稱為「掛誌」。

契仔在每年七夕都要拜七娘媽,同時更換紅絲線以示「換誌」,直到16歲才在那年的七月初七拿下,稱為「脫誌」、「出花園」(契約期滿解除)

七娘媽的信仰,在閩南及客家兩個方言群中有不同傳說。

閩南傳說:織女的姊妹們,由於同情牛郎織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暗中保佑他們所生的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健康長大,由此發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

客家傳說: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離開後,剩下六星,由於她們在凡間沒有固定供祭祀的廟,在神格上屬於「閒神」,平時下凡無所事事。

相傳七星娘會抓凡間小孩帶返天宮陪她們解悶,家中有八字低(健康差)孩子的父母,就給七星娘作契仔,以保子女平安。

客家人祭祀七星娘時不用「七娘媽亭」,而是一張印刷的「七星娘圖」,以香爐壓住。

為子女求七星娘絭的父母須手持杯茭,口唸:「紅(白)花枝某姓某名,身體欠安,容易驚嚇,現在要作妳的契子,帶妳的絭,以後若有遇到,就不要隨便摸他
如蒙允許,請賜一杯茭。」
直至七星娘允許「聖杯」為止。

祈願時一般都會宣誓:「子女如果能順利長大,等到子女年滿16歲成年時,我一定以豬、羊等為供品祭拜,或演戲娛神,或捐款給慈善事業。」

到子女16歲成年時,在七月初七這天還願,從此才算脫離七娘媽的保護,稱為「脫絭」。

信仰七娘媽的人,都在七夕黃昏供祭,供品有軟粿、圓仔花、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還有一座紙紮的七娘媽亭。

家有剛滿16歲準備「解契」的子女,要特別供奉糉類、麵線。

年滿16歲的契仔要做「十六歲」儀式,由雙親捧着七娘媽亭(又稱七星亭),立於神案前,年滿16歲的子女由亭下匍蔔穿過。
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圈,稱「出鳥母宮」,女孩則往右繞三圈「出婆媽」,表示孩子在七娘媽的佑護下,已經長大成人。

祭後,燒金紙、經衣、將七娘媽亭焚燒,無法焚盡的竹骨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婆姐,即臨水宮夫人女婢),表示該孩童已成年,可以「解契」。

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據稱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

傳說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後,七娘媽會把未婚男女花名冊,送交月下老人。
經月老仔細審查後,把名冊上的男女用紅線繫在腳上,所以七星娘娘變為紅娘之一了。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