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傳說:盧吉道防線阻「石龜」上山(粵語)

都市傳說:盧吉道防線阻「石龜」上山

香港太平山盧吉道棧道下面,一堆外型酷似巨龜的亂石,龜背凸起,龜首向上,有向前爬行之勢。
1940年代被評為香江八景之一,霧鎖仙橋所在地,霧鎖仙橋是現在僅存的香港八景,其餘七景已面目全非。
盧吉道棧道西端向下望有「龜石」,東端有「豬頭石」。

盧吉道連接太平山山頂與西高山,全長2,400米,環繞着太平山山頂北面。
路面沿山體400米等高線修建,距太平山頂152米,官方說建路目的是為了欣賞維港風景。

1914年,立法會通過撥款,以一萬元建路,第15任港督梅含理將道路以第14任港督命名為「盧吉道」。
1915年正式刊憲,第一路段於同年落成。

港督梅含理於1918年9月12日卸任,盧吉道尚未完工。
1922年2月6日,梅含理在英國薩福克逝世,盧吉道整個工程於梅含理逝世那年竣工。

工務局報告第一路段花了5萬5千元,第二階段用了九萬元,合共14萬5千元。
當時一般人月薪是30元,可見這條棧道花費巨大。

花費大的原因,是棧道路段要先在峭壁鑿石立樁為橋柱,再在上面建橋鋪路,是香港第一亦是唯一一條棧道,建成後被譽為「人工征服自然者之最偉大工程」。

盧吉是第一位提出延續新界租約或永久割讓新界的港督,隨後三任港督,梅含理、司徒拔、金文泰都贊同。

盧吉及金文泰明確建議英國交回山東威海衛,換取新界變成如同港島及九龍一樣的永久割讓地。

有傳盧吉道棧道並非為欣賞維港風景而建,而是攔阻「石龜」上山的防線,同時監察「石龜」動靜。
盧吉及其他三名港督,是否也擔心「石龜」會令香港陸沉,現時無任何文獻或證據支持這種講法。

作為一條觀景棧道,盧吉道出乎意料地堅固。
翻查戰前年報,沒提及盧吉道進行過維修。
1926大水災,創下至今還未打破的降雨量紀錄,當時山頂許多路段破爛,盧吉道絲毫無損。
1937年大風災,盧吉道沒被吹倒,也不用維修。

盧吉道現在回復興建時所說目的,是飽覽太平山下維多利亞港及九龍半島觀景點。
盧吉道被Lonely Planet評為全球知名十大行山徑之一。

2012年,盧吉道27號大宅,以3.83億易手至發展商御冠名下。
2013年9月,城規會通過批准大宅改建為酒店,這個決定,惹來坊間反對,發起簽名運動。
14萬個簽名括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藝人梁朝偉等。
2016年12月8日,大宅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發展商御冠放棄酒店項目。

盧吉道與宋朝風水大師賴布衣亦有交集。
賴布衣由中原到廣東沿海一帶「尋龍探穴」,在太平山現時盧吉道所在位置,留下一句預言:「香港太平山上有一隻石龜,以每年一米的速度由山上爬向海面,石龜落海之日,香港就會陸沉。」

另一個傳說是,太平山下海邊有隻石龜,由海濱向山頂爬行,每年上爬行一寸。
當石龜爬行到太平山頂時,九龍及香港整條龍脈就會醒覺,令到香港島及所有島嶼陸沉,石龜此時就可回歸大海。

位於灣仔海旁填海地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1997年落成啟用,建築物海鷗的外形,鳥瞰看似龜。
剛巧1997年後出現亞洲金融危機,之後2003年「沙士」襲港,香港經濟大受打擊,金融是香港重要支柱,支柱斷裂就無法支撑香港。
坊間傳出「石龜」到達維港水邊,觸發香港陸沉。

2015年,美國組織「氣候中心」專家斯特勞斯指出,全球氣溫若上升四度,六億人會因水浸失去家園。
香港是十個最受影響大城市之一,二百年後可能會陸沉。

香港天文台總學術主任呂永康表示,二百年後香港海平面升幅難以預計。
過去六十年(1954年至2014年),香港海平面每十年平均上升約三十毫米,至本世紀末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海平面約上升一米。

2018年7月,金管局及三間發鈔銀行公布推出新鈔,500元面額鈔票以香港地質公園作主題,在2019年初推出。
中國銀行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破邊洲六角柱石為圖案,由於選擇了六角柱石傾側落海的角度,坊間聯想到香港陸沉,高樓大廈向海傾側。

「石龜」傳說
最早記載於1941年由友聯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百年》,原文是:「本港太平山,每年重九即為人士登高最好所在。山在島之中央,立於山巔,即全島在望,恍忽立在海水之中,而附近各島皆向己環抱。考地理者謂港與各島皆相連接而成一脈,與對海九龍亦相連屬,香港亦龍脈之一點,意為龍首。龍身時隱時現,現時龍現身,故有香港及各島。再過若干年,屬於龍隱身時期,則此龍即深潛水,伏不出。於是香港及其附近各島,替重陸沉,深埋水底,此時香港之末也。」

「一年,有人在山巔,見一怪道人,仙風道骨。當眾大談龍經,即指地而言,香港之龍已有甦動之態.香港末日當在不遠矣。山上本有怪石嶙峋,數苦星羅棋佈。道人指之曰,此為龍鱗,試推其一,如批鱗狀,詎一推之間,突發生地震,立者皆仆。仍信道人言,群問以香港陸沉時,趨避之法。道人曰:『吾當本抱救生之旨,為各人點視。』」

隨以手一指山腰曰:「此為一靈通之龜,將來陸沉之後,僅許此物獨留世上。此龜蠕蠕自山下登山,每年行一米位。當已登達山巔之時,即為陸沉之日,各好自為計也。言畢,忽不見蹤。眾人急照所指望去,果見一巨龜,蠕蠕半山中,奔下視之,乃一巨石耳。」

《香港百年》的「石龜」傳說一直流傳至1990年代,原文指「石龜」以約每年一粒米速度,緩緩向上爬,「石龜」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

後來,坊間出現「賴布衣」版本,認為「石龜」每年以一米速度由山上向海面爬,「石龜」在維多利亞港落水之日,就是香港陸沉之時。

太平山海拔552米,「石龜」由山頂下爬到維多利亞港,需時552年。
賴布衣生於宋徽宗年間,出生日期估計在1101-1126年間,「石龜」應早已爬到維多利亞港,很大可能在1842年到達。
香港島於1842年割讓給英國,在中國地圖上消失了,就如陸沉一樣。

若「石龜」每年爬行是一粒米速度,按一粒米長一厘米計算,「石龜」由太平山頂爬到海邊,要爬55200年。
香港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約三毫米,比「石龜」更慢。
香港陸沉,是遙不可及的事,大家還是努力建設香港吧。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