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鄭和清真寺

泗水鄭和清真寺

泗水鄭和清真寺是印度尼西亞泗水市的一座清真寺,該清真寺是印尼第一座以鄭和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也號稱是世界上首座以中國人姓名命名的清真寺。

鄭和清真寺採用中國和印尼相結合的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格,又吸收了基督教和佛教的一些典型圖案,體現多元宗教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的信念,也體現印尼原住民穆斯林與華裔穆斯林的深情厚誼,象徵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長期友好。

清真寺建築設計參照中國北京牛街清真寺,充滿中國特色,由紅、黃、綠三種主配整個建築,雄偉壯麗,別具一格。
遠看以為是中國廟宇,內部充滿回教氣息,是名副其實的清真寺。
鄭和清真寺主要模仿996年中國北京牛街的清真寺,由印尼華裔伊斯蘭協會會員Aziz Johan工程師所設計,第一筆款項為印尼五億頓,由印尼哈夷鄭和基金會籌資。

主建築十一公尺乘九公尺,十一公尺象徵天房,九公尺象徵印尼九位伊斯蘭教聖哲。
主建築沒有主持祈禱室,外型酷似基督教堂門扉,也在說明伊斯蘭教願意和異教和平共處,互相尊重。

主建築設計成八角形,源於華人以數字「八」的諧音「發」象徵「發達興旺吉祥」,是全印尼第一座以三寶太監名字命名的清真寺,希望這清真寺的存在能促進族群間的和諧與友誼。

用八角來建造也是和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傳奇故事有關。
公元622年,當穆罕默德先知從麥加遷徙麥地那時,被異教徒追逐欲進入吉拉洞穴,但洞口的八角形蜘蛛網阻擋去路。
穆罕默德先知不願毀壞蜘蛛網入洞,向真主祈求,最後得以不破壞蜘蛛網進入洞穴,安全躲避異教徒追捕。
穆罕默德先知如願以償,之後將真主的啟示傳播到麥地那穆斯林。
這說明,穆罕默德先知接受真主的啟示而創立的伊斯蘭教,是熱愛和平的宗教。

這座清真寺結合阿拉伯、爪哇和中國文化風格,是印尼具有最大影響力的中國穆斯林清真寺之一,參觀鄭和清真寺可體驗宗教和不同的歷史文化。

清真寺的後方有繪圖牆,描繪鄭和的歷史。
鄭和是明朝人物,知名航海家,雲南人,據說是回族人。
鄭和航行超過七萬海浬,距離足夠繞地球三圈,印尼泗水曾是他的中繼站,在泗水可以看到鄭和清真寺。

印尼日惹華文聯誼會會長鄧國光說,印尼全國約有九成人信仰伊斯蘭教,這是鄭和在印尼傳播伊斯蘭教的功勞。
鄧國光說,鄭和是一名虔誠穆斯林,七下西洋期間不忘傳播伊斯蘭教。
在印尼的三寶壟、三寶廟,據傳原是當年鄭和所建的一座清真寺。
他到三寶壟時所住過的石洞,是當年傳播伊斯蘭教的一個中心。

泗水鄭和清真寺工程項目由印尼中華伊斯蘭教聯合會發起,印尼哈夷鄭和基金會(Yayasan Haji Muhammad Cheng Ho Indonesia)出資,這個基金會成立於1996年,資金都是華裔捐款。
2001年10月15日舉行奠基儀式,該日也是夜行登霄之日。2002年3月10日動工,2002年10月13日舉行開幕典禮。

2003年5月28日,東爪哇首府泗水的鄭和清真寺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對外開放。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之清真寺,由前中國駐印尼大使盧樹民題寫寺名,匾額「鄭和清真寺」五個金字,據說這是全印尼唯一的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名字命名的清真寺。

清真寺右側建有鄭和浮雕頭像及其掛帆寶船模型。
鄭和是中國明朝朱棣皇帝派遣到鄰邦的和平使者,身為大艦海家,鄭和率領明朝艦隊連續七次成功完成下西洋的皇命,與所到鄰邦建立貿易往來。
雖然鄭和隨行軍員近三萬人,但帶給鄰邦的卻不是戰爭和災難,而是絲綢、陶瓷、茶葉和藥材的貿易。

鄭和清真寺建築群裡還設有印尼、中文、阿拉伯語、英語四語幼兒園、鄭和針灸保健室、運動場、體育館、華文補習班和餐廳等。

泗水鄭和清真寺
Masjid Cheng Ho Surabaya
地點:印度尼西亞泗水市嘎叮街2號(Jalan Gading No. 2, Kota SBY)
建立:2002年
所有權:印尼哈夷鄭和基金會
建築師:Ir. Abdul Aziz
建築風格:中國傳統建築
容納人數:約200人
建築面積:11×9 米
總面積:21×11米
造價:三十三億印尼盾
開放時間:任何時間應該有開放,但別在深夜前往。
備忘:現場有回教徒在膜拜,請安靜地進入觀賞。
門票:免費參觀
交通資訊:位於一個小巷內,請先辨識牌樓比較清楚。
注意事項:會有回教徒入內膜拜。為避免爭議,建議別拍回教徒膜拜的過程。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