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振恆,凶。
振:蜃蛤吐氣振動光線形成海市蜃樓。
恆:心臟將血液循環,引伸周而復始。
凶:地面下陷,引伸危險。
意思是海市蜃樓周而復始帶來危險。
明世宗沉迷煉丹的故事,可解爻義。
明世宗朱厚熜,號天池釣叟、雷軒、堯齋,年號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生於湖北安陸興王府。
1521年5月27日至1567年1月23日在位,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於乾清宮去世。
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廟號世宗,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侄兒,明武宗朱厚照堂弟。
朱厚熜母親蔣氏,是北京中兵馬指揮使(追封玉田伯)蔣斅(音效)女兒。
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朱祐樘將蔣斅女兒,御賜給興王朱祐杬當王妃,為他主持大婚。
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興王朱祐杬夫婦就藩湖廣安陸州(湖北省鍾祥市)。
弘治十三年(1500年),朱祐杬長子朱厚熙出生,但五日後即殤。
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生於湖北安陸興王府。
幼時聰敏過人,父親朱祐杬教他讀詩幾次後就能準確背誦。
稍大後在朱祐杬指導下學習古籍,通《孝經》《大學》,修身齊家治國之道。
朱祐杬讓朱厚熜參加王府祭祀和典禮,朱厚熜很小時便熟悉各種禮儀和規範。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朱祐杬薨(音轟),享年四十四歲,諡獻,稱興獻王,以親王規制葬於鍾祥市東北的鬆林山(嘉靖十年敕封為純德山)。
十二歲的朱厚熜襲為興王,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沒有子嗣。
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原則,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名義頒布敕令,朱厚熜縮短服喪時間,承襲興王爵位。
武宗駕崩當天,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為皇位繼承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日(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奉內閣擬定的明武宗遺詔,前往安陸興王邸迎朱厚熜。
朱厚熜以興王身份接見使團,接受太后詔書,在王府接受諸臣行禮,隨後與使團前往京師。
朱厚熜由旁支入繼大統,與使團到達北京城外良鄉時,禮臣建議朱厚熜尊明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朱厚熜不允。
朝廷禮官建議,朱厚熜以皇太子禮儀繼承皇位,朱厚熜不接受,雙方互不妥協。
皇太后令羣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初擬定年號為紹治,明世宗未用,擬定年號為嘉靖。
明世宗為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與朝臣發生長達三年半的禮儀之爭,廷杖致死多達十六人,史稱「大禮議」。
十月,明世宗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祖母憲宗貴妃邵氏為皇太后,母妃慈孝獻皇后為興獻后。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明世宗稱明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以明世宗的勝利結束。
明世宗釐清明武宗在位時期一系列弊政,執政前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與傑出人物大量湧現,政治上出現清明態勢。
嘉靖二年(1523年)爆發了「爭貢之役」,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明朝宣布中斷一切貿易。
中外貿易地下化,商業糾紛無從解決,轉成武力報復,倭寇之亂不減反增,造成「嘉靖倭亂」。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日,明世宗母親章聖蔣太后去世,他決定將聖母梓宮南詣,與父陵合葬,躬至顯陵,親臨調度。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十六日,明世宗率文武百官離開京師向南進發,人數多達三萬人,支用太倉銀三十萬兩。
明世宗在湖廣承天府拜謁顯陵,回到京師後,決定把蔣太后梓宮,放入承天顯陵與興獻王合葬。
國家承平日久,明世宗喪失進取精神,藉道教來神化自己,朝政日漸腐化,在皇城內大規模營造道教宮觀,將敬萬神的天壇改為只敬天神,在四郊新建地壇、日壇、月壇。
整個北京城被放置於一幅八卦圖之中:南側為天屬乾卦,北側為地屬坤卦、東側為日屬離卦,西側為月屬坎卦。
明世宗迷信齋醮方術,賜給大臣道教冠服,百官齋醮時,派親信觀察不虔誠的人。
太僕卿楊最說求仙荒謬,杖死,廷臣震懾,直諫之風漸息。
明世宗之後不上朝,在宮中修道及淫樂,後宮中有名份妻子有八十二位,其中皇后四位,皇貴妃三位,貴妃三位,妃四十一位,嬪三十一位。
明世宗好房中術秘方,採處女經血煉成「紅鉛丹」,挑選千餘民女進宮為煉丹提供原料。
命方士給年幼宮女服用催經藥物,不少宮女因此喪命。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世宗以「吸風飲露」之法企圖得道升仙,命宮女們清晨採集甘露,兌服參汁,上百名宮女病倒,明世宗下令殺死。
十月二十日夜上,服侍端妃曹氏的宮女楊金英與十六名宮女,趁夜想將在曹妃宮中過夜的明世宗勒死,因為過於緊張把纏頸黃布打成死結,無論如何都無法勒死明世宗。
名叫張金蓮的宮女,以為明世宗是真龍天子,害怕不已,溜出去告知方皇后。
方皇后趕至救回昏迷不醒的明世宗,史稱「壬寅宮變」,方皇后將楊金英及曹妃凌遲處死。
明世宗事後搬到西苑的萬壽宮,把轉危為安,歸功於自己一心修道,更加熱衷齋醮祈禱,躬服道教衣冠。
明世宗提拔年過六十的嚴嵩入閣,加少傅兼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後改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嚴嵩逢迎明世宗,得到信任權傾朝野。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蒙古俺答稱汗遣使議和並求通貢,明世宗屢次拒絕。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西宮方皇后寢宮突然發生大火,太監請明世宗下令滅火搶救出皇后,明世宗一聲不吭,太監不敢救火,方皇后與寢宮化為灰燼。
明世宗喃喃自語:「皇后雖然救過朕,但朕卻不能救她。」
明世宗見死不救,可能與方皇后凌遲曹妃有關。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武裝海商集團首領王直(汪直),騷擾沿海地區,明朝政府首次稱為「倭人入寇」(倭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率軍犯大同,總兵官張達與副總兵林椿皆戰死。
八月十四日,俺答兵在京城外焚掠騷擾八日,明朝允諾通貢後,由古北口退去,史稱「庚戌之變」。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入居澳門特權。
明世宗在沒有確立太子情況下,安排裕王朱載坖(音其)(明穆宗),景王朱載圳婚事,詔於各府舉行婚禮。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來自日本五十三名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蕪湖、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橫行八十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
臘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陝西省發生地震,奏報有名者達八十三萬,不知名者不可勝數,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地震,史稱「嘉靖大地震」,導致明朝國庫連續兩年虧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配合,擊滅盤踞在廣東、南澳倭寇,東南沿海倭寇最後蕩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嚴厲批評明世宗,妄想長生,無父子、君臣、夫婦之情,明世宗大怒,海瑞下錦衣衞獄。
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於乾清宮去世,終年六十歲,遺詔裕王朱載坖繼位,改元隆慶。
隆慶元年三月十一日,明世宗梓宮及祔葬孝潔皇后、孝恪皇后梓宮離開北京。
十六日,世宗及孝潔皇后、孝恪皇后梓宮抵達永陵。
次日,世宗入葬永陵。
永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陽翠嶺南麓,因可能有《永樂大典》陪葬而聞名於世。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皇后陳氏去世,明世宗命輔臣張璁、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秘密選好自己的陵地。
駱用卿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來到天壽山,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明世宗選擇橡子嶺與十八道嶺兩處吉壤。
明世宗帶領從臣與欽天監官員,到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
明世宗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風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後人,再次察看,十八道嶺最後確定為建陵地點,明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四月二十二日申時,浩大的陵工開始,經過七至十一年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修葺十三陵,楠木已「採伐殆盡」,修整永陵時,拆除部份建築物,用所得木材修建其餘部份,永陵的裬恩門、裬恩殿全部縮小規制建造。
民國年間,裬恩殿、裬恩門相繼塌毀,台基上完整保留建後門、殿的柱礎石。
永陵神道原從總神道北五孔橋向東北分出,經永陵功德碑直達永陵陵門,除開頭極短一段改為柏油路外,其餘均完整保存,是十三陵保存最完整神道。
神道開頭有一座單孔橋,盡頭有三座單孔橋,永陵神道經常有重載卡車駛過,神道上的石板已有多處被軋碎或軋裂。
永陵的明樓全部磚石結構,斗拱仿照木架樑外形雕成,石料相互嵌合在一起。
匾額都是用整塊石板雕刻而成,通體沒有任何木料,數百年間未經任何修葺仍然完好如初,是完全保持明代建築原貌的明樓。
永陵寶城用料奢華,垛口全部使用整塊花斑石壘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