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香港第一艘滅火輪,由一輛服役十九年的消防車改裝而成,可以抽取海水執行撲救任務,名為「浮動消防車」。
「浮動消防車」受到「先天」限制,收到通報出勤,啟動引擎暖機,要花十五到二十分鐘,才可「出航」,錯失搶救第一時間。
1898年,「浮動消防車」退役,由一艘滅火輪取代。
1910年,香港水域只有一艘滅火輪。
三十年代,二號滅火輪服役,船上配備三座水炮。
1947年2月4日傍晚,同安輪船公司旗下客輪西安號,如常停泊在干諾道中西安碼頭,準備翌日早上駛往廣州,五百名乘客提早登船過夜,節省住宿費用。
翌日清晨四點五十分,船艙突然起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消防總局出動所有消防車、兩艘滅火輪,一共開六枝喉救火,消防員只能撲滅碼頭上的火焰,滅火輪無法靠近西安號灌救。
大火燒了六個小時才撲滅,釀成一百三十二死四十傷,同安輪船公司因西安輪慘劇解體。
罹難者遺體由東華三院葬於雞籠環墳場,東華三院與同安輪船公司,共撥出四萬五千元建造一座巨大墓碑。
五十年代,政府收回雞籠環墳場,和合石墳場開設西安墓園,內有「西安輪船罹難先友總墓」。
西安輪船慘劇發生不久,1947年7月25日,葛量洪接替楊慕琦,出任第二十二任香港總督。
1948年1月31日,上環街市對出元安碼頭,準備於晚上九時開往廣州的客輪廣東輪。
晚上七時十五分發生小火,火警在十五分鐘後撲熄,乘客因「西安號」事件引起恐慌,爭先恐後跳海,釀成六十六死三十七傷。
1948年9月22日早上八時零五分,石塘咀永安公司貨倉發生大火,全港九消防及救護人員全體出動,兩艘滅火輪在岸邊協助。
大火焚燒三十二小時,死亡人數達一百七十六人,為二次大戰後至今香港死亡人數最多火災。
9月24日下午三時,葛量洪巡視災場。
10月5日,港府成立永安倉火災調查委員會,委員會建議購滅火輪,加強近岸滅火能力。
1950年,港府向英國訂購一艘滅火輪,價值達一百五十萬元。
港府除向英國訂購滅火輪外,有意在香港建造大型滅火輪。
嘉道理家族旗下的黃埔船塢,之前曾為港府建造兩艘滅火輪,為廣州政府建造一艘滅火輪,經驗豐富。
1951年1月17日,海事處副處長史柏居宣布,政府耗資四百萬港元,從英國進口材料,由海事處設計,在黃埔船塢製造滅火輪,以香港總督葛量洪命名。
1952年12月22日,港督葛量洪偕同夫人出席滅火輪下水典禮,葛量洪夫人進行擲瓶儀式。
葛量洪號為亞洲最大、最先進滅火輪,每小時可抽水六十三萬加侖,半小時可製泡沫十五萬加侖,可撲滅不同類型船隻火警。
葛量洪號排水量503噸,船身長38.9米,闊8.8米,高15米,有兩部內燃機,能發出四百匹馬力,船速可達每小時12.5海里。
船上八座水炮,其中一座安裝於升降塔上,可伸延至離海面約十八米高度。
船上設有多條用於救火的中攻喉筆,消防泵、水炮、打撈設備,能應付大型遠洋輪船高層結構火警,可作為大型海上事故指揮船。
1953年6月2日及3日,為慶祝英女皇加冕,葛量洪號晚上在中環海面噴射彩色水花。
1953年7月1日,黃埔船塢正式移交葛量洪號給香港政府。
葛量洪號編制三十名消防隊員,分A、B兩隊,每隊有一名消防主任,每隊連續值勤待命七十二小時,再換另一隊成員上船。
香港首次招募專職在滅火輪工作的消防員,消防工作進入專業分工階段,滅火輪消防員穿水手服。
葛量洪號服役期間,參與撲救多場火警及為市民提供服務。
1959年5月7日上午十時,兩艘油船泊在長沙灣海面,拆卸期間,「比利哥拉」號發生爆炸,波及「海港城堡」號,葛量洪號迅速馳援,無人命傷亡。
1961年1月24日下午五時五十五分,油船「阿仙拿」號,駛經荃灣時發現漏油,葛量洪號馳援搶救。
六十年代,香港制水期間,葛量洪號負責運送淡水供市民取用。
1967年6月30日,泰國國際航空601號班機,在颱風吹襲期間降落啟德機場,墮入九龍灣,釀成二十四死五十六傷,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四多人死亡空難。
1968年,施伯利斯油輪大火。美國海岸巡邏輪船「仙利」號,在西貢坑口拆船廠內大火。
1969年7月,九龍灣「東星」號貨輪火警,釀成十二死十三傷。
1971年4月8日,古巴貨輪在太古船塢起火,火警升為五級,釀成三死四傷。
1971年10月30日下午二時五十四分,由中華造船廠建造的珍寶海鮮舫,在鴨脷洲東北角對開香港仔碼頭,裝修期間發生四級大火,當時有二百三十四名工人在船上工作。
葛量洪號擔任指揮中心,動員1號、2號、5號三艘消防船,多輛消防車,直升機協同撲救,火勢在一小時內受控,於晚間撲滅。
火場波及周邊碼頭,導致三十名成年人,四名小童喪生。
世界上最大最豪華郵輪伊莉莎白皇后號,有「大西洋第一夫人」之稱。
1968年退役,香港船王董浩雲斥資三百二十萬美元購入,改裝為在海上航行的大學。
1971年2月10日,正式名為「海上學府號」,從美國佛羅里達邁阿密啟航到香港改裝。
1971年7月,「海上學府號」進入維多利亞港,葛量洪號參與噴水儀式,代表歡迎「海上學府號」首次入港。
「海上學府號」由金山輪船公司負責改造,1972年1月9日上午十一時四十五分,裝修期間發生火警,葛量洪號擔任指揮,動員一百三十名消防員救援。
船主董浩雲之子董建華,正在「海上學府號」與幕僚開會,在消防員協助下安然脫困。
在船艙中施工的五百多名工人全數救出,僅十四人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消防隊評估火勢無法控制,中午十二時十分發出「災難性警報」,尋求各方援助。
「海上學府號」附近海事處船隻、水警輪、私人船隻救援。
下午三時二十八分,基於安全考量,救援船隻撤退。
「海上學府號」燃燒二十四小時後翻覆,餘火到第六天才完全熄滅,成為香港史上唯一的「災難級大火」。
1973年3月30日,「東閘」號與「西沙尼亞」號,在藍塘海峽相撞起火,釀三死三十一傷。
1980年10月31日,西貢避風塘三級火,五十多艘船焚毀,過百人無家可歸。
1986年12月26日清晨四時二十分,鴨脷洲避風塘火燒連環船四級大火,燒毀約一百五十艘緊靠漁船和舢舨,焚燒超過四小時,導致兩人輕傷,共有318戶、1647名居民受到大火影響。
1988年8月31日早上九時十九分,中國民航(B-2218)301號班機,在啟德機場降落時墮入九龍灣,釀成七死十四傷。
1989年3月7日,「俊城」號貨輪在西環起火,火勢升為四級,焚燒長達四日,幸無傷亡。
1991年7月25日,「皖祥」號貨輪在堅尼地城發生大火,焚燒長達五十六小時,幸無傷亡。
1993年8月25日晚上,巴拿馬註冊客船「新東方公主」號,從香港駛出公海時發生大火。
翌日,客船在佛堂洲擱淺,大火蔓延至船上所有樓層,消防人員礙於高溫無法登船,只能冒着船隻隨時傾覆危險撲火。
大火焚燒19.5小時,至9月3日才被救熄,事件中,船體嚴重燒毀,兩人受輕傷。
2002年5月,葛量洪號退役,臨時停泊於青衣香港船塢,精英號接任成為消防處旗艦滅火輪。
鑑於葛量洪號具歷史意義,消防處聯絡有興趣部門或團體接收,最初屬意放置在馬灣主題公園作特色景點,發展商不願承擔維修開支,未能達成協議。
消防處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達成協議,香港歷史博物館將葛量洪號列為藏品,建設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妥善裝置滅火輪,開放予公眾參觀。
葛量洪號滅火輪,最初計劃放置於香港海防博物館,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外堤岸,後來改為安置於鰂魚涌公園中央廣場,是香港博物館收藏體積最大展品,康文署管理香港第一艘歷史文物船隻,也是最大一件「香港製造」藏品。
2002年10月,展覽館建築工程展開,整個計劃耗資3560萬港元。
康文署委聘嶺南大學,有系統搜集展覽素材,就海上救援及滅火輪隊歷史,進行為期一年資料搜集及研究計劃。
土木工程拓展署以三維立體方式,將葛量洪號以電子存檔。
2003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康文署與香港消防處在香港海防博物館,聯合主辦葛量洪號滅火輪文物展,展出珍貴文物,介紹展覽館工程。
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葛量洪號進行修復處理。
2006年3月10日,兩艘拖船從青衣北的香港船塢,拖葛量洪號經過青馬大橋進入維港,到達鰂魚涌公園對開岸邊。
有「華南第一吊」美譽,廣州打撈局旗艦吊船,九百噸起重船「南天龍」吊起葛量洪號,放置在鰂魚涌公園岸邊中央廣場,是亞洲地區首次把重達五百噸船隻,由海面直接吊運上岸,整個過程歷時十二小時,現場有數百名市民圍觀。
當局考慮到傳統「歸西」忌諱,船頭方向由原計劃向西面改為東面。
中央廣場改建為一個半圓形水池,放置葛量洪號,船身隱於水平線下。
半開放式展覽廳環繞水池興建,以海上救援及滅火輪服務歷史為專題展覽,展出獨特消防文物,輔以多媒體介紹,增進公眾對香港海上救援工作的認識。
展覽館與葛量洪號之間,由一條活動式吊橋連接,參觀者可登船參觀。
2007年9月29日,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正式開放。
分成三個部份,包括:前「葛量洪號」時期(1883至1953年)、「葛量洪號」時期(1953至2002年)、後「葛量洪號」時期(2002年至現在)。
展出逾七十件珍貴文物及歷史圖片,不少與消防相關歷史文物,包括:十九世紀末的消防金屬頭盔、七十年代的消防帽、消防員使用的救援工具等。
「葛量洪號」曾使用的物件,包括:
國際呼號旗:四面旗幟代表V、R、Q、N,在船上從上而下按既定次序懸掛。
銅鐘:1953年製成,於大霧、拋錨、繫浮泡時,船上消防員每隔一分鐘敲響銅鐘一次。
銅牌:滅火輪承建商黃埔船塢,建造年份1953年銅牌,主機編號銅牌。
計劃書:1950年11月21日,黃埔船塢承建葛量洪號滅火輪計劃書。
救生圈:六十年代在滅火輪上使用。
另有出廠證明書、舊式通訊儀器、來賓簽名冊等。
珍貴歷史圖片有早期消防員合照,「葛量洪號」下水儀式情況,「葛量洪號」參與救災情形等。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地址:鰂魚涌公園
交通:太古港鐵站E出口步行約十分鐘,經太古城中心和行人天橋抵達鰂魚涌公園。
西灣河港鐵站A出口向西步行約十分鐘,經香港電影資料館至鰂魚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