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大夫第(香港新田)

西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官員,首辦公學,後代居於四川成都,是新界文氏始祖。

1282年1月8日,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忽必烈處死,堂弟文天瑞逃到廣東寶安,在三門東清後坑居住,成為寶安文氏始祖,文天瑞有五子,長子文應麟。

文應麟曾孫文孟常帶領族人,自寶安遷居屯門老虎坑。

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文孟常之孫文世歌為避軍役,帶領族人遷至元朗一帶。
文世歌將一大片低洼濕地開墾成農田,在半鹽鹼貧瘠土地上種植耐受性較強的紅米,將村落命名為「新田」

明正統九年(1444年),文氏族人在新田開枝散葉,七世祖文世歌成為新田文氏子孫的開山祖。

文世歌生六子,長子無嗣,次子文麟峰擢升為長房。
蕃田村內的吐書堂麟峰文公祠,是為追念文麟峰而建,俗稱「巡丁館」,負責村內治安工作。

新田文氏二十一世祖文頌鑾,在夢中得知一個寶藏位置,在一個山洞內發現海盜藏金,因而致富。

清同治四年(1865年),文頌鑾在新田永平村興建大宅。

清未時期國庫空虛,捐資可納官,光緒年間正途出身不靠納捐者僅佔20.4%。

相信文頌鑾以捐納取得同知正五品官銜,同時追封父親及祖父五品奉政大夫,文頌鑾原配夫人誥封宜人,另一夫人封孺人,大宅因而稱為大夫第。

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十五日,光緒御賜追封文頌鑾父親、祖父奉政大夫,文頌鑾封為同知。
以滿漢兩文寫成的牌匾,掛在府內,是香港唯一刻有漢、滿兩種文字的詔書木刻。

《維基百科》記載:「新田大夫第由當地大戶文氏的族人文頌鑾,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興建。新田文氏即宋末烈士文天祥之堂弟文天瑞後裔。其二十一世祖文頌鑾,曾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高中進士,朝廷欽點任「營用守府」之職,因個人品行素著而獲清帝御賜「大夫」名銜,府內屋簷下有兩塊以滿漢二文寫成的牌匾,更是光緒帝於1875年,御賜表揚文頌鑾雙親的詔書木刻。」

上述記載可能有誤,光緒十二年丙戌科貢士進士列表名單,三百一十九人中,沒有文頌鑾的名字記載。

清代文官大夫為從五品及以上官員,進士「狀元」為從六品官,「榜眼」、「探花」為七品官,進士並不符合大夫資格。

大夫第正廳中間是「欽點 營用守府」牌匾,上款寫「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殿試」,下款寫「臣文灼勳恭承」(1886)。

守府(守備)是武官五品官階,文灼勳於太和殿內通過武舉殿試,在光緒皇帝前考得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欽點營用守府。

同姓五品官員之間有時會互相送贈匾額,懸掛在祠堂書室,藉以展示氏族名望,可能因「張冠李戴」而出現誤會,亦有可能文灼勳是大夫第後來的主人。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005-06年度下學期,HIS5512香港的古物與古蹟學期論文,新田文氏考究:歷史價值、文化遺產及傳承,認為大夫第是由文灼勳,建於同治四年(1865年),位於永平村內。

文灼勳於1886年才成為進士,理應不會於1865年建大夫第。

大夫第為兩進式三間兩廊格局,入口立面由三開間中心建築,兩側附屬建築低於中心建築且略向後退。

大宅以廣東清水青磚、灰瓦、陶瓷建成,牆基以花崗條石砌築,上半是青磚牆,花崗岩台基與牆面灰磚花紋完全對稱。

大宅有石灣陶瓷和許多中國傳統吉祥物,如八仙法器、金錢、雲、蝙蝠、鹿、麒麟,梅蘭菊竹、西式時鐘、石柱、花卉雕塑。

主樓呈九宮格式布局,中軸線上有門廳、天井、正廳,兩邊是六間廂房及正房,上層閣樓可用作書房或客房。

簷下牆頭以陶塑及彩塑壁龕裝飾,船形屋脊滿布精緻人物陶塑,船脊一端有「文如壁造」四字,船脊另一端有清同治四年年份(1865)。

文如壁(1662-1722)是佛山石灣陶塑名師,康熙年間創辦文如壁店,大夫第的陶製瓦脊由文如壁店名師精製,六國大封相、郭子儀祝壽,薜仁貴等戲曲人物為主。

大門上懸有「大夫第」紅漆金字牌匾,門窗雕刻梅、蘭、菊、竹圖案。

宅內有些裝飾細節蘊含西洋風格,拱形門廊上刻有洛可可式花葉彩磚浮雕,窗門有彩色玻璃,砌成不同形狀幾何圖案,二樓迴廊欄杆有十字形裝飾圖案。

正廳入口有一組裝飾繁複的「U」形木雕花格,正廳牆上懸掛畫像,包括:文頌鑾父親文九齡,文頌鑾與兩位夫人,文頌鑾長子文紫榮。

這五幅畫像並非清朝古畫,而是1950年由虎門少雲畫室織鴻畫師所繪,畫中人物生平,分別由莊栽琴與文景清所題。

文頌鑾畫像身穿清朝同知補服,胸前畫有騰龍吐珠圖案,以五品文官來說,應該是白鷴(音閒)圖案。

正廳兩側是臥室,臥室樓上隱蔽的兩層空間是儲藏室。

緊鄰正廳的是一座幽靜狹長花廳,磚砌影壁上方題刻「玩月」兩字。

直通室外的長通道連接獨立附屬狹長建築,一扇精美月亮門與長通道連接,由一間廚房、一間側室、一座後勤雜院組成。

廚房寬大磚砌灶台足以容納火灶上的大鐵鍋,鐵鍋旁有各種陶製炊具,沿側牆設置的空心圓木,專門用於榨製花生油。

1898年,新地契生效,大夫第外圍築起圍牆及興建一條新道路,大夫第面積因而縮小。

1899年,文氏族人參與新界抗英戰爭,文氏與鄧、廖、侯、彭等族,獲港英政府認定是香港五大氏族。

1931年,庫務署公務員黃佩佳所寫遊記,其中一段描述新田大夫第:「新田鄉聞人有文念慈、文英扶二氏,文念慈居曰大夫第、壯麗甲於全鄉 … 」

文念慈是文頌鑾第六子,大夫第旁左右建有別館,別館主人是文英扶,館中有刀槍劍戟、練力用大石塊,

五十年代後,大夫第變得破落。
七十年代,大夫第由六房人家分租合住,環境雜亂,建築物顯得破舊。

門樓寫有781門號,下面寫有傳統花碼字,後有建築物,作豬欄或馬房等用途。

大夫第門樓外貼有「華章堂」堂號,大門兩旁貼有門聯:「殿入閭門行讓路,益隆世葉昭傳家」,牆上貼有「譚超球跌打醫師」廣告。

1987年7月1日,大夫第列為法定古蹟,政府與華章堂協議,大夫第後面原有荔枝園,改建成住宅,作為保護大夫第協議條件之一,建成大夫第花園第一期及第二期。
附近有文天祥紀念公園、東山古廟,麟峯文公祠等文化建築。

修葺工程由政府負責,香港賽馬會資助有關費用。

1988年,大夫第對外開放,修葺後的大夫第,前後均開闢廣闊庭園,四周有青磚牆環繞,建築物用單色及彩色灰塑壁畫和木刻作裝飾,大多數壁畫以中國傳統吉祥物和圖案為題材,包括梅蘭菊竹、蝠鹿麒麟等。

2001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計劃在大夫第屋前空地進行美化工程,為確保大夫第地下埋藏的古蹟得以保存和保護在工程進行前展開考古發掘。

2001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委託白德博士,在大夫第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四項主要遺蹟。

其中一項重要發現,是在大夫第對面,發掘到一座面寬約二十米的大規模建築物,門檻石及牆基,進深超出目前大夫第圍牆。

此建築結構範圍內有四個柱礎,層層屋瓦證明是一個倒塌了的屋頂,建築物面寬與大夫第平行,門檻石位置稍為偏離中心,可能與風水有關。

大夫第與新發現建築結構之間有一大片空地,發掘後發現在下面鋪有堅實灰色地台,跟現今鄉村的禾堂相似。

從發現到的門檻及牆基可見,一個華麗園亭聳立於大夫第正面不遠處,超越現時的圍牆。

園亭內發現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瓷器,中國錢幣、用作盛載鴉片的小瓶。

這個園亭可能是荒廢倒塌後被拆卸,石砌部分及地磚用於別的地方,華麗園亭從此完全消失在土地之下。

在堆滿建築廢料的花崗岩石地板下,考古人員勉強看到有水,用機械經過整個星期清理數以噸計垃圾後,整個池塘顯露出來。

發現池塘顯示出多個問題:究竟池塘是否圍牆內花園中一個裝飾,其後荒廢埋藏在泥土及垃圾之下?
華麗的花崗石級及塘堤顯示,池塘原有範圍可能超越大夫第圍牆,甚或可能與外邊一條大河相連,池塘石級會否是訪客乘坐小船,到來時上岸的地方呢?

一個在地上被石磨輪和雜草掩蓋,難以看到的洞口,經發掘清理後,是一個八角形井口的水井,年份較大夫第建造晚得多。

大夫第空地東部,發現一片相信屬於相當近期的紅色地面。

這次考古,廉政公署揭發一宗詐騙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館長鄒興華與承辦商李羽聲,串謀詐騙康文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總值二十五萬元的七份考古工程合約。
2004年5月27日,鄒興華被判二百四十小時社會服務,李羽聲被判入獄半年。
2005年12月14日,鄒興華上訴得值,定罪撤銷。
2007年4月4日,李羽聲上訴得值,定罪撤銷。

2010年,新田鄉民在大夫第草坡,舉辦「新田話當年」活動,在大夫第前展覽新田鄉舊相片,由鄉民製作鬆糕、煎堆、米餅、茶菓等,同場播放文氏僑鄉訪問及舊照片分享。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