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寺原名青山禪院,位於屯門區青山東麓,是「新安八景」之一的「杯渡禪蹤」。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三年(426年),杯渡禪師病死,葬於舟山,半年後「復活」。
元嘉五年(428年)三月,杯渡禪師坐一隻大木杯南下雲遊,來到香港屯門區青山東麓一個大岩洞,岩洞深三尺,闊二丈,中有石台,杯渡禪師在此修行,晚年返回東南亞終老。
一位隱居尼姑在岩洞旁邊搭茅屋居住,岩洞額書「杯渡禪師」四字,人稱「杯渡庵」。
南朝劉宋末期(420年-479年),達摩祖師到訪「杯渡庵」,成為佛教教徒重要朝聖地,隋朝時改為普渡道場,唐朝改稱雲林寺。
唐朝末年,廣東省小諸侯國,南漢後主劉鋹(音倉)大寶十二年(969年),封青山為瑞應山,在山上建杯渡寺。
屯門縣官陳延下令鐫造杯渡禪師像,高五尺六寸,在「杯渡岩」石台供奉。
「杯渡岩」又稱「瑞應岩」、「石佛岩」,側邊有「高山弟一」四字石碑,旁有「退之」(韓愈的字)兩小字。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因勸諫皇帝不要迎接佛骨,被貶至廣東潮州任刺史,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詩:「屯門雲雖高,亦映波濤沒。」,後人憑這句詩,認為他曾到過屯門,「高山弟一」可能出自韓愈手筆。
據考證,「高山弟一」為宋徽宗時代,居住在新界錦田的鄧符協,遊覽青山時在青山頂石崖,仿摹韓愈字體刻寫。
「高山弟一」石碑受風雨侵蝕殘缺,1919年,曹受培(號青山漁隱)摹拓舊碑,命工鑿石摩刻,置杯渡岩旁,碑後刻有韓愈五言律詩:
「兩巖雖雲牢,木石互飛發,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濤沒。」
(「高山弟一」中的「弟」字,被好事之徒改為「第」字,「弟」並非「第」的白字,而是本字)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杯渡寺改為寺院道場,逼僧人易道服居住,詔改為斗姆宮,元、明兩朝,改稱青雲觀。
清朝初年因沿海遷界,青雲觀荒廢,道光九年(1829年),當地士紳重修,刻石額及鑄銅鐘以紀其事。
青雲觀主神為斗姆(又稱斗姥),供奉觀音菩薩、三帝、呂祖、王靈官、彌勒、朱立天君、濟公、關帝、泰國佛。
屯門陶氏善信題助田租,作為香火開支,陶氏每年於觀內舉行開燈儀式。
清光緒年間,黃姑(蓮慈)在青雲觀附近自建茅蓬居住。
民國初年,青雲觀仍為道場,時人稱為斗姆古廟,中奉斗姆及王靈官二神。
後人建有六柱六角亭,名「韓陵片石亭」,亭的北位附有「青山碑記」。
1914年,青雲觀委任香港商人陳春亭為主持,陳春亭是道教先天道道長,在香港及南洋群島有數萬徒眾,開始收購附近土地,準備擴展道觀。
陳春亭在油麻地設齋會,與張純白居士(張森泉,法號了幻)茹素修行。
一日,二人同遊青山,夜宿斗姆古廟,「夢山頂白雲有佛,冉冉降摩其頂」,醒後,以斗姆古廟可作修行之所,於「廟旁躬自荷鋤闢徑,邀友好籌資建寺」。
屯門陶氏族人尊奉陶淵明太公,東晉名將陶侃為始祖,斗姆古廟屬屯門陶氏族人,陶耀東、陶喜廷、陶殿貴、陶堂興等人產業。
1917年,業主以陳春亭為「正經慈善之人」。
「青山杯渡寺青雲觀廟宇,送與陳春亭主持,供奉神佛。陳春亭即補回公用銀叁佰六拾大圓,與陶姓眾等收接支用。其寺觀一概歸陳春亭主持司祝,任由重修整造,凡廟中所有四圍物產,亦歸陳春亭管理,每年收租納糧。」
陶氏同意「陶姓不得借端勒索,改換主持」,陳春亭不得「將寺觀司祝,私推與別人」。
1918年,陳春亭中途皈依佛教,遠赴寧波觀宗寺,禮天台宗諦閒法師座下出家,受三壇大戒,法號顯奇。
1926年,開第一期戒壇,盛況空前,中國佛門龍象太虛大師路經香港,目睹開戒規模大感讚歎︰「宛然一大叢林,嶺南佛教聯合會設其中。」
1928年,陳春亭與業主屯門陶氏,商議在斗姆古廟修建寺院。
前清遺老陳伯陶,《遊屯門青山贈陳春亭居士詩》所附小註云:山有杯渡寺、青雲觀,久廢,居士為之重葺。
1927年6月及1928年3月,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兩度遊覽青山,對青山風景名勝甚為讚賞。
1929年,立牌坊於青山寺路上,題上「香海名山」四字。
1930年,各項工程完竣,稱為青山禪院,同時重修位於大雄寶殿旁破損的青雲觀,成為寺院內一所道觀,完工之日,屯門陶氏致送牌匾祝賀。
青山禪院與凌雲寺、寶蓮寺,合稱香港「三大名剎」。
三寺法師:青山禪院顯奇法師、寶蓮寺筏可老和尚、凌雲寺妙參法師,約定三年一度輪流傳戒,確立「三山開戒」模式。
青山禪院入院處牌樓正面「香海名山」四字,出自港督金文泰爵士,背面「回頭是岸」是六榕寺高僧鐵禪法師手筆。
(鐵禪法師,擅結交權貴,抗戰期間曾附敵。1942年4月,鐵禪來港宣揚佛法,進行「和平」活動,戰後被斥為「奸僧」。1946年6月,以漢奸罪判獄十五年,九月病死獄中,年八十一歲。)
牌坊外聯「樓觀參差,清夜聞鐘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時返錫到中原」,為當過袁世凱總統秘書長的梁士詒所題。
內聯「遵海而來,杯渡情依中國土,高山仰止,韓公名重異邦人」,出自前清遺老陳伯陶手筆。
內聯「岸泊屯門,幸我輩附韓子題名,卜異記山河並壽;亭觀海月,歎此地無坡公遊蹟,問何年笠履重來」,為前清遺老伍銓萃所題。
牌坊上瓦脊以石灣陶瓷雕像作裝飾,描述《封神榜》哪吒和雷震子故事。
山門門額「青山禪院」,寺門兩旁有對聯,「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
青山禪院由多組建築物構成,群集於五百八十三米高的青山東面山麓上,大致包括三組建築群。
首組建築群包括「菩提薩埵殿」,內分陰老太爺殿,中間為地藏殿,最後為報恩堂,宿舍現作為藏書地方。
主殿大雄寶殿為寺院中心,殿內主壇上供奉三尊佛像:釋迦牟尼佛像、阿彌陀佛像、藥師佛像。
大雄寶殿屋脊上有亮麗石灣陶瓷塑像,四個向上翹的角上,置放用灰塑造的鳳凰。
屋頂上有「二龍爭珠」、「鯉魚戲水」雕塑,大雄寶殿前方為樓高兩層的護法殿,牆上漆有彌勒佛像,上層供奉韋陀大將軍。
大雄寶殿後有小路通荷花溪,溪畔有「龍骨岩」,岩內原放有龍骨化石一塊,傳說是史前恐龍化石,現置於護法殿下。
大雄寶殿旁為功德堂即祖堂,主要供奉歷代住持、法師等神位,功德堂前為客堂,接待各方善信,客堂旁為膳堂,側邊有達摩像。
第二組建築群包括已倒塌的方丈室、護法殿,護法殿下有「和合山門」,傳說會自動朝開暮合,對聯「淨土何須掃,空門不用關」由此而來。
第三組是位處最高的建築群,供居士靈修,只有單一的居士林,又稱「定厂(音崖)」。
1932年,青山禪院創院主持顯奇法師圓寂,了幻法師以當家名義主持寺務,青山禪院與青雲觀發生管理權糾紛。
杯渡岩與觀音閣之間,有兩塊天然岩石,彼此的頂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攏,從下而上望,可見一線寬廣天空。
1947年,觀音閣重建,內有包公岩、月下老人祠,主室供奉千手觀音,側室供奉坐蓮觀音,杯渡岩前曠地,供奉一座宏偉四面佛雕像。
1963年開始,屯門陶氏與香港政府,就青雲觀土地業權談判,一直未能達成協議。
1967年,王羽的《獨臂刀》在青山禪院取景,1973年,李小龍電影《龍争虎鬥》在青山禪院取景。
1985年,青山禪院整體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青雲觀作為青山禪院一部分,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992年2月26日,青雲觀業權交由法院仲裁,政府入稟要求將業權撥歸慈善信託基金。
1998年11月26日,法院判定青雲觀,屬屯門陶嘉儀祖(陶五柳堂)和陶族所有。
律政司司長提出上訴,長達九年三次訴訟,牽涉的費用龐大,單是陶氏一方律師費已高達四千萬元。
2000年12月22日,香港終審法院裁定,青雲觀土地業權及超逾三億元換地收益,歸陶嘉儀祖及陶氏宗族擁有。
2002年5月23日,高等法院判令,青山禪院為一公眾寺院,成立「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以信託形式管理青山寺(不包括青雲觀),理事會有十四名成員,主要由香港政府委任。
2003年9月10日,理事會接管青山寺,隨即進行緊急維修工程及歷史考察,着手進行大型復修工程。
2003年12月,理事會成立秘書處。
2004年9月10日,理事會正式接管青山寺,進行《青山寺古物古蹟研究報告》,按不同建築物歷史價值、破損程度等,確定寺內各建築及物品的歷史價值。
2005年,當局選取一千四百四十四幢歷史建築,由專家小組深入評估,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
香海名山牌樓、大雄寶殿、地藏殿、山門、護法殿維持一級歷史建築評級。
不二法門牌樓、修道者及長者宿舍、客堂、宿舍、觀音閣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功德堂獲三級歷史建築評級。
2006年8月8日,嶺南大學與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舉行青山寺文物研究簽約儀式。
2008年6月,原在護法殿下的和合山門,遷到不二法門前花園,石柱對聯原位於護法殿前,現重置於不二法門前方空園地。
不二法門原為藏經閣,現時只剩正面的牌樓,正面寫上「杯渡遺蹟」,背面是「不二法門」。
2009年9月,青山寺進行復修動土儀式,整項工程約需三千萬元。
青山寺
地址:新界屯門北青山東麓楊青路。
交通:從屯門市中心乘屯門輕鐵,在青山村站下車登山或乘的士直達寺前。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上午六時至晚上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