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鄧氏宗祠(香港屏山)

屏山鄧氏相傳是黃帝第二十七傳孫,商王武丁之子曼的後裔,封於河北蔓口(今河北省伊川市河北岸一帶),是為蔓侯,賜蔓姓,後又改封為鄧侯,建立鄧國,以鄧為氏,此為鄧姓起源。

北宋初期,屏山鄧氏族人始祖鄧漢黻,由江西吉水縣遷往廣東,定居元朗屏山鄉,成為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鄧氏四十七世祖鄧禹出,為東漢漢光武帝平定天下,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爵至高密侯,官拜太傅,諡為元侯,屏山鄧氏宗祠門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即源於鄧禹。

鄧氏入粵始祖鄧漢黻,宋初時官至承務郎(八品下,管理本司籍帳。),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鄧漢黻到嶺南於東莞岑田創業(今香港元朗錦田)。

鄧漢黻的第四代子孫,鄧元禎與兒子鄧從光(字萬里)來到屏山,見該處地形如毛蟹,有良田萬頃,氣勢磅礡,遠望琴台朝山,以青山為旗、雞柏嶺為鼓,前置巨塘,左邊有龍尾坑蜿蜒而至,向右直流至后海灣。

他們當晚寄居農舍,半夜聽到鹿鳴,想到「鹿鳴宴」典故。
「鹿鳴」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表示天子求賢若渴,「鹿鳴宴」是為鄉試後新科舉人所設的宴會,認為定居此地,必可福澤後人考取功名。

鄧元禎父子在屏山開基,把後山命名為鹿鳴崗和蟹崗。

屏山鄧氏最初聚居於坑頭村及坑尾村,其後子孫繁衍,漸漸發展成屏山三圍六村。
三圍: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
六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新起村。

鄧從光逝世,被奉為屏山開基祖,葬於元朗坳頭山「狐狸過水」穴。

鄧族的祖祠鄧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祠堂,被屏山三圍六村環抱。

鄧馮遜在鄧氏家族中官位最高,官至福建方伯,屏山鄧祠之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中,首個記錄是「五世祖-福建方伯,正二品布政司布政使,後追加一品,鴻遜字馮遜」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坐東向南,四周牆壁以上佳青磚建成,屋高十米,正門前兩旁是鼓台,用來停泊轎車,各鼓台有兩柱支撐瓦頂。

內柱為麻石,外柱為紅砂岩,部分牆面以優質紅粉石建造,寓意吉祥。

考得功名的子弟,在宗祠外豎立一塊功名石,石上詳細記載中舉者姓名、中舉時間以示表揚,讓經過的人都知道,能夠光耀門楣。

鄧勳猷於道光丁酉年(1837年)中武舉,鄧氏宗祠外,設有兩對石造旗桿夾。

前院有紅粉石通道,顯示有鄧氏族人身居朝廷要職。

正門深凹兩鼓台後面,可廣納佳氣,正中大木門上繪有門神一對。

鄧氏族人在朝中做官,乘坐轎車出入,宗祠正門沒有門檻。

功名牌匾上寫「同治十年辛未科,欽點 翰林院庶吉士 臣鄧蓉鏡恭承」。

宗祠第一進是門廳,兩旁有各一廂房,廂房上各有一閣樓,門廳後為一大天井,以堅固花崗石鋪砌。

步過天井後是二進大廳,支柱橫梁及斗拱等均有精緻雕刻,全屋有十四條輔柱,每柱作八角形,有與天地合氣的意思,大廳後有四扇屏風,可隨意開合。

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
屋脊均為翹角形,每條正脊上均有兩條石灣陶瓷鼇魚,左右垂脊前端有麒麟陶塑。

後進八層高祖龕,供奉鄧氏先祖的木主牌位,孔夫子神位,神龕兩旁有對聯:,「吉水流芳蘋馨藻潔 屏山毓秀椒衍瓜綿」,橫批「俎豆千秋」(受世人代代供奉)。

祖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廂房上有閣樓,供研習學業的人居住。

鄉民為維持區內治安,宋朝末期組織更練團自衞。
神龕旁建有廂房,是屏山更練團辦事處,牆上有一個長鵝蛋形更練團名牌,相信是暫時獄禁犯人地方。

宗祠除供祭祖及族人聚會外,也是族人議事及訟裁的地方。

在清代科舉考試,新界鄧氏一族有五十七人取得成就,屏山出了五位舉人、八位貢生。

同治十一年(1872年),恭賀正七品鄧母鄭太孺人七秩開一榮壽禮物,兩幅巨型祝壽賀帳掛在鄧氏宗祠內,賀帳上「麻姑獻壽」祝壽賀詞,由鄧蓉鏡書寫。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後,清廷簽下《馬關條約》,賠償日本二萬萬兩、割讓台灣與遼東半島。

列強紛紛在中國爭奪地盤,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北京簽署。
翌年,清朝委派官員王存善,與港府輔政司駱克共同勘界,簽訂《香港英新租界合同》。

1899年3月初(清光緒二十五年正月),駱克檄諭新界居民,呈驗土地印契。

港英政府計劃於新界東西兩區,分別設立一座臨時警署,監視鄉民。

3月27日(農曆二月十六日),港督卜力遣香港警察隊長梅軒利(後任港督),率隊到大埔運頭角附近小山丘(今圓崗),搭警棚準備接收新界,另一座警署擬建於屏山埔滘山(蟹山)。

翌日,梅軒利與屏山父老商談,遭到強烈反對。
4月3日,鄉民以破壞風水為理由,包圍在大埔巡視警署蓋搭情況的梅軒利,晚間將警棚燒毀。

鄧芳卿、鄧世英等鄉民,在元朗成立「太平公局」抗英,由屏山鄧氏族人主導,三十九條村組成鄉約,以達德公所為抗英指揮中心,與新界其他鄉約籌募款項,購置武器、組織壯丁抗英,屏山更練團也參與了這場抗爭。

在其後的「六日戰爭」中,「太平公局」為英軍所敗,傷亡慘重。

1899年7月7日,港英政府控制新界,政府轅日報公布新界各村代表名單。

8月4日,新界抗英事件後,港督卜力爵士,輔政司駱克、華民政務司署翻譯員蔡毓山,在鄧氏宗祠正廳與屏山鄉長老紳耆會面,解釋管治新界原則,確立丁屋權益。

屏山警署最終建在「蟹山」的屏山嶺上,警署塗上紅色,形成「生蟹變熟蟹格局」,象徵殖民的暴力與侮辱,是「屏山之恥」。

1920年代開始,鄧氏宗祠將私塾改為學校,1931年3月4日,達德學校啟用。

1933年,屏山達德約集資修葺達德公所,公所旁設「英勇祠」及「慰寂祠」,立碑紀念及祭祀抗英義士,此舉刺痛殖民地政府,招來報復。

198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填平屏山河,破壞屏山鄉天然排水系統,達德公所及英勇祠遭水淹。

屏山鄧氏在新界有多個祖墳,元朗丫髻山上有鄧漢黻的「玉女拜堂」穴、四世祖鄧符協「仙人大座」穴、屏山鄧氏元禎房十九世祖鄧夢月之墓、鄧夢月母陳氏之墓。

元禎房的祖墳有:二世祖鄧萬里位於元朗坳頭山「狐狸過水」穴、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鄧世昭(號喬林)昆仲的「紅墳前」穴、十八世祖鄧若虛於屯門龍鼓灘「豬肝吊膽」穴(又名「鰲魚出水」)。

每年清明前五天及重陽前五天,分別是屏山鄧氏到龍鼓灘,向鄧若虛祖及其母、妻進行春祭及秋祭日子,費用由若虛祖的祖堂「維新堂」支付。

掃墓的「祭主」負責祭祖工作及提供物資,由族人以價低者得方式投標,食物是在山頭搭建臨時灶頭即煮盆菜,食材除豬肉外,還有枝竹、筍、魷魚。

1990年代初,港英政府將屯門稔灣山頭,發展為堆填區,強行遷走屏山鄧氏祖墳,引起鄧氏族人不滿,要求拆毀「屏山之恥」(警署)作交換條件。

1994年年底,「屏山之恥」被評為文物,不可拆卸,港英政府與鄉民協商後,遷墳事件才平息。

鄧氏宗祠於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始建,現存建築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重建,清康熙初年重修,光緒年間大修。

1990至1991年間,屏山鄧萬里後人撥款,鄧氏宗祠進行近代最大一次重修。

重修後,大門兩旁一對木堂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由廣東著名書法家陳景舒,庚午年(1990)所寫。

宗祠現時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1997年,「屏山之恥」修葺為鄧氏文物館,文物館外牆改為米黃色,由熟蟹變回生蟹。

2001年12月14日,鄧氏宗祠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成屏山文物徑一部份,屏山鄧族仍擁宗祠業權。

鄧氏宗祠遭白蟻侵蝕,日久失修,2004年6月,古物古蹟辦事處,招標重建、維修屏山鄧氏宗祠,工程預計開支三百一十萬元。

鄧氏宗祠
地址:元朗屏山文物徑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