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覲廷書室(香港屏山)

鄧覲廷(1815-1838年)又名朝聘,字經猷,屏山鄧族二十二世祖,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舉人。

鄧覲廷兒子鄧香泉,字士彥,諱光宗,道光戊戌年出生(1838-1879年),有六子,但幼子不幸夭折。

鄧香泉出生後不久,父親身故,年僅二十三歲,為紀念父親,於屏山坑尾村興建覲廷書室,培養族中子弟藉科舉晉身仕途,提升家族社會地位,覲廷書室兼具教育及祭祀祖先雙重作用。

同治九年(1870年),覲廷書室落成,是南方合院兩進式建築,坐東向西或西北。
中間部分包括前廳、天井、正廳、祖龕,前廳兩旁各有廂房一間,天井旁各有耳室一間,正廳兩旁各有內室一間,左右對稱,兩廂房及兩內室上方均設有閣樓。

大門上有「覲廷書室」石匾,兩旁對聯:崇山毓秀,德澤流芳。
大門上貼有門神,進入大門後,右邊牆上是土地神位,生金土地對聯:門興官賜福,土旺地生金。

第一進是門廳,用以擺放雜物,後進為正廳,供奉歷代祖先靈位,掛有「崇德堂」牌匾,與大門對聯互相呼應,為順德文人梁澄於光緒十年(1884年)所書。

清代廣東三大狀元之一林召棠,書贈與鄧香泉的對聯,掛在「崇德堂」神龕兩旁︰
守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
導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

以東漢劉蒼和北宋司馬光為榜樣,勸人效法前賢,行善積德。(對聯其後移置在後來興建的清暑軒)

拜桌前方有一幅以「甘殿」為主題圖案,描寫《甘羅拜相》故事,提醒子弟只要有學問,不問年紀都可考到功名。

覲廷書室內裏有兩隻鷺鳥與蓮花相配圖案,鷺與蓮是「路」與「連」諧音,與科舉兩字拼合,是「一路連科」意思(「連科」是連續高中),祝願子弟高中及仕途順利。

正門牆上的繪畫《南山祝壽》,室內的《太白醉酒》、《郭子儀賀壽》繪畫等,反映傳統工匠的精湛藝術。

南窗對聯:無心日出岫,有意月窺窗。
側門對聯:竹報平安日,花開富貴春。

書室牆壁以花崗石為基礎,上半部份舖上水磿青磚。
書室內柱礎及柱身均為花崗石,架樑是斗拱木結構。

屋脊上有一大獅及二小獅雕飾,佛山灰塑「鯉躍龍門」、「桃李滿門」,斗拱、牆畫,都由廣州及佛山聘來的工匠所造,刻上不同民間故事。

廳內的木雕駝峰,縷述《三國演義》及《水滸傳》故事。
第一個是《董卓大鬧鳳儀亭》,目的是要學子「應謹言慎行,遵禮守規。」,告誡弟子「色字頭上一把刀,切忌沉迷女色」。
第二個是《武松大鬧獅子樓》,告誡子孫「守禮守規」。
第三個是《孔明收姜維》故事,寓意「能文武兼備,投賢人麾下,發揮所長」,「希望讀書人以孔明作為榜樣,做到寬宏大量,明察用人。」

教育統籌局資料:覲廷書室由鄧氏族人,鄧香泉兒子鄧英山(應為鄧英生)興建,鄧香泉的太曾孫鄧達智認為資料有誤。

1995年出版,龍炳頤所著《香港古今建築》,記載覲廷書室由鄧英山興建,建造年份眾說紛紜,一說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說為道光年間(1820年至1850年)。

鄧香泉於1838年出生,1850年他才十二歲,覲廷書室由他興建機會不大,他的兒子鄧英山當時還未出世。
覲廷書室於1870年落成比較合理,鄧香泉當年三十二歲,有能力興建。

覲廷書室落成不久,為招待到訪的學人及教師,鄧香泉在旁邊加建曲尺形建築物,底層是一間廂房題名清暑軒,用作會客室。

第二層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設有睡房,為賓客和老師提供住宿,房中擺放一張有帷帳的華麗大床,房門是圓拱頂,揉合中西文化,建築風格受到當時廣州影響。

建築物的壁畫、灰塑等都有氣派,工程複雜,要遠道聘請工匠來完成,這座加建的曲尺形建築物本來沒有名字,後來以廂房題名,命名為清暑軒。

鄧氏人丁興旺,應考科舉獲得功名的人大增,在覲廷書室通往清暑軒的通道上,排列子弟考得功名時所用的功名牌,其中包括祖孫、父子、兄弟、叔姪,文武登科。

189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與清廷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1899年4月,英軍在六日戰爭後進佔新界,港督卜力爵士曾暫住覲廷書室,在覲廷書室、清暑軒等地駐兵作為鎮壓中心,同時作為臨時警署及處理田土事宜的辦公室。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奏請廢除科舉制度,慈禧太后以光緒名義發布上諭明告:「着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自此,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正式終結。

港督金文泰爵士與何東爵士,曾在清暑軒短住,政府派出中英文教師於覲廷書室教導中英文,書室由私塾變成公立學校,創香港先河。

覲廷書室負起教育族中子弟作用,是坑尾及鄰近村落青年讀書學習場所。
1931年,達德學校落成取代覲廷書室,覲廷書室後方曾用作養馬,二戰時成為反日基地。

日佔時期(1941-1945年),覲廷書室曾用作難民收容所,二戰後,覲廷書室失去功用,被世人遺忘。

1981年,覲廷書室列入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987年,覲廷書室火災,屋頂倒塌,木架、青磚、碎石散亂一堆,庭院荒蕪,雜草橫生,成了一片廢墟。
同年,政府撥款重修覲廷書室,香港賽馬會捐助費用修繕。

1991年4月21日,覲廷書室重修竣工開光,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獎狀,1994年獲得亞洲建築師學會保護文物金獎。

1993年,古物古蹟辦事處成立屏山文物徑,全長約一公里,貫穿整個屏山鄉,是香港首條以歷史建築為主題的遊覽步行徑。

1995年,港英政府擬收回稔灣山地用作堆填區,包括逾二百年歷史的鄧族祖墳「燕子泊樑」。
1995年8月3日,當日天文台懸掛三號風球,政府不理鄧族人反對,強行掘起鄧族祖墳,惹起鄧族後人強烈不滿,封閉屏山文物徑,關閉覲廷書室及清暑軒,以示抗議。
經過協商,事件在1997年10月才平息。

2007年4月14日,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開幕,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出席典禮。

2009年12月18日,古物古蹟辦事處確認覲廷書室為一級歷史建築,成為屏山文物徑中其一景點。

覲廷書室
地址:位於屏山文物徑坑尾村,從洪聖宮門前行,沿屏廈路前行不遠,可見一條進入屏山各村的鄉村車路,路口豎有「屏山文物徑」指示牌,覲廷書室在鄉村車路口右旁。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2022年疫情期間,暫停對外開放。

交通:西鐵線天水圍站,大部分往天水圍的巴士,在「聚星樓站」下車。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