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傳說:《丁蟹效應》股市的詛咒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是香港坊間流傳的一個香港股市劇跌預兆。
「丁蟹效應」見證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9年中美貿易戰。
香港電視藝員鄭少秋(綽號「秋官」),在1992年10月,無綫電視劇集《大時代》中飾演「丁蟹」。
「丁蟹」原由萬梓良飾演,最終由鄭少秋擔任主角。
劇情以1973年股災為藍本,講述丁蟹藉股市劇跌圖利,是香港電視劇史上最成功反派之一。
《大時代》播出時,香港股市應聲下跌,恒生指數一個月內最高暴跌20.6%,不少股民傾家蕩產。
《大時代》後,當播出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時,香港恒生指數都有不同程度下跌。
1994年,鄭少秋主演的《笑看風雲》首播,港股在播映期間下跌 1976 點,幅 20.5%。
1997 年《江湖奇俠傳》在 12 月播出,播出後一個月內,恒指下跌 2842 點,跌幅最多達 26.4%。
2000年9月的《世紀之戰》,是《大時代》續集,恒指在劇集播出後八個交易日急瀉2469點,一個月共下挫2900點,跌幅達 17.1%。
數次巧合後,香港股民相信只要鄭少秋主演的劇集播出,股市必會大跌,稱這種現象為「丁蟹效應」。
傳媒大幅報導,跨國證券經紀里昂證券,於2004年及2012年以「丁蟹效應」發表研究報告。
自1992年《大時代》播出後,每逢鄭少秋主演的劇集播出,恒指有七成時間下跌,平均跌幅12.2%,加權平均跌幅為6.6%。
報告中有「悲慘指數」,結局愈慘,恒指跌幅愈大,里昂證券的報告令「丁蟹效應」更深入人心。
從科學角度分析,「丁蟹效應」可能是股民心理營造出來的自我應驗預言,令股民更關注鄭少秋主演的劇集推出時間,預早沽出股票,以免蒙受損失。
這種羊群心理,當股民恐慌性沽出股票時,股市大鱷乘機推波助瀾,股市自然大跌。
股市大跌,又反證「丁蟹效應」確有其事,到後來,重播鄭少秋主演的劇集時,股市也會掉頭向下。
雖然難以理解,但鄭少秋的劇集播出時,對香港股市影響,但卻與市民認知不同,若以升跌超過一成計算,「丁蟹效應」是升比跌多。
以下是劇集開播至結束,升跌超過10%的統計數字
1992年11-12月,《大時代》,跌12.7%
1994年10-12月,《笑看風雲》,跌13.8%
1995年5-6月,《香帥傳奇》,升11.9%
1996年9-10月,《新上海灘》,升11.5%
2004年10-12月,《楚漢驕雄》,升10.9%
2009年3-4月,《桌球天王》,升13.4%
1992年至2018年,鄭少秋主演的二十齣電視劇,11齣播出時股市下跌,但其中三次跌幅不夠2%,播出時股市上升的九齣,最低升幅是2.5%。
根據過去20年的恒指統計,升與跌各佔一半,與「丁蟹效應」11:9差不多。
鄭少秋主演,於2012年播出的《心戰》,2018年的《將夜》,劇集大結局時,恒指都上升。
2019年4月,鄭少秋出席活動時,被問及「丁蟹效應」是否一種詛咒,他說多年來都感到莫名其妙。
雖然當他主演的劇集播出時,股市都有波動,但他認為只是一種巧合。
他說,早已破了詛咒,更說股市將會大升,要快些補倉。
不過,鄭少秋主演的《詭探前傳》,5月在Viu TV播出第一集時,翌日恒指跌了193點。
可能受「丁蟹效應」衝擊,google在5月4日報錯恒指點數,顯示恒指跌4336.02點,跌幅14.48%。
5月6日,恒指跌994.81點,跌幅3.31%。
鄭少秋說,股市大跌是因為中美貿易戰,與「丁蟹效應」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