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sir去咗邊?西班牙巴塞隆拿 聖家堂 瘋子設計師是天才
聖家宗座聖殿暨贖罪殿,一般簡稱為聖家堂,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首府巴塞隆拿,因建造資金斷鏈及戰爭,成為一座歷經百多年仍未完工的天主教教堂。
聖家堂於1882年開始修建,因是贖罪教堂,資金來源主要靠個人捐款,捐款多少直接影響工程進度,預計2032年才完工。
屆時,高達170米的聖家堂,將會取代德國的烏爾姆教堂(161.53米),成為歐洲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
聖家堂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完工就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建築物。
該教堂並非主教座堂,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10年11月7日造訪此教堂時,將其冊封為宗座聖殿。
聖家堂設計師高迪有一個著名觀點:「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聖家堂一個有頂棚的長方形迴廊,包圍整個教堂,連接三個出入口。
教堂內外沒有直角,也鮮少有直線,所有柱子、門框、窗框、牆角線都是曲線的。
教堂中一個用於洗手的聖水池,也被設計成裙擺一樣的優美曲線。
,
高迪一大特點是喜歡運用西班牙瓷、玻璃、琺瑯、天然石材,將其敲碎後拼接重組,通過顏色對比、造型誇張,賦予強烈視覺藝術感。
從外形看,這座建築像一個巨大的石製白蟻巢、一片巨大菜地、一個世界上最邪惡巫婆烘焙的薑餅屋或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森林。
這座氣勢恢宏的建築在一戰後初現形態,從那時起,其設計理念使無數建築師,評論家和歷史學家困惑而不得其解。
教堂由建築師維拉爾設計初稿,是一座高聳與獨特的建築,維拉爾辭職後,經公開招募,由當時藉藉無名的高迪接手。
高迪因建造聖家堂聲名大噪,被公認為二十世紀西班牙最傑出建築家,絕大多數代表作品都落戶巴塞隆拿,其中七項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聖家堂是代表作。
宗教書商博卡貝里亞是聖徒約瑟崇敬會創始人,在鼎盛時期,信眾達到六十萬人。
該會會員買下一塊地,面積130米X120米,慷慨解囊資助建造聖家堂。
1872年訪問梵蒂岡後,博卡貝里亞從意大利回到西班牙,打算建造一座教堂。
教堂由宗教團體出資,聘請建築師維拉爾設計,是標準形式的哥徳復興式建築,1882年3月19日開始建造。
1883年3月18日,教堂只建成地下聖堂,維拉爾因建造資金斷鏈辭職,由三十一歲的高迪接手設計工作。
高迪於1852年出生於距巴塞隆拿不遠的小城雷烏斯,世代是鑄鍋鐵匠,高迪做過鍛工,學過木工、鑄鐵、塑模。
1873年,高迪被巴塞隆拿建築學院錄取,1878年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
他的畢業作品是為一所大學設計禮堂,方案引起很大爭議,院長給他頒發畢業證書時說:「真不知我們是把證書頒發給一個天才,還是一個瘋子,只有等時間來證明一切了。」
聖家堂外觀帶有哥德式特點,高迪一針見血指出:「哥德式框架已沒有生命力,這種結構就像一副不堪重負的骨架,不僅未能把肢體各部分和諧地連接起來,反而處處需要拐杖支撐。」
高迪徹底調整了規劃,把原先設計的新哥德式教堂,改為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
1883年,高迪開始工作,直到1884年才被任命為建築師。
聖家堂從一開始就被規劃為一座主教堂大小的建築,具有極其複雜建築結構與裝飾,包括兩條側廊,帶七個祭室的半圓形後殿及迴廊,多個尖頂和三個出入立面,每個立面都有不同結構和裝飾。
聖家堂形狀是一個拉丁十字架,有五條過道,中央的中殿拱頂高達45米,旁邊的中殿的拱頂高達30米,後殿地板上有間隙,可看到下方的地下室。
高迪一生中的四十三年心血,都花在這個教堂的設計與建造上,1925年後搬到教堂的工地居住,全心全意設計教堂。
在建築過程中,高迪不停修改設計,直至生命盡頭,他的風格大致經歷三個階段:早期的東方主義摩爾風格,中期是新哥徳及現代主義風格,後期是自然主義。
高迪以動植物形態為藍本來設計教堂,帶有強烈自然色彩,逐幅展現《聖經》中各個場景,使這個教堂成為一本天主教畫冊。
聖家堂的Y型立柱,如同老樹根般從下往上逐漸變細,最後變成枝條縱橫的樹叢伸向天頂,和天頂圖案形成奇妙組合,像透過萬花筒定格看繽紛一刻。
每個樹杈上又有十二星座標誌,高迪希望任何人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信仰。
柱子除支撐其負載的分支外,不斷變化的表面是各種幾何形狀交叉的結果。
當柱子上升時形成八邊形的正方形基底,然後是十六面形狀,最終變成圓形,這種效應是螺旋柱的三維交叉結果。
高迪的原始設計總共有十八個尖塔,從低到高代表十二使徒、聖母瑪利亞、聖經四大福音書著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和最高的耶穌基督。
八個尖塔在2010年已建成,所有尖頂完工後,聖家堂將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築。
代表十二門徒的十二座高塔,高度介於98.4米到117米、代表福音書作者的四座高塔為120米、代表聖母瑪利亞的高塔為120米、代表耶穌基督的高塔為170米,較巴塞隆拿市的蒙特惠奇山180米略低,高迪認為自己的創造力不應超過上帝。
代表聖經四福音書的作者,尖塔上刻有代表他們各自的雕像:有翼的公牛(路加)、天使(馬太)、鷹(約翰)、有翼的獅子(馬可)。
較低的尖塔上刻上帶着小麥捆的聖餐的主持人,盛着葡萄串的聖餐杯,代表聖餐儀式。
高迪計劃將管狀鐘放置在尖頂內,由風力驅動,將聲音傳送到教堂內部。
高迪進行一系列聲學研究,以求取得合適的聲學效果,但是,目前只有一個鐘被安放到位。
教堂建造漫長且久未完工,高迪說:「我的客戶並不急。」
他所說的客戶,指的是「天主」。
1926年,高迪去世時,教堂完成約15%至25%。
1926年6月7日下午,高迪完成當天工作,從聖家堂到市中心教堂做禮拜,被一輛有軌電車撞倒。
他衣衫破舊,司機以為是流浪漢,拒絕將他送到市醫院。
路人後來把他送到了聖十字醫院,之後發現流浪漢是高迪,要把他送往更好的地方安置,高迪拒絕了,他說「這就是我的地方」。
三天後,高迪去世。
巴塞羅拿萬人空巷,全城的人都出來為他送葬。
高迪去世後,建築工作在設計師格拉斯指導下繼續,1936年被西班牙內戰中斷,到1954年再次動工。
戰爭期間,聖家堂遭到加泰羅尼亞無政府主義者洗劫,摧毀部分未完工的大教堂和高迪的模型和車間,高迪真跡大都遭到破壞,但高迪墓完好無缺。
無政府主義者們雖對佛朗哥將軍和天主教會懷恨在心,但他們非常清楚,高迪是一個聖人。
聖家堂有三個宏偉的立面:東部的誕生立面,西部的受難立面,南部的榮耀立面。
誕生立面在1935年建築工作中斷前建造,立面以基督誕生為題,牆上雕塑展現由童貞瑪利亞懷胎到基督成長的故事,因是歡迎慶祝基督誕生,以歡喜愉悅的雕塑為主。
受難立面以基督死亡為題,按照高迪1917年的設計,1954年開始建造,1976年完工。
立面包括受鞭刑的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以簡樸、憔悴、受折磨的角色引人矚目,為表現受難痛苦,設計有稜有角的現代線條,形似因痛苦繃緊的神經與肋骨。
受難立面上的十六格數獨,無論橫、直或是斜相加,其和都是三十三,代表耶穌死亡時的年齡。
2002年開始建造的榮耀立面,是三個立面中最大和最具紀念意義,代表耶穌基督升天。
描繪一系列諸如地獄、煉獄之類的各種場景,包括七宗罪和七美德等元素。
榮耀立面的四座塔樓全部是鏤空形狀,光線能充分透過教堂彩窗灑落,彩色玻璃嚴格按漸進色排列,愈往上愈淺。
2013年,建築師奧勒已是第四代負責人,三個立面已建好「誕生立面」和「受難立面」,「榮耀立面」建造中。
十八座高塔已建好「誕生立面」的四座鐘塔,「受難立面」的四座鐘塔,還欠十座高塔,其中六座高塔還未動工,整個建築完成將近一半。
電腦輔助設計技術被用於加速建造,目前技術允許石材在數控工具機內加工成型,在20世紀,石頭由手工雕刻。
聖家堂在1969年7月24日,以「聖家贖罪殿」名義,登錄為西班牙文化財產。
2010年中,聖家堂中殿封頂,在聖壇上安裝管風琴,這個未完工的教堂可以開始進行宗教活動。
為克服教堂建築和巨大尺寸帶來的獨特聲學挑戰,教堂在不同位置安裝幾個額外管風琴,這些管風琴可以獨立演奏,也可以同時演奏。
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10年11月7日,在六千五百名教徒面前,為聖家堂進行了祝聖。
教堂外面有超過五萬人參加祝聖彌撒,百多位主教和三百名司鐸在場獻上聖餐。
2011年4月19日,一名縱火犯在聖器收藏室放火,遊客和建築工人要撤離,聖器收藏室遭到破壞,大火於四十五分鐘後受到控制。
2013年開始,西班牙高速鐵路列車,從巴塞隆拿市中心聖家堂旁邊的地下隧道穿梭通行。
2015年10月,施工完成了70%,進入最後階段,即提升六個巨大尖頂。
2017年7月9日開始,主日或當守瞻禮的上午九時,聖家堂會舉行公眾開放的國際彌撒儀式(直到教堂滿員),彌撒偶爾會在其他時間慶祝,要獲邀請才能出席。
2019年6月7日,聖家堂獲得巴塞隆拿市議會頒發合法施工許可證,距1882年開始修建,過了一百三十七年。
尖塔和大部分教堂結構將於2026年完成,即高迪逝世一百周年,裝飾元素會在2030年或2032年完成。
高迪將聖家堂看作是一座「地中海的哥德式古希臘神廟」,他曾被稱為「建築史上的但丁」。
聖家堂建造曠日持久,主要是修建費用沒有專項撥款,全部來自門票收入和捐款。
高迪在世最後時光,也要為聖家堂的工程募款,一些親友後來一見到他便扭頭離去。
他去世前將所有財產捐給聖家堂,1998年,高迪被紅衣主教封為聖徒。
聖家堂每年建設預算為2500萬歐元,目前聖家堂最大資助者來自日本,通過贊助工程,大批日本青年建築師被派來實習。
聖家堂
訪客入場費為15-20歐元
地址:Carrer de Mallorca, 401, Barcelona
交通:地鐵2、5號線到聖家堂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