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歸妹六三 西漢解憂公主 罪臣孫女和親助漢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歸:打掃住所迎接軍人回來,引伸歸來。
妹:女子像新出的樹葉,引伸妹妹。
以:胎兒離開母體,引伸已經、連繫。
須:下顎長出的鬚,引伸必須。
歸妹:女子出嫁後回娘家。

反:在山崖下翻身而上,引伸反轉。
娣:女子像階梯般排列,引伸後來的。
反歸:回來

意思是女子出嫁後,必須回娘家保持聯繫,回來與姐妹共聚。

西漢解憂公主的故事,可解爻義。

劉解憂(前120年—前49年),漢朝楚元王劉交的五代孫女,劉交是漢高祖劉邦的四弟。

劉邦為與匈奴改善開係,開始搞和親政策,呂后反對用公主和親。
劉邦封諸侯王女兒為公主,以公主名義和親,其後發展到大臣女兒,最終罪臣女兒成為首選。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劉解憂祖父劉戊參與七王之亂,二月為周亞夫所敗,自殺,劉解憂父親因失爵而無名留世。

元狩二年(前121年),劉解憂出生於楚王府,以罪臣後代身份出生。

西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大月氏,打算與大月氏人結盟夾擊匈奴,可是無功而回。
漢武帝展開反擊匈奴戰爭,元光二年(前133年)發起馬邑之戰,佔領河套後,發動河西之戰,漢軍節節勝利。

烏孫是天山腳下一個強悍遊牧民族,位於絲綢之路要衝,烏孫人隨牲畜逐水草而居,西漢時,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到瑪納斯河一帶。

同年,張騫認為聯合烏孫國,能切斷匈奴右臂,向漢武帝建議拉攏。
三年後,張騫奉漢武帝命再次出使西域,向烏孫建議返回敦煌、祁連間故地,以便與漢朝共同對抗匈奴。

烏孫太子早逝,烏孫昆彌(君主頭銜,又作昆莫)獵驕靡,欲以太子兒子岑陬(官號)軍須靡為嗣,引起太子弟弟大祿不滿,大祿握有兵權,計劃起兵殺害軍須靡。

獵驕靡為保護軍須靡,給他萬餘騎兵到別處自立,自己另掌萬餘騎兵自保,未能直接控制全國所有兵力。
獵驕靡接見張騫,認為「年老國分,不能專制」,大臣不了解漢的國勢,畏懼匈奴,烏孫不可能遷回故地,沒有答應張騫與漢結盟要求。

獵驕靡派數十名使節隨張騫入漢,使節見識到西漢國勢強盛,促使烏孫國考慮與漢結盟。
匈奴單於獲知烏孫與漢朝建立聯繫,企圖攻打烏孫國。
西漢當時正積極與西域各國建交,獵驕靡請與漢朝聯姻,尋求支援。

元封六年(前 105年),漢武帝以宗室劉建之女,江都公主劉細君下嫁獵驕靡,獵驕靡兩年後病逝,獵驕靡早有遺言,讓她嫁給自己的孫子,王位繼承人軍須靡。

細君公主病逝,烏孫國再次上書請求與漢朝和親,漢武帝同意。

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武帝把楚王劉戊孫女劉解憂,冠以公主稱號,嫁給軍須靡。

烏孫以左為尊,解憂公主與細君公主,以右夫人身份嫁給軍須靡,不是身份尊貴的夫人。
解憂公主多年沒有懷孕遭到冷落,她心中明白自己的使命,一心致力於鞏固漢朝和烏孫聯盟。

烏孫隨匈奴收繼婚習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子。
意思就是父親死了,遺孀嫁給新一任國王;兄長或者弟弟死後,他們的妻子都可以被其他兄弟繼承。

太始元年(前96年),軍須靡死,兒子泥糜尚小,軍須靡離世前讓位給堂弟翁歸靡,與其約定,等泥糜長大後,翁歸靡再讓位給泥糜。

翁歸靡繼位,依收繼婚習俗娶解憂公主,兩人年齡相近,性情相投,感情不錯。
他們先後生下三子二女,子女多才多藝,解憂公主為謀求兩國和平發展,作出無私貢獻。

解憂公主積極學習烏孫語言,與翁歸靡一起和百姓熱心交談,體恤民情,深得人心,漢對於烏孫的影響力日益增加。

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死,無嗣,大臣主張立漢武帝子劉陵王劉胥為帝,霍光以上官皇后名義下達詔令,立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

烏孫受到匈奴和車師聯軍攻擊,解憂公主上書,請求西漢朝廷出兵救烏孫,霍光沒有派遣援兵。

劉賀行事荒誕,在位二十七日而癈,最終由漢宣帝即位。

解憂公主及昆彌翁歸靡,分別遣使求援,漢廷發兵十五萬騎,由五位將軍率領分道並出,遣校尉常惠持節助烏孫作戰。

本始三年(前71年),匈奴大敗,自此由盛轉衰,逐漸退出西域,匈奴日逐王與握衍朐鞮單於不和降漢,親匈奴的車師軍隊被西漢軍隊打敗,匈奴無法繼續控制西域,漢取代匈奴在西域位置。

烏孫成為西域最強大國家,翁歸靡決定擺脫匈奴。

西漢不需聯合烏孫共同對抗匈奴,解憂公主的任務是為漢控制烏孫。

解憂公主經常不辭辛苦,到各個部落視察民情、訪貧問苦。
烏孫發生山洪、寒流等自然災害,解憂公主都會毅然前往,與各族牧民一起渡過難關,鼓勵牧民植樹造林、發展農業。
她說服烏孫王和烏孫長老,開通烏孫通往大宛、康居、塔里木城邦,諸國通商口岸,支持商人和周邊國家貿易往來。

解憂公主派身邊侍女馮嫽,習多國語言,出使西域各國,向各國國王饋贈禮品,宣揚漢朝教化,馮嫽有「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家」美名,同時贏得西域各國貴族和人民尊重和愛戴。

解憂公主偶患腹瀉,吃完隨行帶來藥物仍不見好轉,與隨行大漢御醫商討,從當地找來一些對應藥材,由於不了解藥性,採用藥物「濯足」方式治療,(也就是現在的足浴),收效良好。
「濯足」治病療法在烏孫推廣開來,避免一些有毒副作用藥物損害身體,又能發揮作用,在烏孫國乃至西域廣泛流傳,深受百姓認可。

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翁歸靡上書稱,「願以漢外孫元貴靡(解憂公主之子)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叛絕匈奴」。

漢宣帝應允,安排解憂公主侄女劉相夫出嫁,翁歸靡大兒子元貴靡,(解憂公主所生),親自來長安迎親。

神爵二年(前60年),元貴靡啟程不久,翁歸靡去世。
烏孫人背信,沒履行立解憂公主兒子元貴靡為嗣的約定,改立擁有匈奴血統軍須靡兒子泥靡。

泥靡是軍須靡與匈奴公主所生兒子,軍須靡死時他還年幼,從小受盡冷落,養成暴戾狂妄的性格,不僅奢靡無度,而且嗜殺成性,民間怨聲載道,《漢書》稱為狂王。

西漢朝廷不滿,中止與烏孫聯盟,近六十歲的解憂公主,仍依收繼婚習俗改嫁狂王,生下兒子鴟靡。

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長官都護負責管理西域事務,烏孫受到西域都護府監視。

狂王不合西漢朝廷意思,與解憂公主感情不和,漢使者魏和意及任昌,為送還烏孫侍子來到烏孫,解憂公主對他們說狂王不得人心,容易誅殺。

魏和意及任昌,企圖在酒宴上刺殺狂王,劍沒砍中狂王,狂王騎馬逃走,派兒子細沈瘦圍困赤谷城裏的魏和意、任昌、解憂公主。

數月後,西域都護鄭吉發動諸國兵救解憂公主,狂王士兵才撤走。
漢廷派中郎將張遵持醫藥治狂王,賜金二十斤及採繒(絲織品),逮捕魏和意、任昌,將他們押到長安斬首。
車騎將軍長史張翁到烏孫,調查解憂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的事,公主叩頭謝罪。

張翁抓着公主的頭髮一陣痛罵,副使季都繼續醫治狂王,狂王派十餘騎兵送還。
漢廷表面安撫狂王,實際上贊成解憂公主刺殺狂王。
張翁回漢後,因解憂公主上書告狀被處死,季都因為明知狂王當誅、有機會卻不殺他被處以腐刑。

漢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烏就屠(翁歸靡與匈奴女子的兒子),起兵殺死狂王,漢宣帝派遣破羌將軍辛武賢,討伐烏就屠,這是大漢王朝,首次干預西域各國內政。
西域都護鄭吉遣烏孫右大將妻子馮嫽,(解憂公主的侍者),勸降烏就屠。

漢宣帝冊封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賜印綬,烏孫國最終歸降,成為西漢屬國。
隨後,漢朝為大小昆彌,劃分地界及人民,大昆彌六萬餘戶,小昆彌四萬餘戶,烏孫人心偏向小昆彌。

甘露三年(前51年),元貴靡、鴟靡皆病死。

《漢書·西域傳》記載,解憂公主已是古稀之年,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願得為骸骨,葬漢地」。

漢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將她迎回長安,同來的還有孫子和孫女三人。

根據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相關漢代簡牘,解憂公主由常惠護送,甘露三年(前51年)十月由陽關入塞,從行人員中沒有馮嫽。

解憂公主歸漢後,漢宣帝賜公主級別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禮儀比照公主,成了歷史上,唯一能夠活着歸來的和親公主。
兩年後,解憂公主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二歲,三個孫輩守護她的墳墓。

劉解憂一生歷經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四朝,是三名烏孫國王妻子,年七十才回歸故土,是對漢朝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貢獻。
她為開拓大漢,不計個人利益與得失,接受使命遠嫁烏孫,穩固大漢邊界安全,促進大漢統一西域,為大漢和烏孫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劉解憂的歷史貢獻不遜於烏孫公主,死後十六年,王昭君和親匈奴。

1990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木簡一枚,是研究漢烏關係,以及絲路沿線諸國歷史第一手資料,現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2004年,漢家公主紀念館在伊犁建成。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