滘西洲位於西貢市以東,萬宜水庫以西,鄰近鹽田仔、吊鐘洲、橋咀島、牛尾洲,面積6.69平方公里,有巨洲之稱,為香港境內面積第六大島。
「滘」是水道相通地方,多用作地名,滘西就是水道相通地方的西面,滘西洲島勢南北長東西短,最高山頭海拔七百一十呎,稱神仙井山(滘西山),另有大嶺(六百八十八呎),二嶺(六百六十九呎),島中山徑貫通南北。
華德英於1919年出生,在劍橋大學組成學院攻讀歷史學。
1940年畢業獲文學士學位。
1942年獲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文憑。
二次大戰期間在英國及非洲黃金海岸教學,戰後在倫敦經濟學院研習社會人類學,1949獲人類學碩士學位。
1950年,華德英開始居留香港,透過融入社群,以參與觀察法研究,主要興趣在研究香港及海外華人、粵劇等,經常在香港及東南亞實地調查,西貢滘西洲是她的主要實地研究場所。
位於滘西洲南部的滘西村,住有約四百名水上人,五十名客家村民,大部份在岸邊艇上居住。
華德英精通粵語,以滘西洲作為其田野考察研究基地,居於村民馬水勝屋內,成為滘西洲一份子,村民都叫華德英為「華小姐」。
1952年,牛尾海的滘西洲、牛尾洲、吊鐘洲,被列為牛尾海操炮區,供英軍訓練之用,牛尾洲上的水仙爺廟,被「逼遷」至滘西洲洪聖爺廟。(七十年代,毒販吳錫豪在牛尾洲藏毒)
同年七月,為免受到炮擊,大部分滘西洲居民,被逼遷往西貢半島的白沙灣,建立滘西新村。
軍艦向個別島嶼目標發炮,導致部份海島岩石暴露,影響景觀,炮聲隆隆影響島上居民作息,炮彈亦曾誤擊島民及損毀漁船。
華德英與香港政府交涉,操炮區遷往火石洲一帶。
華德英幫助當地漁民取得更先進捕魚設備,每當村民有緊急醫療需要,華德英會幫助他們召喚政府直升機。
1953年,滘西漁民子弟學校建成,有三位老師,逾一百名學生。(1993年停辦)
1976年,滘西洲西北岸發現史前時期石刻,上面紋理受風雨磨蝕變得模糊,尤以石刻下半部為甚,隱約見到獸形紋理,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該處幾無陸路通達,石刻離開最高水位約二米,就同類型石刻位置而言,是一個頗低位置。
華德英關於香港的主要著作《從人類學看香港社會》,指出香港年輕人是「無根的一代」,原因是社會急劇發展,傳統中國文化幾乎絕跡,香港年輕人對家國文化缺乏歸屬感,華德英大力倡議香港各界保留新界地區,社會、文化和傳統,但收效不大。
1983年年初,華德英撒手人寰,滘西漁民在洪聖古廟旁立碑,紀念華德英所作貢獻。
碑文是:莫華德英博士,生於一九一九年,終於一九八三年,曾在本區滘西漁民村服務三十五年,致力於漁民福利及生活,貢獻良多,深受漁民愛戴,謹此留念。
1985年後,火石洲操炮區再沒有軍隊練靶,港府為修復操炮區損毀的地方,鼓勵團體申請開發。
政府將滘西洲大部分土地,免費借出作高爾夫球場用途,球場由香港賽馬會撥款興建,向香港市民推廣高爾夫球運動,滘西洲高爾夫球場不需會籍,是香港唯一公眾高爾夫球場。
1992至1993年間,滘西村剩下約一百人,賽馬會興建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時,除處理操炮時殘留的炮彈外,還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及東漢文物。
滘西村洪聖廟是村內唯一廟宇,由滘西村民於1889年創建。
洪聖原名洪熙,唐代廣利刺史,為官清廉,致力推廣學習天文地理,惠澤商旅及漁民。
洪熙去世後,被加封「洪聖」、「昭順」、「威顯」等封號,華南地區居民多供奉洪聖,尤以漁民及其他依賴海洋作業的人為甚。
洪聖廟經多次重修,包括: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1949年、七十年代、1985年。
1999年11月,由賽馬會贊助,古蹟辦負責工程管理,展開過全面修繕。
清除古廟後期加建的部分,為古廟內的建築細部如灰塑、屋脊、琉璃瓦,麻石地台、磚與磚之間的磚隙都修復還,配以舊有傳統工藝,還原古廟原貌,2003年3月竣工。
古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門廳置有擋中,以青磚及花崗岩築砌而成,復修以舊磚作為材料,維持整體協調,正門上方有「洪聖古廟」石額,正門兩旁有花崗石對聯:「洪恩拱照平安宅,聖德常臨積善家」。
屋脊飾以石灣陶瓷裝飾,屋脊上的瑞龍、鯉魚、明珠,都經過重新上彩修補。
左邊是廟祝起居地方,右邊曾用作村學校舍,教育村中子弟。
後進正殿神壇供奉洪聖爺、財帛星君、水仙爺,擺放廟鼓、廟鐘、雲板、四尊木製守護神像,供桌及其他家具和雕飾,全屬晚清時期製品。
洪聖古廟在五十年代曾闢作學校,門廳右稍間用作課室,左稍間是廟祝起居之所。
廟內放置龍船模型和各類與漁業有關用品,廟中擺放的石磨及樁是漁農社區產物。
華德英研究香港漁民文化的成果,間接令滘西村的洪聖古廟,在200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2000年文物古蹟保護傑出項目獎」。
2002年11月15日,洪聖古廟列為歷史建築物。
每年洪聖廟誕,邀請戲班到島上搭棚演出神功戲,神誕除西貢漁民參與外,還有各大小傳統花炮會,到島上領取花炮以求來年順境。(舊有「搶花炮」傳統因危險而停辦)
神誕正日,漁民及花炮會,驅船或租船前往滘西洲,一般市民或遊客可在西貢碼頭,乘搭主辦單位免費街渡前往。
2008年7月3日,天文台位於西貢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內的太陽輻射站正式啓用。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捐3.5億,推出「環保計劃」,透過連串公眾教育活動,加深市民認識環境可持續發展。
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從澳洲引入四艘混合引擎發動的太陽能環保船,提供往返高球場及西貢碼頭渡輪服務,減少廢氣排放污染海洋。
2010年6月25日,第一艘太陽能環保船首航,船身長二十四米,客容量一百人。
2016年,漁護署、西貢區議會、獅子會,有意搞一間故事館,吸引多些人來滘西村。
滘西村現有數十間村屋,外貌完好,常住民不多於十人,村長羅有妹(83歲),哥哥羅勝就(96歲)是其中兩人。
羅勝就一生捕魚,還未退休,自製捕魚工具如大鐵籠、油鎚籠,下午或傍晚,撐舢舨放捕魚工具,翌日拿回。
滘西村碼頭面積細小、停泊位置不足,碼頭和航道水深不足,特別是在潮退期間,水深不足對大型船隻航行造成不便和危險。
2017年,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改善碼頭計劃」,列出十個碼頭,滘西村碼頭納入為首階段計劃。
2020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向西貢區議會提交改善滘西村碼頭文件,碼頭將重建成「L型」,預計2023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