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名陳姓海豐梅隴人,因為土地改革打算逃難到香港。
在梅隴村地藏王廟求得一符,他將符繫於廟中所取的一枝香,將香插於草帽上(稱為「香火掛身」)。
成功逃到到香港,在觀塘翠屏道開舖做生意,深信因得到地藏王保祐才有今天。
1963年在翠屏道附近山坡上搭建簡陋小廟,供奉地藏王,酬謝神恩,這間地藏王廟被稱為「海陸豐人廟」。
地藏王又稱地藏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受釋迦牟尼囑咐,在釋迦寂滅而未來佛彌勒未來世前,這段「無佛的世界」,地藏王要擔當起教化天下眾生責任,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苦,才可成佛。
釋迦牟尼又任命地藏王為幽冥教主,管理陰間,地藏王許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諾言。
海陸豐人稱地藏菩薩為「地藏王佛祖」,視衪為統率冥府的教主,能令亡者在陰間得到解脫。
1972年6月16日,香港天文台宣布,該台發布的雷雨警告繼續有效,在過去二十四小時,共錄得雨量203毫米。
由今年1月1日至6月16日,共錄得雨量1203.5毫米,較歷年平均雨量803.2毫米,多出五成。
6月17日,全日傾盤大雨,雨量達217.4毫米。
灣仔普樂里山泥傾瀉,壓毀兩幢六層高舊樓,六十多名居民,有二十多人被活埋,其中十二人其後獲救,天文台將雷雨警告延長至6月18日。
翠屏道觀塘新區北面,曉光街西南山坡下方,俗稱雞寮的秀茂坪臨時安置區,佔地約36,000平方呎,1971年入伙,居民總數估計為394人。
6月18日,安置區被瀉下山泥覆蓋,數百名居民被活埋,釀成七十一人死亡,五十二人受傷。
鄧偉山一家十五口,原在牛頭角居住,去年底被逼遷至雞寮,他與父母及叔叔仍在牛頭角工作。
早上七時,他們四人離家上班,其餘十一人因當天是星期日及豪雨,全部留在家中遭山泥活埋喪生。
有目擊者說,山泥傾瀉發生時,一幅山泥衝向觀塘新區第八及第九座,眼見兩座樓被山泥沖倒時,山泥下瀉速度減慢,改變方向從第八座與第九座旁邊瀉走,有幾個人影在山泥冒了出來,轉眼失去蹤影。
慘劇發生後,工人清理災場,發現附近一間供奉地藏王的小廟絲毫無損。
奇怪的是,廟內地藏王的神像沾滿污泥,有人說地藏王顯靈改變山泥方向,觀塘新區兩座大廈逃過一劫。
6月22日,政府成立1972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以地方法院法官楊鐵樑為主席。
調查委員會認為,災難主要成因,是6月16日至18日連日豪雨,雨水由填塞山谷建成的基堤斜面滲入,使基堤建築物料軟化,引致山泥傾瀉。
六一八雨災發生後,香港各界發起捐款賑災。
無線電視在6月24日發起籌款活動,邀請著名影星李小龍、陳寳珠、粵劇名伶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等,連同全電視台藝員及歌星,進行十二小時馬拉馬式籌款,共籌得九百萬港元善款,打破香港開埠以來賑災紀錄。
自此,無綫籌款節目成為香港慈善機構收入來源之一,各大慈善機構每年都與無綫合作製作籌款節目,較大型的如《星光熠熠耀保良》、《歡樂滿東華》等。
六一八雨災慘劇於觀塘區內的秀茂坪發生,秀茂坪原稱「蘇茅坪」,已拆卸的秀茂坪大聖廟附近,曾有一條蘇茅坪村。
1935年,政府在「九龍牛奶房」(即九龍維記牛奶有限公司,今日彩雲邨),對上一千呎山地,今日四順及秀茂坪一帶,設立新九龍七號墳場(七號墳場)。
日軍攻港期間,殘殺香港市民,大量屍骸草草埋在七號墳場,「蘇茅坪」因此被稱為「掃墓坪」。
二次大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導致人口激增,為解決居住問題,政府遷移七號墳場骨骸。
1955年,政府發出公告,七號墳場限期年底前遷葬骨骸,逾期無人認領骨骸將由當局火化,骨灰遷葬沙嶺金塔墳場。
1960年代,遷葬後的七號墳場荒塚纍纍,當局在該處興建觀塘首個大型水塘,為觀塘工業區提供水源,當年有不少小童在水塘嬉水溺斃。
1962年,政府在七號墳場舊址興建清水灣臨時房屋區,強制不符合徒置資格居民遷入居住,1963年9月,該處已有六千名居民。
七號墳場遺下大量骨骸未舁走,當地環境惡劣,居民都有怨言。
政府其後在「掃墓坪」,興建四十四幢徙置大廈安置他們,改名為秀茂坪,1964年至1971年間入伙。
1972年6月16至18日,香港連日大雨,總降雨量達652.3毫米。
6月18日,秀茂坪安置區內,最接近西北面的建築地盤(即今日觀塘瑪利諾書院),豪雨沖刷下來的泥土,其中包括人類骸骨,木屋居民懷疑是七號墳場遺下的骨骸,報警求助,當局未疏散居民到安全地方。
下午一時十分,觀塘雞寮曉光街與秀麗街交界,一段基堤崩塌,一幅填土山坡因未充分壓實,排水欠佳,連日大雨沖擊下,填充物在水份飽和情況下,山泥由秀茂坪下邨(今曉麗苑),像「一塊地氈」般瀉下,覆蓋山坡下的翠羿道(今翠羿北邨及寶佩苑),該處有二百多間木屋,其中七十間被淹沒。
山泥波及觀塘新區第七座(今寶佩苑),附近一架運載火水貨車被推翻,漏出火水,發生火警引起爆炸焚燒。
事發後,徙置事務處工人盧崇新立即報警,惟電話無法接通,一名休班警員胡忠成將事件報告警方。
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警員,站在山泥上向上司滙報,說情況不嚴重,只是有些山泥傾瀉。
原來在他腳下,已埋了七十多間木屋,超過二百人被活埋喪生。
慘劇發生後,有女教師在雨中看見一對母子,母親半跪下用手為孩子擦臉。
教師見到他們沒有雨傘,正淋着雨,走近想用雨傘給母子擋雨,看見那對母子眼耳口鼻不斷流出泥沙。
附近居民在晚上不時看到一團團白影飄浮,有時會見到滿身泥濘的人影在街上走過,不時聽到淒厲哭泣聲。
六一八雨災發生時,仍在興建中的觀塘瑪利諾書院,有不少高大樹木,阻擋學校中西翼樓梯光線,該處樓梯長期處於黑暗狀態,時有鬧鬼傳聞。
傳聞有學生留在學校課室趕功課,深宵獨自一人沿樓梯走下去離開之際,樓梯上方傳來幾下如敲打鐵罐的噹噹聲,學生上望時看見有一團白影沿樓梯而下,校工在第二天被發現有學生暈倒在樓梯間。
學校地基下方,有一間地下課室一直荒廢不用,從來無人敢走近,傳聞是給死去學生上課用的。
六一八災區平整後,政府原想興建徙置區,最終因種種原因未能成事,地藏王廟向政府申請擴建,未獲批准。
1976年8月23日,熱帶風暴愛倫掠過香港,兩天帶來511.6毫米雨量。
8月25日(農曆八月初一)上午約九時,距四年前雞寮塌山泥位置二百米外(今曉麗苑E及F座),一幅填土坡在雨中突然塌下,大量濕泥湧入秀茂坪邨第九座
最低數層民居及地面商舖。
事發前,第九座雜貨店東主,鄭家五名幾個月至七歲大子女,正在店後間成的居室玩耍。
東主兩夫婦於店內工作,山泥從店後居室湧至店內,鄭氏夫婦及時逃出,五名子女不幸被活埋喪生。
消防員、救護員、警員趕到現場,當時的港督麥理浩爵士收到消息後趕抵,視察及聽取救援人員匯報。
消防員不時聽到小童叫聲從沙泥中傳出,但挖走全部泥土後仍無發現,可是仍有小童呼救聲音傳出。
消防員知道事不尋常,到附近買了一些糖果,灑在在發出呼救聲地點,呼叫聲音未幾停止。
今次意外,釀成十八人死亡,二十四人受傷,災民人數三千一百二十一名。
慘劇發生後,一些居民表示,行經被山泥摧毀的第九座公廁時,聽到有人喊救命,或是「媽媽救我」的叫聲。
當年盂蘭節,秀茂坪上邨特設祭壇超渡亡魂,一陣陰風將祭壇上所有物品吹跌,神像吹落地上,負責超渡的法師差點被吹倒。
法師預言會再有大災難發生,叫居民多燒金銀衣紙,希望化解災劫。
秀茂坪區人心惶惶,想起四年前地藏王廟傳說,坊眾認為,地藏王廟若順利擴建,今次慘劇或可避免,自發籌集資金建廟。
地藏王廟廟宇管理人,再向政府申請在觀塘翠屏道斜坡擴建,政府這次不但批准建廟申請,還在鄰近翠屏道、曉光街及曉明街之間,興建秀茂坪紀念公園與地藏王廟連接在一起。
痛定思痛,1977年,政府成立土力工程處,專責處理全港危險斜坡,避免慘劇重演。
1976年擴建的地藏王廟,主要建築是一大兩小三座獨立三合土神廟,中央最大是地藏王,兩邊是三位祖師及城隍爺,入口旁邊安放天地父母神位。
廟下方位置有伯公和眾多陰神神位,包括獅山媽祖、榕樹公媽、本山先人公媽等,另有大士王鎮守。
地藏王誕由農曆九月二十三日開始,一連十三日上演神功戲。
2016年是第25屆地藏王誕,善信的五十六個花牌,將秀茂坪紀念公園包圍,地藏王誕可說是全港最多花牌的節誕。
地藏王廟有崩山罹難災胞紀念碑,還有對聯:先靈英魂護合境 後人崇拜賜平安。
每年農曆五月初八上午,地藏王廟都舉辦法事,超渡六一八雨災枉死亡魂。
觀塘區議員劉定安表示,住在木屋的居民多為低下階層人士,木屋區品流複雜,有賭檔及鴉片大檔,部份居民是剛偷渡來港新移民,人口流動性大,當時人口登記制度尚未完善,很多活埋泥石下的居民可能未被登記。
政府事後宣布死亡人數為七十一人,但他估計應有近二百人被活埋致死。
「活在觀塘」負責人袁智仁,一直研究觀塘區歷史,他亦相信死者近二百人。
換言之,在六一八這場山泥傾瀉災難,仍有百多具屍體長埋黃土之下,客死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