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東涌炮台(香港大嶼山)

東涌炮台又稱為東涌所城或東涌寨城,位於新界大嶼山東涌灣下嶺皮村。

隋朝(618年)開始,東涌西部的馬灣涌已有人聚居。

南宋初年,鹽梟由大嶼山偷運私鹽往廣州,宋廷派三百水軍駐守東涌,興築一座寨城駐兵。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皇帝下令成立綠營兵團,由副使統領,防禦廣東沿海倭寇及海盜。
香港撥歸東莞管轄,建造兩座具有雙層護牆的城寨,一座在南頭,另一座在大鵬,各有數百名士兵駐守,負責防衛陸上及海上安全,其後建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大鵬所城)。

大澳與東涌兩地適合停泊船隻,清朝時期,外國商船駛往廣州,必定經過大嶼海峽,伶仃洋海盜及走私活躍,大嶼山成為清廷重要邊防據點。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廣東海防制度,香港劃入「中路」範圍,被視為省會廣州前線堡壘,具有相當重要戰略地位。

清政府在大澳駐紮清兵三十名,東涌未有軍事設施,嶼南分流雖設有炮台,但鞭長莫及未能保衛東涌,東涌成為海盜藏匿地點及走私鴉片黑點。

1809年,張保仔被清兵重重圍困,躲藏在東涌灣,避過追殺。

嘉慶十五年(1810年)二月,赤鱲角海戰後,張保仔向官府提出投降。
四月二十日(1810年5月22日),兩廣總督百齡赴芙蓉沙,接受張保仔、鄭一嫂投降。

張保仔投降後,為廣東水師效力,消減香港及廣東一帶海盜,英國人趁機在東涌灣一帶走私鴉片。

《廣東通志》記載,兩廣總督蔣攸銛(音佔)與阮元,先後提准於東涌口建汛房八間,於石獅山腳設大炮兩尊,與屯門隔岸相對,扼守大嶼山北岸,保衛珠江口岸。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清廷在石獅山腳馬灣涌海岸設置小炮台。
炮台用麻石建造,設有護牆,有七間兵房、一間火藥局,有一名軍官及三十名士兵駐守,由於火力及人手不足,未能遏止走私活動。

道光年間,大鵬守御千戶所城改為大鵬水師營,下設東涌口、水師塘、大嶼山、紅香爐、鹽田、關湖塘、老大鵬、上沙塘、下沙塘九處營汛,包括香港範圍在內。

道光十年(1830年),清廷在東涌灣興建炮台,建於東涌及赤鱲角之間山邊,設有六門大炮,指向東涌灣一帶,控制海面交通。

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阻止鴉片走私與海盜侵略,清朝水師把大鵬營升為大鵬協,下設左右二營,總部及左營設於深圳大鵬所城,兵額五百名。

右營駐在新建的東涌所城(東涌寨城),所城面積七十米乘八十米,駐兵四百八十二名,大炮置在大澳附近,東涌所城沒有大炮。

道光十二年(1832年),東涌炮台落成,全盛時期有六百名駐軍,石獅山炮台隷屬東涌炮台總指揮部。

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於虎門銷鴉片,與英軍先後在穿鼻洋及官涌爆發激戰,英軍敗走。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軍威脅日大,大鵬營提升為協,增設副將一員,移駐九龍,為九龍城寨所在地,在香港島、九龍、新界設有多個汛台,尖沙嘴及官涌增建兩炮台,以作保衛之用。

鴉片戰爭初期,英軍軍艦不敢在廣東沿海作戰,改而北上襲擊浙東舟山群島。

浙江遇襲,與林則徐不和大臣上疏,說林則徐未能阻止英軍北上,實屬曠職,道光帝將林則徐革職,由琦善暫代兩廣總督。

英軍見有機可乘,攻佔珠江口炮台,琦善懼怕英軍船堅炮利,允許英國軍艦停泊香港島。

1841年1月,大英帝國對華全權代表查理·義律,私自議定《穿鼻條約》草案,其中一條是割讓香港島,要求照此訂約。
直隸總督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到廣州接替被革職的林則徐,琦善私下與英方訂下《穿鼻草約》,道光帝知道後大怒,將琦善革職。

1月24日,清廷與英國談判未有結果,英軍司令伯麥下令佔領香港島,指派英艦「琉璜」號執行此任務。

1月25日上午八時時十五分,英軍登陸香港島。
1月26日,艦隊到達,海軍陸戰隊登陸,在駐地升起英國國旗,「琉璜」號從大嶼山西南駛往香港島,在水坑口登陸。
6月7日,英國宣布香港為自由港。

道光皇帝任命奕山親王為靖逆將軍,領兵保衛香港。
奕山親王、兩廣總督祁(左工右貢)竹軒,巡撫梁寶常、佛山同知劉漢章,佛山三大鑄造家族李、陳、霍,善鑄銅器及前膛炮,合稱炮匠李陳霍,為清廷鑄造大炮運到香港。

大炮於1841年10月才鑄成,運到香港時,英軍已佔領香港島,奕山親王回報朝廷,大炮轉為放置在東涌所城。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江面上英艦「康沃利斯號」上,與璞鼎查(砵甸乍)簽訂《南京條約》。
第三款關於割讓香港文字為:「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帝國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東涌炮台及石獅山炮台被廢棄。
馬灣涌橋崩塌後,地仔塘僧人就地取材,拆走石獅山炮台麻石,修葺馬灣涌橋,改名為彌勒橋。

民國七年(1918年),港府將原有東涌所城改為警署,安放六尊清朝大炮。
當時沒有詳細記錄大炮來源,會否從尖沙嘴及官涌炮台移來,不得而知。

鴉片戰爭時,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將當地三百餘尊大炮據為己有,東涌炮台的大炮,有可能來自虎門炮台。

1938年秋天,日本侵華,佛山華英學校男、女校遷往香港。
東涌炮台用作男校臨時校舍,女校暫借灣仔中華循道公會香港堂,皇后大道東英語堂為臨時校舍上課。
1941年底,港九相繼淪陷,女校停辦,男校搬到曲江。
1971年9月,華英中學在何文田復校。

東涌炮台其後用作東涌鄉事委員會,兩排單層建築物用作東涌公立學校。
2003年9月1日,東涌公立學校停辦。

1979年8月24日,東涌炮台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1980年,東涌碼頭一帶進行發展工程,發現一塊破爛曲尺形圍牆,始建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牆角有一處平台,相信是石獅山炮台遺址,當局名為東涌小炮台。
1983年11月11日,小炮台列為法定古蹟。

2008年5月30日,東涌小炮台進行維修工程,小炮台附近有一個唐代灰窰遺址,原位於赤鱲角,興建機場時移到現址。

由東涌港鐵站徒步沿順東路西北方向行,到達東涌小炮台小徑入口,往上走約二百五十級樓梯到達觀景亭,往下走沿東涌道北到東涌小炮台,可由東涌小炮台再步行到東涌炮台。

1988年,東涌炮台全面維修,現在兼為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展示廳及東涌商會辦事處。

東涌炮台位於上嶺皮村,向前走左側是東涌炮台牌坊,拾級而上穿過涌門,是東涌公立中學一排平房。

東涌炮台現址面積七十米乘八十米,城堡式建築,城牆以花崗石砌成,長約75米,高3.3米,牆垣闊5米,城牆東西均設有石階。

城牆設有三道拱形城門,以麻條石砌成。
北面正門「拱辰門」,是整座炮台設施最大出入口。
入口「拱辰」字樣右旁邊有五行小字:
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
兩廣閣督部堂李鴻賓
巡撫廣東部院朱桂貞
水陸提督軍門李增階
奏准籌款建造
左首一行小字:督造守備何駿龍

東面「接秀門」,西面「聯庚門」,沿東西涌門崗亭石路可以到達南面城牆。

「拱辰門」城牆有六尊赭墨色大炮,東面(右垣)四尊,西面(左垣)兩尊,分置於花崗石及水泥基座上。
炮身刻有漢字,寫上鑄造年份,有鑄於1805年、1809年、1843年。
學者考證此六尊大炮並非炮台原有,而是由不同炮台移來作裝飾之用。

西面第一尊炮身侵蝕嚴重,無法辨認炮身上鑄字。
西面第二尊炮身鑄字三行:
嘉慶十四年(1809)八月吉日鑄造
靖字第八十號,一千觔砲一位
匠頭萬盛爐鑄造
(清末民初,山東章丘「萬盛爐」鐵匠鋪,產品素稱「刀具之最」,甚至超過青州劉家「大三剪刀」。)

東面第一、二尊大炮鑄字:
「砲重二千觔,欽命靖逆將軍奕(奕山)
參議大臣齊(齊慎)
太子少保廣東總督閣堂祁(祁竹軒)
兵部侍郎廣東巡撫部院梁(梁寶常)
伐(代)理佛山同知劉(劉漢章)監造
海豐縣承即補縣昌(冒)
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吉日
砲匠李陳霍造」

東面第三尊大炮,炮身鑄字模糊不清。
東面第四尊大炮,炮身鑄字:嘉慶十年(1805)正月置,重一千二百觔。

2020年12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海珠區南石路28號地塊,南石頭監獄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出土大鐵炮一尊,長3.72米,炮口端外徑0.57米,炮體後端直徑0.77米。

炮身鑄有: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炮匠李陳霍造
監制官崖州知州 署廣州府佛山同知李
欽差大臣 署兩廣總督
文淵閣大學士……等銘文

這尊大炮與東涌炮台其中兩尊大炮,都由炮匠李陳霍鑄造,東涌炮台的兩尊大炮鑄造日期,較南石頭監獄出土大炮早一年兩個月。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