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坎卦九五 晏殊 誠實神童兩朝元老

坎卦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無答。

坎:地面泥土流失凹陷,引伸缺失、難關。
不:根向下生長,引伸否定。
盈:器皿滿溢至漏出。

祗:祖先的來源,引伸地主、恭敬。
既:吃飽飯轉過頭來,引伸已經完成。
平:平穩呼氣,引伸沒有起伏。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答:竹造有蓋容器,引伸配合。

意思是難關尚未形成,由在上位者平定,不用處理。

北宋婉約派詞人晏殊的故事,可解爻義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人(南昌進賢縣)。
祖父晏郜無官職,父親晏固是一名普通衙役,晏殊是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

晏殊自幼聰穎,七歲能文。
景德二年(1005年)由宰相張知白推薦,以十四歲神童身份,與千餘進士一同參加殿試,受到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過了兩天進行詩、賦、論考試,晏殊上奏説:「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
他的真誠與才華受到宋真宗讚賞,授為秘書省正字(核對皇家典籍,九品下),晏殊留在秘書閣讀書,得到直史館陳彭年稱許。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東封泰山,晏殊被調為光祿寺丞,再任集賢校理。
因父親去世,晏殊回到臨川服喪,服喪期未滿,被召回任職,隨宋真宗前往太清宮祭祀,隨後奉詔編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掌管禮儀)。
不久,晏殊因母親去世,請求等服期結束後再任職,未被允許,後調太常寺丞。

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第六子趙受益被封為升王,趙受益生母是一名宮女,後被封為李宸妃,宋真宗為扶立趙受益為皇太子,假稱是劉皇后所生。

當時天下承平,士大夫各自飲宴歡會,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遊玩宴飲,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

同年九月,趙受益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禎,宮中為太子選講官,宋真宗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明所以,宋真宗説:「最近聽説館閣大臣們都嬉遊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
晏殊遷升為户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

晏殊上任後,宋真宗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説:「為臣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家裏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因沒錢出不了門。」
宋真宗因此更欣賞晏殊的誠實,眷寵日深。

宋真宗每次徵求晏殊意見,都用方寸小字把所問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寫好建議後,連同小紙片裝在一起呈給宋真宗,宋真宗很欣賞晏殊的謹慎嚴密。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崩,太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宋仁宗時年十三歲,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企圖專權。

晏殊建議由劉太后垂簾聽政,進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在崇政殿為宋仁宗講授《易》,後官升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遷樞密副使。

天聖五年(1027年),晏殊在玉清宮發怒以朝笏撞折自己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貶知宣州,數月後改知應天府。

晏殊在應天府時致力興辦書院,建立後來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府書院,邀得范仲淹講學。

天聖八年(1030年),晏殊奉命主持禮部貢舉。
天聖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尚未正式就職改拜參知政事(副相),加尚書左丞。

八月,李宸妃逝世,享年四十六歲,劉太后下旨讓晏殊給李宸妃撰寫墓誌。
晏殊在墓誌文中寫:「生女一人,早卒無子」,說李宸妃沒有兒子,隱瞞宋仁宗身世。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要拜謁太廟,有人建議她身穿袞冕前往,袞冕是袞衣和冕,是皇帝及上公禮服和禮冠,祭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戴用的正式服裝。

劉太后諮詢晏殊意見,晏殊說舉出《周官》后服一節,指出太后不宜穿袞冕,加以諫阻。

三月,劉太后逝世,宋仁宗親政,發現自己不是劉太后所生,生母是李宸妃。

四月,宋仁宗將劉太后任用的執政大臣全部外貶,晏殊被外放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旋即改知亳州,後帶刑部尚書銜徙知陳州。

晏殊後來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擔任三司使一職。

黨項首領李元昊割據西北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出兵陝西,宋廷戰事不利,邊情告急。
晏殊分析形勢,奏陳四件加強軍備要務:
(一)撤消內臣監軍,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
(二)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
(三)清理宮中長期積壓財物,資助邊關軍餉。
(四)追回被各司侵佔物資,充實國庫。
晏殊的建議為宋仁宗採納。

慶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位同宰相,掌軍政大權。

慶曆三年(1043年),晏殊與樞密副使范仲淹,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慶曆四年(1044年)秋天,晏殊因撰修李宸妃墓誌隱瞞宋仁宗身世,遭諫臣孫甫、蔡襄彈劾,以工部尚書出知穎州,後以禮部尚書、刑部尚書相繼知陳州、許州等地。

晏殊六十歲時,以户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任永興軍(陝西西安)節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撫使,後調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轉拜兵部尚書,勳階進至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臨淄公,食邑一萬二千户,實封食邑三千七百户。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請求回開封府醫治,待痊癒後再返京供職,宋仁宗特意留下晏殊,讓他為自己講經釋義,晏殊每隔五日覲見宋仁宗一次,仍以宰相規格相待。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晏殊病情加重,仁宗想前去探望。
晏殊知道後,派人代替自己上奏説:「臣老病在身,很快痊癒,不值得陛下擔心。」

正月二十八日(2月27日),晏殊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宋仁宗親自前去祭奠,因沒在晏殊卧病時來看望感到遺憾,特別為晏殊輟朝兩日,贈晏殊為司空兼侍中,賜諡號元獻,在晏殊碑文的首款篆寫「舊學之碑」四個字。

晏殊性剛簡,自奉清儉,好宴飲,能薦拔人才,號稱賢相,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培養不少日後官拜宰相人才,如韓琦自宋仁宗始任歷三朝宰相,晏殊女婿富弼後亦官拜宰相。

晏殊是婉約派詞人,婉約詞派特點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狹窄。

晏殊作品中有不少膾炙人口名句,包括:
《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木蘭花》「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訴衷情》「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晏殊墓位於禹州東南二十里。
《宋史.晏殊傳》記載,晏殊葬於陽翟(河南禹縣),鄰近張侍郎墳塋,盜墓人從張侍郎墳墓中得到很多寶物,在晏殊墓中,只有木胎金裹帶一件值錢東西,由於收穫太少,盜墓賊砸碎晏殊屍骨。

晏殊屍骨後來有沒有被後人遷走或保護起來,史料無記載,民間也無傳說,一般推測,晏殊屍骨被砸碎後難以撿拾,很可能在原地回土填埋。

晏家村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晏殊故居祠堂建於晚清,二進五間,是晏氏家族祭祖拜堂場所。

晏氏家祠幾經修繕,是二百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前後兩進房屋。
門口對聯:籠內參嶺收富範,門前桃李重歐蘇。
前屋靠天井有兩方紅底鍍金大匾額,一為「聲蜚翰院」,一為「都諫第」。

後層中堂匾額為「袞繡堂」,是宋神宗特敕,兩旁一副黑底鍍金對聯:狐裘風不改 薑桂性猶存。
中堂匾額下是晏殊頭戴烏紗,手持朝笏肖像畫,畫像下方有一行小字:五世祖登神童科觀文殿大學土諱殊公像。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