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大過初六 曾參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大過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大:超出平均標準。
過:將四通八達道路弄得支離破碎,引伸過錯。
大過:重大錯誤。

藉:陳列祭品的墊子,引伸憑藉。
用:量米用的斗桶,引伸有用。
白:眼白,即白色。
茅:像矛的草,莖直而中空。
白茅:用茅草編織的草蓆,用來陳列祭品。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引伸殺身之禍。

意思是用茅草編織草蓆,作陳列祭品的墊子,神靈不會怪罪,沒有殺身之禍,

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曾參,可解爻義。

曾參(前505年-前432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平邑縣),生於東魯,他後來移居武城,父親曾點。

曾參生性孝順,不屈從、不苟合,心中想的都是父母喜愛的一切事物。
每天細心體察父母飲食口味與習慣,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裏,一日三餐都是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餚。

曾參於瓜田除草,不慎割斷瓜根,曾點大怒,用棍子打昏曾參,倒於瓜田,良久始甦,清醒後向父親認罪,隨後操琴唱歌,以示身體健康。

孔子知道後,告訴曾參說:「子女被父母懲罰時,輕打就忍受過去,重打就逃走,以免受傷陷父母於不義,這是為人子女的孝順態度!」
曾參回答:「我真的犯了大罪!」

曾參入山打柴,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二十四孝》中「齧(音熱)指痛心」由此而來。

曾參與母親雖然心意相通,不過,曾參母親仍是「生仔不知仔心肝」。

有人告訴曾參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母開始時相信兒子不會殺人,繼續紡織,到第三個人來說曾參殺了人時,曾母害怕起來,翻牆逃走。(成語「三人成虎」由此而來)

後世用這個典故來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在《答王十二雪夜獨酌有懷》說:「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魯哀公三年(前492年),《淮南子》記載,曾參十四歲時,「躬耕於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魯哀公五年(前490年),曾參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曾參為照顧父母,沒有入朝為官,在莒當「得粟三秉」官職(一百六十斗糧食)。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年),顏回病故,曾參成了孔子學説主要繼承人。

有一次,曾參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問他:「以前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甚麼嗎?」

曾參明白老師孔子要指點他最深刻道理,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
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成語「曾子避席」由此而來)

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由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
曾參說:「是。」
孔子出去後,同學問曾參,孔子的道是甚麼,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而已。」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曾參二十七歲,孔子臨終將孫兒子思託付曾參,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曾參守孔子墓,像悼念父親一樣,但不穿喪服。

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三年守墓過後,魯哀公十九年(前476年),曾參三十歲。
孔門弟子子夏、子游、子張,認為有若面貌像孔子,要把有若當孔子來事奉,強叫曾參同意,曾參拒絕。

魯哀公二十年(前475年),曾參三十一歲,父親曾點病故,曾參「淚如湧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

曾點生前喜歡吃羊棗,曾參睹物思情,再也不忍吃羊棗。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記載,曾參妻子去集市,兒子追隨哭鬧着要同去,曾妻哄兒子說:「你不要跟着來,我回到家後給你殺豬。」
曾妻從集市回來,曾參正逮豬而殺,曾妻趕緊制止道:「僅與孩子玩笑而已。」
曾參說:「孩子不是跟你開玩笑啊!孩子不懂事,有待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教導,現在騙他,是教會他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因而不相信他母親,不能用以成教。」
曾參繼續殺豬煮肉(成語「曾子殺彘」由此而來)。

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曾參三十八歲,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於武城。

魯悼公十一年(前456年),曾參五十歲,「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

魯悼公二十一年(前446年)曾參六十歲,與子夏、段乾木等設教於西河一帶。

《論語·里仁》記載,孔子親授曾參著作《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參留下的名句包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魯悼公三十一年(前436年),曾參七十歲,有病卧牀不起,仍不忘修養功夫,叫弟子們到跟前説:「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詩經》上説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以保其身,從今以後,我知道身體能夠免於毀傷了,小子們,要記住啊!」

曾參自言自語地説:「君子修養之道貴在三條:『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這三條我能做到嗎?」

魯悼公三十五年(前432年),曾參病危,突然想起身下舖墊的華美席子,是魯大夫季孫氏送給他的。
他認為,自己一生沒做到大夫,不應舖墊大夫的席子,叫兒子把席子換下,沒等換上的席子舖好,曾參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四歲,世稱曾子。

曾子雖未入朝為宫,但歷代都有封賞,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曾子像敕畫於七十二子之中。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贈太子少保。
唐睿宗太極元年(712年),加贈太子太保。
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特塑曾子像坐於十哲之次,御製曾子贊。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贈為郕國伯。
北宋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晉升為瑕邱侯。
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改封武城侯。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升郕國公。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追尊為宗聖。

曾廟原名「忠孝祠」,又稱曾子廟、宗聖廟,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前426年),位於嘉祥縣城南二十三公里的南武山南麓。

明正統九年(1444元),重建後改稱「宗聖廟」,當時僅有正殿、寢展、東西廡、戟門各三間,次年,廟右創建萊蕪侯祠三間。

明宏治十八年(1505年),山東巡按金洪因廟制簡陋,奏請擴修,正德九年(1514年)完工。

明嘉靖、隆慶年間,曾廟兩次毀于戰火。
明萬歷七年(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孫五經博士曾承業奏請重修,當年九月動工,年底竣工。
這次重修,奠定現在的布局和規模,清順治、康熙、乾隆、光緒等年間多次修繕。

曾廟是極具代表性的古代官式建築群體,保留鮮明的明代建築風格。
曾廟座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南北通長230米,東西寬120米,佔地面積276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三十多座,廟內碑碣林立,古柏參天。

曾林位於曾子廟西約一千米,坐北面南,南北長117米,東西寬60米,四周林牆高三米。
原有中門一座,角門兩座,內建更衣所、齋房、饗堂各三間,堂前翁仲一對,傳說堂後為曾子墓。

曾子墓又稱「宗聖墓」,現高4.5尺,墓前有石香爐、香案、翁仲,明成化、清乾隆年間石碑兩座。

1784年於墓左築望祭壇一座,壇上樹碑,追祭曾氏二代祖先曾元至六十代曾昊諸祖,曾林昔日有專人祀守,每月初一小祭,每年春秋上月一大祭。

金利來集團創辦人曾憲梓,2002年9月6日第一次到曾廟、曾林祭拜祖先。
看到曾廟內三省堂、齋宿所、神庖,宗聖殿後面的寢殿等建築物不復存在,感到非常惋惜,隨即表示:「我出資八百萬重修曾廟、曾林。」
曾憲梓倡導曾廟周圍綠化,在曾林栽下紀念樹,有了曾憲梓慷慨捐資,曾廟、曾林規制得以完全恢復,再現昔日輝煌。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