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凌雲寺 (香港錦田)

崇寧三年(1103年),鄧氏遷居岑田(錦田)。
1360年,鄧洪儀在錦田出生,(入粵後鄧族十五世祖)(錦田開基祖),娶張氏育有三子,名欽、鎮、銳。
明洪武乙丑年(1385年),鄧洪儀弟弟鄧洪贄出生(廈村開基祖)。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鄧洪贄與何真(東莞伯)弟弟何迪女兒訂親。

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指控藍玉謀反,朱元璋五月初一日頒布《逆臣錄》,列名《逆臣錄》的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包括:涼國公藍玉、東莞伯何榮。

何榮父親何真受誅連,何真的弟弟何迪怕禍及己身,遁入海島後被擒,鄧洪贄是何迪準女婿,受到株連,被朝廷判充軍遼東黑龍江。

鄧洪贄當時只有八歲,鄧洪儀(33歲)怕鄧洪贄於充軍途中遭遇不測,冒名代弟充軍黑龍江,成為鄧族《代弟戍邊》故事。

充軍前,鄧洪儀安排鄧洪贄遷往厦村,與同一曾祖父兄弟所生的堂弟鄧洪惠同行。

(厦村鄉鄧族後人奉洪贄、洪惠二公為開基祖,供奉於厦村鄧氏宗祠,堂號「友恭堂」,是兄友弟恭的意思)。

三年戍邊期滿,鄧洪儀獲准回鄉,途中滯留江南,一貧如洗,題詩布地求乞。

陳姓富翁賞識鄧洪儀,聘請他做家塾教師,其後與陳氏養女黃氏成婚。
1407年,兒子鄧鋗(音圈)出生。
1410年,鄧洪儀病逝,黃氏帶同兒子鄧鋗及鄧洪儀骨灰返回錦田歸宗。

錦田八鄉近石崗觀音山西北山麓,位於大霧山觀音山龍脈帶,朝向整個錦田平原,像一位觀音大土身影,配合兩旁山勢,形態似觀音坐蓮。

鄧洪儀葬在南宋國師厲伯韶所點的荷葉踎龜穴(被譽為香港十大名穴之一),位於錦田桂角山東坑嶺一個小丘下,小丘名「太山」,正是太祖山的意思。

1411年,鄧鋗(4歲)逝世,黃氏以兒子生不逢辰,痛不欲生。
1426年,鄧洪儀三名兒子合資,於觀音山麓建「凌雲靜室」,讓黃氏奉佛靜修,供奉鄧洪儀木製神主牌位。

明宣德年 (1435年),「凌雲靜室」改為觀音菩薩道場,又名「觀音山庵」。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滌塵法師重修「凌雲靜室」,更名「凌雲寺」。

1859年,妙參出生。
1875年,妙參考中秀才 (16歲)。
1878年,妙參於羅浮山寶積寺(延祥寺) 出家。
1880年,妙參於南京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
1883年,妙參返羅浮山重興延祥寺,闢作十方叢林。

光緒元年(1875年),圓空任凌雲寺住持。
光緒五年(1879年)到順德任大良寶林寺方丈,淨園接任凌雲寺住持。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淨園到羅浮山任華首臺方丈,凌雲寺沒有住持。

1890年始,凌雲寺無住持打理,之後二十餘年間無人維護管理,寺址荒廢。

鄧伯裘是錦田鄧洪儀一房第二十六世祖,是少數通曉英文的錦田人。

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新界抗英六日戰爭時,強行拆去吉慶圍鐵閘,鄧伯裘向港府極力爭取。(鐵閘終於在1925年送還重置)

鄧伯裘於元朗新墟開辦「泰祥油廠」,成為元朗區首富,現時元朗泰祥街以「泰祥油廠」為名。

1910年,凌雲寺歸鄉紳鄧伯裘管理,鄧伯裘把凌雲寺闢建為渡假別墅,偶爾遊山賞景時到凌雲寺渡宿,間中招呼到新界觀光的政府賓客。

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土匪猖獗,社會動盪,不少人由內地逃難到香港。
士丹頓街是車伕和佛門庵、寺、館的集中地,又稱師姑街,街中十三號是佛堂「永善庵」,庵堂前身是孫中山成立的興中會「乾亨行」。

妙參法師應黃慧清居士邀請,從羅浮山南下香港,暫息中環士丹頓街十四號延祥寺。

黃慧清居士與勞居士(勞居士是清未瀚林太史勞肇光妹妹),邀請妙參法師重興凌雲寺,重建法會,弘揚聖教。

妙參到觀音山,見門庭破落,發心修復,會同徒眾斬荊修葺,妙參募資購地,鄧伯裘捐出觀音山凌雲寺及附近土地。
凌雲寺擴建寺門,圍籬築牆,山門前開鑿蓮花池,建由磚頭砌成的小橋「普渡橋」,寺側建禪堂大樓、地藏殿、鐘樓。

1913年,妙參發願辦女衆叢林,將凌雲寺化爲十方道埸,助理輔政司金文泰贊助修葺寺地。
妙參依照鎮江金山寺律儀,晨、昏二課,聚衆於禪堂坐香談禪,餘下時間念佛靜修,寺內經常開講經教。

1914年,妙參繞蓮花池畔種竹林,名紫竹林。
1915年,黃慧清居士及勞居士請為剃度,黃慧清法名觀修,勞居士法名智修。

1917年,寺中繞荷池植荷修竹成林,荷池正對隱蓮堂,禪堂銅鐘鑄於1917年仲秋。

1918年,右禪堂大樓募修完成,可容百餘眾,善信聞妙參之道而慕師者甚多。

同年冬天,凌雲寺設十方女眾叢林,接納尼眾,妙參為住持,是為香港第一間佛教十方女叢林。

1919年,凌雲寺百步左邊建地藏殿,殿上有藏經樓,後有鐘樓,內有觀音閣、藏經樓、睡佛,屋內懸掛一口千斤大鐘。
工程完成後,諸山長老齊集凌雲寺,開香港傳戒先河。

寺院屋少人多,在附近築精舍,名為圓通寺,成為十方男眾叢林。

凌雲寺大雄寶殿由東莞陳初勝建造,當中佛像三尊,莊嚴精妙,銅鐘為乾隆年置。
建築物包括韋馱殿、甘露門、法堂、客堂、齋五觀堂、大寮、宿舍。
1924年12月,工程完成,普渡橋重建,橋旁有黃燕庭所作碑記。

妙參在觀音山凌雲寺,設紫竹林、隱蓮堂、圓通寺、建甘露門等。
甘露門門聯:「湧出西方千葉寶,遠承南海一枝春」,非常配合觀音山的觀音坐蓮法相。

1925年,凌雲寺重建完工,進行開光大典,妙參撰重修觀音山凌雲寺碑記。

1928年三月,妙參患腦疾,觀修法師任住持。
1929年,妙參往廣州北門如來庵借地方圓寂。
1930年,智修法師任住持,喜修任都監,兩名比丘尼在寺旁成立戒堂,接受寶華山戒法,改凌雲寺爲律寺。

1933年,智修與喜修在凌雲寺左邊地藏殿,創凌雲女子佛學社,是香港第一所女子佛學社,以學院形式招女眾研習佛學,前後籌辦兩屆。
佛學社旁有一間面積百多呎小房間,供出家人閉關修行。

經歷二次大戰的戰火洗禮,凌雲女子佛學社,只剩下破舊磚牆。

香港大三古剎:杯渡寺(青山寺)、靈渡寺、凌雲寺。
杯渡寺、靈渡寺已改由在家人管理,只有凌雲寺仍是出家人潛修念佛道場,由出家女眾管理。

1972年,劉善與媳婦陳佩韶及數名年幼孫兒,經常到訪凌雲寺。
凌雲寺司理見他們是虔誠善信及家境清貧,口頭准許他們在部分屬於寺方土地居留,向政府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令他們可建屋居住,繼任的司理其後繼續准許他們佔用該地。

1977年起,劉新鳳經常到訪凌雲寺,當時的司理見劉新鳳虔誠和家境清貧,准許劉新鳳與家人在部分屬於寺方的土地居住,為他們向政府申請建屋。

劉善及劉新鳳經濟能力其後獲得大幅改善,2002年開始,凌雲寺向兩戶人家收租。

2006年,住持釋慧皆率徒眾重修凌雲寺完成,九月初八舉行「諸佛菩薩聖像開光盛典」。

2014年,釋慧皆任住持四十年後退居。
3月5日,釋衍悌正式接任,舉辦「第十八代住持晉山典禮」。

現時的凌雲寺,已看不到當年凌雲靜室㾗跡,只有寺外一塊重修碑誌算是古物,寺內大雄寶殿,懸掛的數幅牌匾,從中可看到二十年代元朗社會鄉紳人物名稱。

凌雲寺牌坊沿樓梯上去,寺前門上石匾寫甘露門,建於癸卯年(1963)。

甘露門頂部裝飾二龍爭珠雕刻,由古道誠設計、梁天鵬雕作(古道誠是誠興建築公司東主),甘露門前花園擺設羅漢雕像。

凌雲寺庭院,寺前低處是蓮花池,池中央有小橋及觀音像,造型是觀音三十三種化身中的「灑水觀音」。
一般灑水觀音會手持楊柳枝,凌雲寺這尊觀音法相以右手持說法印代替。

凌雲寺正門外有涼亭及香爐,外牆立面塑造灰磚效果,門頂橫匾凌雲寺。

凌雲寺大雄寶殿,正門於平日鎖上,重要節日才開放。
正面供奉彌勒尊佛,背後為韋馱菩薩,大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三方佛從右至左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大寶佛旁有油燈塔,牆上懸有牌匾,架起一口掃上紅色油漆的洪鐘。
大雄寶殿兩側,分別有禪房、客房、齋堂等,禪房中另有古鐘一口。

大雄寶殿十八羅漢圖之上,掛有「名山佛境」金漆牌匾,對面是「恩光普照」牌匾,是民國十四年夏元朗合益公司紳董送贈,紀念凌雲寺大雄寶殿落成。

大雄寶殿樑上掛有一幅「大雄寶殿」牌匾,刻有「香港」、「鳳鳴」印章,製作精緻。

凌雲寺飯堂有木魚及雲板,雲板於1919年所造,一般用作召集齋膳。

2013年,凌雲寺現任司理,要求兩個居於凌雲寺土地的住戶交還土地,兩個家庭都不肯交回。

2016年3月11日,釋圓慧及釋衍悌,以凌雲寺現任司理身份入稟高院,控告兩個家庭侵佔凌雲寺土地,三名被告依次是劉善、陳佩韶、劉新鳳。

被告說,寺方每次續租約都會加租,每年租金由最初三萬元加至最後十二萬元,第六份租約於2013年底屆滿,寺方沒有再與他們續租約。
陳佩韶其後撤出部分原先佔用土地,但仍佔用一些屬於寺方土地。

6月12日,代表劉新鳳的律師指出,劉新鳳聲稱自六十年代初已佔用涉案土地,將以逆權侵佔為由提出反申索。

2017年,住持釋衍悌及陳煒文博士,成立非牟利機構凌雲寺基金有限公司。

2020年9月5日,著名多棲藝人譚炳文,因肺癌離世,享年八十六歲。
9月15日,譚炳文女兒譚淑瑩到凌雲寺祈福。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