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前,中國海上貿易主要依靠帆船運輸,英國霍爾特公司創新的蒸汽輪船佔盡優勢。
1866年,英資太古集團在上海設立辦事處,負責管理霍爾特公司在中國及日本業務,人稱「藍煙囪」的海洋輪船公司,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知名航運公司之一。
太古集團認為香港是具策略意義的港口樞紐,可將歐洲航運貿易與中國海岸服務聯繫起來,促進歐洲往來澳洲與美國的航運貿易聯繫,「將會是最重要的東方航運據點」。
1870年5月1日,太古集團於香港開設首家辦事處,美資貿易公司瓊記洋行任太古集團香港代理。
1872年,太古輪船公司成立。
1875至1950年間,營運來往香港與珠三角港口客輪服務,主要採用兩艘稱為「佛山號」的內河船,提供往來香港與廣州的夜船服務。
(第一艘「佛山號」於1933年退役)
(第二艘「佛山號」由太古輪船售予其他船東,經營香港至澳門航線)
(1959年,英國電影《港澳輪渡》,講述「佛山號」遭遇颱風猛烈吹襲,由奧遜.威爾斯飾演的船長,運用機智和掌舵技術化險為夷)
(1971年8月颱風露絲襲港,現實中的「佛山號」於大嶼山離岸海域翻沉,導致八十八人罹難)
港英政府為向維港船隻報時,在尖沙咀水警總部外興建訊號塔。
1908年,訊號塔遷移到另一個小山丘,俗稱「大包米」的訊號塔對面豎立兩支旗桿,一支用以表達風向和潮汐,另一支是為了歡迎停泊港口的船隻,根據船隻懸掛的國旗,升起相同國旗歡迎。(訊號塔於1933年停止運作)
1910年代,太古集團在尖沙咀火車站附近,尖沙咀東南部海旁,訊號山以南一帶,興建藍煙囪貨倉碼頭(Holt’s Wharf),簡稱「藍煙囪」,又稱太古倉碼頭,是香港鐵路貨運與海上貨運交匯處。
聯合國對華實行貿易禁運前,內地是香港重要轉口貿易市場。
1951年5月18日,貿易禁運實行後,轉口貿易額銳減,香港貨倉業與轉口貿易業逐漸式微。
1970年,鄭裕彤與好友合資三億五千萬元,成立新世界發展(下稱新世界)。
1971年,新世界以1.31億元,從太古洋行手中購入「藍煙囪」,發展成以新世界中心為核心的建築群,包括有七百二十個房間的五星級麗晶酒店,兩座服務式公寓、一座辦公大樓,七座住宅大樓。
1975年11月29日,九廣鐵路九龍總站拆卸,尖東開始填海,尖沙咀至紅磡沿岸,與建尖沙咀海濱花園。
1978年12月,新世界中心開業。
1979年,麗晶酒店開業。
1981年,新世界中心建築群全部落成。
1991年,廣東道購物區興起,新世界中心內不少店舖空置,人流稀少。
1991年,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開始採用香港藝術家聯盟麥顯揚設計,以電影底片作為衣裳,高舉鍍銀明珠的女神像獎座。
香港電影金像獎移師到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場地較以往寬闊,組委會仿照奧斯卡金像獎設立正規紅地毯通道,成為首個設立紅地毯進場方式的華語頒獎典禮,紅地毯通道俗稱「星光大道」。
1998年,香港旅遊業發展策劃委員會通過,梳士巴利花園南端至新世界㆗心之間㆒段尖沙咀海濱,仿傚美國荷里活星光大道建造「星光大道」,表揚香港電影業界傑出人士,傑出電影工作者的芳名與掌印,鑲嵌在特別製作的紀念牌匾,依據年代排列在星光大道。
2000年6月,新世界耗資三億元,全面翻新新世界中心商場。
2001年5月22日,麗晶酒店改為香港洲際酒店。
2001年6月,新世界中心商場重新對外開放。
2001年8月,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及其九個屬會,聯同《電影雙周刊》以投票方式,選出首批七十三名獲表揚的電影工作者,得到星光大道管理委員會認可,在星光大道留名,當中三十多塊有打掌印。
2003年5月23日,新世界贊助四千萬元,在尖沙咀海濱長廊興建星光大道,毗鄰香港藝術館,向尖沙咀東部方向延伸,全長約四百四十米,新世界負責未來二十年的管理,象徵式收費一元。
2004年4月27日,星光大道舉行開幕典禮,連基座總高六米的金像獎女神像,聳立於維多利亞港畔。
有一組以電影拍攝為題材的系列塑像,人物造型包括:執話筒的導演,正在拍攝的攝影師、燈光師、收音師,遊人可以領略香港電影攝製情景。
翌日,星光大道開放予公眾。
2004年8月,尖沙咀海濱長廊,開展美化工程,耗資一億九千萬元,工程分為文化中心、香港星光大道、餐廳、交通接駁站、海傍、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六個部分,十二件由香港藝術家創作的雕塑,排列於尖沙咀海濱長廊上。
2005年3月,中國電影一百周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特設「世紀之星」獎項,授予一百年來對中國電影具影響力的人。
李小龍會建議在星光大道為李小龍豎立銅像,全球李小龍迷透過網上投票訂定銅像造型,選出電影《龍爭虎鬥》中李小龍的典型功架。
香港著名電腦動畫家馬富強,著名電影海報師阮大勇擔任美術顧問,饒宗頤教授惠賜墨寶,中國當代著名廣州雕塑家曹崇恩教授雕塑。
2005年11月27日,李小龍六十五歲誕辰日,李小龍銅像揭幕,兩米高,重六百公斤,豎立於星光大道。
2008年,新世界中心分階段全面重建。
2011年1月1日起,除香港洲際酒店外,新世界中心其餘部分清拆重建。
2011年,麥兜銅像攤坐在星光大道地上,讓大小朋友更易親近,右手指向天空,與遊人一起祝願福星高照,大道光明。
道路地面裝嵌的電影名人牌匾與手印,增至一百零七名。
2013年3月,新世界向香港特區政府,提出改善星光大道建議
。
2014年7月18日,星光大道豎立梅艷芳銅像,梅艷芳像高約兩米,由曹崇恩創作,塑像表現梅艷芳一邊舞蹈一邊歌唱,秀髮與裙子飛揚,展現「百變梅艷芳」風采,旁邊刻劉德華親題書法「香港女兒梅艷芳」。
2015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新世界,提出活化梳士巴利花園、星光大道,尖沙咀海濱長廊計劃。
城規會批准新世界的管理年期,比原定再延長至少十一年至2035年,新世界持有的商業及康樂樓面,大增至逾八萬平方英呎,設總樓面面積達九千五百平方英呎餐飲設施。
尖東海濱交由新世界管理惹來各界批評,城規會共接獲三百四十份意見,僅九份支持,反對意見佔多達97%。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指出,星光大道本是公共空間,政府在無諮詢下交予發展商,有官商勾結之嫌。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表示,將海濱交由發展商管理應公開招標,政府明顯違反程序。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建議,私營機構管理公共空間時,勿只顧商戶或遊客利益。
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經兩個多小時討論及閉門會議後,以將來的營運情況非城規會考慮因素為理由,決定有條件通過申請。
康文署署長李美嫦指出,新世界多年管理星光大道往績很好,政府毋須付出金錢,故此與一般投標不可同日而語。
身兼小組主席的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指出,管理權並非城規會審議範圍,公私營合作政策一直都有,具體如何使用因地制宜,非委員會審批範圍。
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阮文倩強調,土地擁有權依然屬政府。
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黃英琦認為,星光大道與香港電影發展史拉不上關係,是旅遊陷阱,不應該重置。
2015年10月8日,星光大道前期工程開始,原在星光大道的銅像及部份掌印,包括李小龍、梅艷芳、麥兜、香港電影金像獎女神像、電影紀念銅像,移至「星光花園」暫時安置。
2017年5月25日,新世界公布,新世界中心改名為「Victoria Dockside」,「Victoria」代表香港維多利亞港,「Dockside」意指前身為藍煙囪碼頭,是一幢樓高六十三層商業大廈。
2018年年底,星光大道所有工程完成,星光大道最初設立時,掌印版直接刻入地面,星光大道翻新後,掌印由地面移至海旁欄杆,加入數碼元素,遊人用手機掃瞄QR Code,可觀看與該明星有關的電影短片。
2019年1月31日,星光大道正式向公眾開放,新增九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掌印,葉童、王小鳳、鄭裕玲、袁詠儀、吳君如、羅蘭、鮑起靜、楊千嬅、毛舜筠。
星光大道有一百一十五個掌印、一個豬蹄印,(王小鳳的掌印不知何故不見了),第一個是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掌印,最後一個是麥兜的豬蹄印。
不過,掌印排序有些令人困擾,若按順序排列,麥兜居於首位,在黎民偉之前,掌印一直延伸至金像獎女神像,排第一百一十五位的毛舜筠是最後一位。
星光大道保留梅艷芳和李小龍銅像,兩個銅像均站在流水階梯底座上面,李小龍銅像採用較快水流,有如截拳道「水之哲學」。
梅艷芳銅像用較緩慢水流,營造《似水流年》舞臺表演效果。
塑像連基座總高六米的電影金像獎女神銅像,設於一個水池中央,基座被刪去,高度變成4.5米,受水氣影響,女神雙腿生鏽。
攤坐地上的麥兜,豬鼻被遊人不斷撫弄,出現「甩色」變黑。
星光大道管理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星光大道業權屬康文署所有,管理公司負責日常管理、保安、維修工程,若發現銅像有輕微褪色或損毀,會通知承建商盡快處理及補修。
歌手張國榮藉《阿飛正傳》,成為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
2022年4月1日,逝世十九周年,數百名市民到星光大道擺放紀念鮮花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