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貴(盧亞景)是廣州黃埔蜑家人,蜑家人一直以來遭漢人歧視,被邊緣化,不能在陸上居住、讀書、與漢人通婚等。
盧亞貴以舟楫為家,早年十分貧窮,淪為海盜,壯大後有槍炮等武裝,船舶數十艘,設立聯義堂和忠心堂,成為廣東一帶著名海盜頭子。
盧亞貴會說英語,黑白兩道通吃,除劫掠及走私商品外,還為外國到中國的船隻提供補給,換取報酬,被清政府視為「漢奸」。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嚴禁「漢奸」供應清水及糧食予英國人。
盧亞貴與英國將領義律關係密切,備受重用,在香港,串通香山、新安部分奸徒,為英國兵船供應糧食、燃料,充當「漢奸」。
1841年,靖逆將軍奕山南下廣州,上奏具體指出,廣東兵全部都是賊黨,英國招集的漢奸首領有:盧亞景、鄧亞蘇、何亞蘇、石玉勝等。
「漢奸」人數太多,清政府用招撫策反政策,奕山以六品頂戴藍翎勸盧亞貴歸誠,被拒絕。
第一次鴉片戰爭,盧亞貴為英國人補給糧水,支援他們打擊清軍。
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南京條約》第九條特別提及:釋放和赦免所有「漢奸」。
義律遊說英王保護曾向英軍提供補給的香港人,委任威廉.堅為香港首席裁判司,負責治安工作。
盧亞貴居港島裙帶路,威廉‧堅委以管理華人職務。
威廉‧堅利用盧亞景,招集歹徒數千人,駕舟船數百,在虎門外洋肆行劫掠,長期向中國商人和海盜索取賄賂,縱容海盜和誣良為盜。
威廉‧堅把下市場海旁(蘇杭街、文咸街一帶)土地,送給盧亞貴,作為報酬。
盧亞貴買了多幅與下市場海旁相連土地,蘇杭街、文咸街成為華人聚居地。
1844年5月1日,港英政府通過法例第十二號,威廉‧堅建立香港警察隊,兼辦監獄事務,盧亞景在威廉‧堅包庇下橫行無忌,在下市場開辦妓院、賭館、戲院。
戴維斯任職香港總督期間,盧亞貴投得鴉片專賣權,從事鴉片買賣,開設鴉片煙館,炒賣土地,成為香港首富。
盧亞貴擁有數百間店鋪及諸多房產,光是租金每月就收十餘萬,現今在上環的貴華里,當年是以盧亞貴的名字命名為「亞貴里」。
譚亞財在新加坡造船所當工頭,1841年由新加坡來到香港,與盧亞貴結成好友。
香港一些重要建築物,如鐵行大廈、最高法院大樓等,皆由他興建,譚亞財成為開埠時最大建築商及地產商。
英國取得香港治權後,想用英國法律統治,由於與大清律例格格不入,受到華人抗拒,港英政府採「懷尤政策」,接受大清律例。
不過,英人法院無法用大清律例斷案,默許盧亞貴設立華人的大清律例「法庭」,審理華人糾紛案件,某種程度下「華洋分治」。
集廟議事是中國民間社會傳統之一,盧亞貴興建文武廟作為華人訟裁的地方。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盧亞貴和譚亞財合資,建造文武廟,以興辦學校名義向港英政府申請用地,港英政府其後發現興建的是廟,也沒有反對,次年開始徵收地稅。
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式建築,外觀與民居相似,廟門為木柵欄,屋脊上有兩條飛龍,主要由金字屋頂青磚構築物組成,門框、石柱樑、鼓台、牆基採用上等石材。
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一對紅漆屏門,稱為「檔中」,門前對聯:文德武功雙帝祀,神恩聖澤五環安。
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橫向平面組合布局,縱深約二十四米,分前後殿,後殿正中供奉文武二帝。
文昌手執毛筆,職司文學和官祿,關帝手持長劍,代表忠義和財富,左側供奉城隍,右側供奉包公,中間置香案,供奉十王殿、福德土地等神靈,羅列九位神靈神誕日期,提醒信眾前來參拜。
兩進之間天井為重檐歇山頂覆蓋,由位於天井角落的四條花崗石柱支撐,兩旁建有廂房,廂房築有捲棚頂。
後殿兩旁分置銅造巨筆及大關刀,天井擺設香爐、焚化爐。
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公所為簡單一進式建築,門框以花崗石建造,上面刻有公所建築年份,文武廟內有由「闔環眾信」送贈的銅鐘。
道光三十年(1850年),文武廟翻新及擴建列聖宮,花了差不多一千英鎊,一位信眾捐贈兩條大石柱,列聖宮供奉二十一位神靈,包括觀音、呂祖等諸神。
咸豐元年(1851年),「上中三市豬肉行」敬送一對石獅子,放在文武廟門前左右。
文武廟、列聖宮、公所,三幢建築物由兩條小巷分隔,口門廊刻有小巷的名稱「步月」、「履中」。
公所大門入口掛上對聯,「公爾忘私入斯門貴無偏袒,所欲與聚到此地切莫糊塗」
意思是公所可為區內居民主持公道,成為仲裁及商議社區事務場所,為區內華人排難解紛。
華人可依「斬雞頭,燒黃紙」方式進行宣誓,但要在文武廟公所內舉行。
「斬雞頭,燒黃紙」,是廣東、福建、港澳臺民間流行的發毒誓形式。
當事人跪在神案或神龕面前,面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手執一張寫着誓言的黃紙,高聲吟誦誓言。
廟內執事取出菜刀、砧板、雄雞一隻,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灑在寫有毒誓的黃紙上,再將黃紙焚燒,方爲了結。
意思是說:假若違背誓言,就像這隻雞一樣不得好死、身首異處,「黃紙」是寫給神明看的誓狀,燒成輕煙上達天聽,儀式也就完成。
港英政府中文秘書、華人事務專家,「中國通」德籍教士歐德理記載:文武廟的值理已升格為半官方的地方議會,安排接待路過香港中國的官員,為捐官事宜進行談判,更作為居港華人與廣東官方之間的非官方媒介。
1851年,蘇杭街發生大火,下市場一帶物業被政府收回,盧亞貴誤入圈套,投資失利。
1855年,盧亞貴宣告破產。
1853年,港英政府更新保甲制,賦予地保「促成和解」權力,變相承認文武廟式的民間審裁權力。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朿,英國接管九龍,港英政府取消保甲制,文武廟「公所」議事功能雖仍在,但喪失全部裁決權。
1869年,何亞錫牽頭創立東華醫院。
1870年,身兼文武廟值理的梁安,成為東華醫院董事局主席。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東華醫院開幕,倡建總理、協理、值事,穿上清朝官服先到文武廟參拜,用兩頂分別於1862年及1885年建造酸枝鑾輿,迎請文武二帝像出廟。
在儀仗隊陪同下,經過華人社區前往普仁街的東華醫院大堂。
1877年,中國北部洪水為患,東華醫院為此籌得五十萬兩作賑濟之用,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奏請清廷賜匾致謝。
光緒御賜「神威普佑」匾額,光緒四年(1878年),御匾運到東華醫院,懸在東華醫院禮堂。
1880年,梁安與東華醫院,文武廟華人社區領袖,倡議把文武廟收益,用於開辦一所免費教育學校。
由坊眾捐出荷李活道公產,中華書院(原為中環書院)校址,改為「文武廟義學」,又稱東華義學,由東華醫院負責管理,成為文武廟值理成員,文武廟實際上由東華總理負責管理。
東華醫院拆卸文武廟右側的書室,改建為一所小學,成為香港提供免費教育先驅。
1893年,文武廟加添石灣陶脊,陶塑展現粵劇戲台場景,造工精細,屋脊中央飾有一顆寶珠,兩端有一對鰲魚。
1906年3月29日,東華醫院主席何啟棠召開會議,商討文武廟註冊事宜。
5月,鼠疫再度肆瘧香港,文武廟值理奉請文武二帝出遊,欲藉神恩消除疫癘。
1908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一切財產與現金,全數移交東華醫院,文武廟成為東華醫院主要捐助機構。
1931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東華東院,合併為「東華三院 」。
每年農曆九月,東華三院總理,社區代表均會齊集文武廟舉行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為香港祈福,祝願繁榮安定。
1971年11月27日,安妮公主訪港期間,曾到文武廟參觀。
1983年,東華三院將原掛在東華醫院禮堂,光緒御賜「神威普佑」匾額,改懸在文武廟,匾額長期受到煙熏,原來的金色變成灰。色
(2022年,東華三院複製了一塊掛上,原匾進行修復。)
1994年,東華三院耗資七百萬元,在文武廟公所後面加建善德宮,供信眾租用以供奉先人靈位,所得租金撥入東華三院慈善基金。
列聖宮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改建為紀念品商店。
2009年12月18日,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文武廟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2010年11月12日,文武廟、列聖宮、公所,一併列為法定古蹟。
2014年,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2014年,東華三院轉到戶外舉辦盂蘭勝會,當時已使用新造的鑾輿,接載文武二帝和其他神靈,到中山公園的經棚安奉,是近年文武二帝首次乘轎出外。
1958年,「文武廟義學」舊址,建成東華三院香港第一小學校。
1973年,更名為東華三院李西疇紀念小學。
2005年,小學停辦,校舍空置。
2015年,東華三院計劃,利用「文武廟義學」範圍剩餘地積比,興建樓高二十一層青年宿舍。
反對青年宿舍選址的中西區關注組指出,青年宿舍過於貼近文武廟建築群,違反國際文物保育守則《布拉憲章》。
文武廟
地址:香港上環荷李活道一百二十四號
交通:港鐵金鐘站F出口太古廣場外,乘26號巴士,文武廟荷李活道站下車。
港鐵中環站D2出口右轉至戲院里,沿皇后大道中往中環中心方向走,搭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前往。
港鐵上環站A2出口,沿禧利街走至皇后大道中右轉,沿樂古道旁樓梯街往上走約五分鐘至荷李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