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618上海街(香港旺角)

1860年,清廷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簽下《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界限街以南土地與英國。

油麻地成為全九龍最早被開發地區,1873年,油麻地警署落成啟用。

香港各區警署落成,附近街道被居民約定俗成為差館街。

油麻地的差館街之後向北伸展,一直到今天的荔枝角道,向南延伸至今日的柯士甸道。

1880年後俗稱「煙仔」的支裝香煙出現,差館街出現不少店舖同時售賣茶葉和煙絲,被稱為「茶煙莊」。

差館街鄰近避風塘,漁民喜歡買金保值,附近的金舖多達三四十間,1892年開業的胡和盛,生意最好。

隨各區差館街不斷增加,政府於1909年3月19日刊登憲報,將油麻地差館街改名為上海街,成為九龍區最繁盛的商住街道。

1912年,香港已有電器行,當中較有名的有代月電器行、泰華電器行,雙光電器行,都開設在上海街。

1920至1926年,三至四層高木製唐樓沿上海街興建,公共樓梯平台設有木製窗戶,對着沿街立面,自然光可以照進樓梯,窗戶可以打開,起通風作用,採用磨砂玻璃設計,甚具私隱度。

地下店舖舖面以木門木欄建造,門頂採用闊木拱,有通風作用。

舖面與兩旁主力牆用雙層紅磚,建有麻石座,加強結構的穩固程度。

店舖種類包括鐘錶、鐵器、米舖、蘇杭洋貨、當舖、住家雜貨、中藥、理髮、疋頭綢緞、百貨、金舖、古衣、神香佛像店、涼茶、茶樓。

當年電話還未普及,茶樓、酒樓成為傾生意、找工作場所,上海街是九龍區的茶樓街,包括創立於1920年代的得如茶樓,其後有一定好茶樓、雲來大茶樓、奇香茶樓、鎮江茶樓等。

二次大戰,不少木製唐樓毀於戰火,以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六層高唐樓相繼出現。
當年煮食大都使用柴、炭作為燃料,廚房外建煙囪連接廚房灶位,把產生出來的煙引至天台位置,排放出外。

這些唐樓由雙層紅磚為主結構牆,樓板及樓梯由鋼筋混凝土建成,伸延出行人路的騎樓,部分由本地開採的花崗岩(麻石)石柱支撐,形成一條有蓋長廊,供行人遮風擋雨。
居民在樓上的大露台乘涼休息,大露台像「騎」住樓下,所以稱為「騎樓」。

騎樓式建築糅合中西建築風格,十九世紀末到戰後初期在粵港流行,店舖多在騎樓的石柱上刻上店名或廣告字眼,形成香港商業街道主要風貌。

1946年開業的新廣南餐室,位於旺角上海街631至633號地下。

1974年5月24日,旺角寶生銀行挾持人質劫案,當年的寶生銀行,就在新廣南餐室隔籬。

1980年代,油麻地避風塘,許多漁民上岸搬到別處,原本必經上海街來往新界和九龍的巴士,大部分改行較寬闊的彌敦道,上海街人流驟減,百年老街,變得冷清,逐漸成為被「遺棄」的「城中城」。

上海街的業權分散,很多物業都無法找到業主,地產商無法收集業權重建,政府也朿手無策。

2008年9月,市建局展開上海街保育活化計劃,希望藉此打開缺口,但並不成功,只收回十四幢新舊唐樓,涉及三十六個業權,八十一戶,一百五十七名住客。

這個名為「618上海街」項目,位於旺角上海街600至626號,當中十幢是建於1920年代的戰前騎樓式唐樓,四幢建於1960年代的戰後建築。

2010年,「618上海街」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同年3月25日,市建局提出收購建議,以政府「自置居所津貼」政策為基礎,住宅物業實用面積呎價8,010元。

2014年12月12日,「618上海街」項目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活化工程支出約兩億港元。

2019年11月,「618上海街」完成改建重開,十四幢唐樓只有兩幢保留,另外八幢只留外牆,四幢清拆重建。

樓高五層的「618上海街」,除保留支撐整列騎樓的十三條麻石柱,室內尚有一絲舊風貌外,正如其他所謂活化計劃,實際是小眾商業圈。

「618上海街」七百呎舖位,月租約萬多元,租金雖然不算昂貴,但因人流少,難以維持。

二樓的「廚尊香港」,由新加坡社會企業營辦,員工約五十二人,2020年受疫情影響,每日營業額低至二千至三千元,處於虧損狀態。

2022年1月7日,因應政府最新防疫措施,市建局宣布,「618上海街」暫時關閉。

618上海街
地址:旺角上海街618號全幢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十時至晚上十一時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