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華廈邨(香港柴灣)

柴灣工廠邨大廈,原址是客家人聚居的成屋和藍屋。
為安置受拆卸寮屋區內的工廠和工場,徙置事務處興建樓高五層,不設升降機,柴灣第一幢第一型「H型」工廈,1959年6月建成,共有三百七十八個單位。

1970年代,柴灣工廠邨大廈山寨廠林立,成為柴灣工業中心,現在是香港僅存一座H型工廠大廈。

2010年至2016年,特區政府推出活化工廈政策,透過免補地價或按地實補方式,吸引工廈業主以整幢改裝或重建,改變原有工業用途。

2011年,柴灣工廠邨大廈有一百三十八個租戶,租用二百八十個標準單位。

2011年3月10日,房屋委員會轄下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通過清拆柴灣工廠邨大廈計劃,向租戶發放相當於十四至十六年現繳租金,限期在十八個月內遷出。

同年,城市規劃委員會修訂柴灣分區大綱圖,建議拆卸柴灣工廠邨大廈興建為公共房屋,鄰近居民反對,呼籲保育柴灣工廠邨大廈。

2012年8月30日,行政長官梁振英,推出十項穩定樓市措施,其中第五項短期措施涉及改建柴灣工廠邨大廈,提供一百八十個小型公共房屋單位。

2012年9月底,柴灣工廠邨大廈收樓期限屆滿,三百七十八個單位,仍有十個租戶繼續營業。

2013年2月20日,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柴灣工廠邨大廈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2013年年中,柴灣工廠邨大廈展開改建工程,由有利建築負責,保留大廈原有外觀和約七成建築結構,包括外牆「柴灣工廠邨大廈」字樣,四組紅磚砌成的煙囪及庭院等工廈元素。
地舖保留舊式風琴鐵閘,鐵閘上面刻有花紋與「柴灣工廠邨大廈」字樣。

2015年底改建竣工,改名為華廈邨,主要分南北翼和中座,華欣樓五層住宅樓層,共有一百八十七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實用面積由約一百九十至四百一十平方呎,由一人單位至四五人單位。
每戶增設廁所及開放式廚房,大廈添加兩部升降機。

華廈邨距港鐵柴灣站三分鐘步程,一百八十七個單位中,有六十九個噪音超標,要在原有露台加設新一代減音露台,利用兩層玻璃遮擋噪音,在牆身和天花板位置安裝吸音板。

改建工程耗資高達三億三千港元,平均每戶改建成本為一百七十六萬港元,成本較興建新公屋單位五十萬元昂貴。

2016年1月22日,房屋委員會釐定近九千五百個新公屋租金,最貴公屋是華廈邨,月租高達二千七百元,最便宜是元朗朗善邨,月租低至為六百八十元。

2016年7月9日,行政長官梁振英參觀華廈邨,發表文章,題為《盡一切努力增加房屋供應》。
今天早上我參觀了柴灣華廈邨華欣樓,這是以保育方式增加公屋供應的項目,華廈邨前身是一座五十多年前建成的工廠大廈,今天搖身一變,提供一百八十七個出租公屋單位。

屋邨頂層的四個煙囪是當年工廠大廈的一部分,原大廈的樓梯也被保育,當年的鉛字印刷機器放在展覽處,供大家參觀。

本屆政府盡全力增加房屋供應,2015-16起的五年期內,公營房屋預計落成量,較之前三個年度的五年期預計落成量為高,感謝同事們的貢獻。

華廈邨因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除租金貴外,還有不少限制,包括:單位內結構不能改動,不能間房、只能以家具間隔,間隔不能貼近天花板、不得密封露台或加裝窗戶、不可在牆上及地上用釘。

華廈邨面向內庭的露台,裝上密密麻麻窗花,住客有被囚感覺。
2016年7月中開始預配單位,8月尾入伙時,只有二十宗入住申請。

華廈邨入住率其後增至六成六,東區區議員李鎮強表示:「計劃唔湯唔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要總結合格或不合格,我只可以話五十分合格。」

華廈邨地面、五樓、天台設置花圃,綠化覆蓋率超逾地盤面積四成,2017年7月,華廈邨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兩岸四地建築設計論壇及大獎。

華廈邨因保安需要,訪客不能進入樓上住宅,未能參觀工廈原有的內部結構,地面庭園是公共空間,兩旁展出多張歷史圖片。

房委會搜羅工廈昔日製成品,在華廈邨中央通道的歷史展覽區展示,櫥窗內擺放昔日香港工業產品,很多是從柴灣工業邨大廈搜集得來,包括可移動式的印刷機、衣櫃、木製雕刻箱、家具、玩具、日用品、公司的招牌等。

柴灣華廈邨(前身為柴灣工廠邨大廈)
地址:柴灣吉勝街2號

交通:港鐵柴灣站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