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sir去咗邊:荷蘭 梵高博物館
梵高博物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南部的博物館廣場,博物館由「荷蘭風格派運動」建築師里特維爾德設計。
1973年落成時,由荷蘭王國女王朱麗安娜為博物館揭幕。
1999年加建由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的新側翼,外觀是不規則橢圓形。
2015年在兩幢建築物加蓋一棟玻璃帷幕,是博物館入口。
梵高博物館每年接待參觀者多達150萬人次。
在歐洲遊客心目中,梵高博物館在全球18家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中,名列聲譽排行榜首位。
梵高博物館較小,每平方米空間要接待五百多名遊客,羅浮宮是140名,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是171名。
2017年,參觀人數達到創紀錄的226萬人,成為荷蘭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巨大人流量給梵高博物館帶來困擾。
館方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遊客量,主要是加票價。
2017年至2018年間,門票價格上漲1歐羅至18歐羅,遊客數量減少至216萬。
2019年加至19歐羅,遊客數量繼續下降。
梵高在27歲時才決心成為畫家,短短10年創作生涯,留下860幅油畫、1200多張素描、信中速寫、水彩等紙上作品及820封書信。
由於沒錢請模特兒,梵高畫了很多自畫像,最出名的是《割耳後的自畫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梵高的作品,由梵高弟弟戴奧的後人保管,其後以數百萬美元賣給荷蘭政府。
條件是成立「梵高基金會」,由梵高家人主控,同時在阿姆斯特丹蓋一座「梵高博物館」。
黃色是梵高的代表色,博物館一整面黃色牆中央掛着梵高自畫像。
進館後,先租借語音導覽器,每人五歐羅。
導覽器有多國語言包括中文,但英文講解較詳盡,多國語言的簡介資料,中文只有簡體版。
為保護畫作,博物館展區不准攝影。
博物館有四層樓,按梵高生平由低至高展示作品,參觀者由下向上,垂直走過梵高一生。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於荷蘭布拉邦地區小鎮津德爾特出生。
11歲時,轉學至澤芬貝亨一家寄宿學校。
13歲時就讀蒂爾堡中學,第二個學年中途輟學。
16歲進入古比爾國際藝術公司當學徒。
1875年,梵高被調去巴黎,1876年被解僱。
離開古比爾公司後,梵高回到英國,在拉姆斯蓋特一家寄宿制男校做義務助教。
1876年底,梵高回到荷蘭布拉邦,沒有再回到英國。
荷蘭時期(1880 – 1885)
1880年10月,梵高搬去布魯塞爾,開始研習繪畫技巧,由於不再有穩定收入,他的弟弟戴奧不時接濟他。
1881年春天,梵高搬去布拉邦地區的埃頓和父母同住。
1881年的聖誕節當天,梵高與父親吵架後離家,到海牙找遠房表親,當時已成名的畫家安東•莫夫學畫。
1882年初,梵高邂逅了西恩,成了他的模特兒和戀人。
西恩曾淪落風塵,當時身懷六甲,有一個五歲女兒,兩人租了間房,一家人得以棲身,兩人最終分手。
1883年12月,梵高再次搬回紐恩南和父母同住,梵高的父親於1885年3月底辭世。
1885年4至5月間完成的《吃馬鈴薯的人》,是梵高第一次完成大幅的人物畫作,他十分滿意。
年底,梵高決定去比利時安特衛普的美術學院上學,從此告別故國荷蘭,之後從未回來過。
巴黎時期(1886 – 1888)
當時的巴黎藝術市場盛行日本浮世繪版畫印張,從沒到過日本的梵高,熱愛浮世繪,他的畫風受浮世繪影響,《播種者》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浮世繪木刻版畫只需幾分錢一張,梵高買了660幅,舉辦了一次展覽,試圖轉售圖利,但只賣出百多張,約500張流傳至今。
阿爾勒時期(1888 – 1889)
1888年2月20日,梵高坐了一天一夜火車,到達隆河上的小鎮阿爾勒,開展創作全盛時期。
他在法國南部阿爾勒居住,建立「南方畫室」,梵高邀來心儀已久的高更,在黃色的房子居住,黃色的房子成為梵高的畫作《黃房子》。
梵高用自己的畫作裝飾黃房子,五個版本的《向日葵》在屋內誕生,第一朵《向日葵》於1888年8月在房子出現。
《向日葵》未為梵高帶來名利,他在1888年10月25日寫給弟弟戴奧的信充滿悲觀。
「如果我的畫賣不動,我也沒有任何辦法,但那一天終將到來。人們會認識到這些畫,比顏料和我們花在上面的,我困頓的生計,更有價值。」
高更與梵高有不少創作火花,他為向梵高致敬,畫了一幅《繪向日葵的文森.梵高》。
出乎意料,這幅畫成了梵高與高更交惡的導火線,最終因繪畫理念不同,釀成血案。
1888年12月23日,高更與梵高激烈爭吵,高更揚言離開,導致梵高思覺失調症復發。
他拿一把剃刀恐嚇高更,最終割下自己左耳,用報紙包着送給紅燈區的妓女。
梵高到醫院包裹傷口後,畫了《割耳後的自像》。
割耳發生的第二天早上,梵高進了阿爾勒的醫院。
聽聞消息後,戴奧匆忙登上南下火車。
戴奧在高更陪同下去醫院探視梵高,梵高對割耳事件記憶不清。
1888年12月30日(星期日),阿爾勒當地報紙《共和論壇》以「夢想幻滅」為題,報導梵高「割耳事件」。
聖雷米時期(1889 – 1890)
1889年1月初,梵高出院重新拿起畫筆,可是,隨後幾個月內他的精神病狀起伏不定。
5月8日,梵高懼怕病情復發,自願住進聖雷米的精神病院。
1890年1月31日,梵高的弟弟戴奧生了兒子,梵高畫了《杏花開》送給弟弟及初生嬰兒。
藍天背景下,大樹枝上開滿雪白的杏花,杏樹枝上盛開的花朵象徵新生命。
這幅畫深受日本藝術影響。
梵高在精神療養院養病,狀態好的時候在病房內作畫。
有一次他在極度錯亂下吃了一些油畫顏料,因此被禁止工作了一段時間。
梵高在聖雷米期間十分多產,108天內完成大約150幅油畫及百多幅素描。
梵高的畫風開始趨向於表現主義,作品充滿憂鬱精神和悲劇性幻覺。
《星夜》是這個時期代表作,描述的風景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聖雷米。
1890年5月,《鳶尾花》在精神病院內孕育出來,這幅畫用的油墨特別厚重,花了一個月才全乾。
梵高在5月離開聖雷米的精神病院,在這段時間內,他廢寢忘食,基本上每天創作一幅作品,健康狀況似乎有好轉。
7月,梵高知道弟弟辭職創業後感到沮喪,他擔心會失去經濟支持,情緒憂鬱。
7月10日,梵高寫給戴奧的信預告自殺結局:「在弄明白我要甚麼之後,又畫了三幅布上作品。都是烏雲翻滾的蒼穹下廣濶的麥田,我試圖表達出悲哀和極度孤寂的情緒。你很快就會看到,希望我能盡快帶去巴黎給你。我幾乎確定這些畫能告訴你,我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感受,和鄉村所賦有的健康的、令人振作的魅力。」
梵高所說的畫作就是《麥田群鴉》。
7月27日,梵高走進一處麥田,用左輪手槍朝自己胸膛開了一槍,隨後,踉蹌回到寄宿的拉芙客棧。
戴奧從巴黎趕到奧維爾,陪伴在哥哥身旁。
兩天後,梵高因傷勢過重與世長辭。
7月30日,梵高被埋葬在奧維爾。
他留下巨大藝術遺產超過850幅油畫和約300件紙上作品。
2014年,紀念梵高逝世125周年。
荷蘭藝術家羅斯加德以梵高畫作《星夜》為藍本,設計梵高星夜單車徑。
單車徑全長約一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條夜光單車徑,經過梵高的出生地津德爾特。
單車徑採用白天可吸收太陽能、夜晚發光的材料鋪成。
設計師用五萬個發光材料,鋪設成有如《星夜》畫中漩渦狀的星空圖,重現名畫的美麗景色。
梵高美術館
地址: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6號
成人:門票 + 多媒體導覽設備,票價:24歐羅
成人:僅門票,票價:19歐羅
青少年及兒童(0-17歲):免費
梵高博物館不另收展覽費
使用電子門票即可參觀館內永久收藏的作品和展覽
備註:門票限量供應,宜提前在網上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