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損卦初九 張良 運籌帷帳決勝千里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已:胎兒順產,引伸已經。
事:手持獵具,引伸工作、做事。
遄:腳踏草根,引伸快速往返。
往:在路上行走,揚起塵土,引伸前往。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招來殺身之禍。

酌:以勺取酒,引伸適量。
損:用手敲擊貝幣,引伸損壞。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意思是急速往返完成事務,沒有殺身之禍,離開原地前往他方會有一些損失。

漢初三傑張良的故事,可解爻義。

張良(前250年-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河南省禹州市張得鎮)。
祖先是戰國時韓國首都陽翟人,祖父張開地曾擔任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相國。

張良長相俊美,如同女人一樣漂亮,父親張平曾擔任韓釐王與韓桓惠王的相國。
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張平去世,張良沒有在韓國朝廷任職。

前230年,秦國滅韓,張良有私家僕從三百人,將全部家財都投入反秦事業,徵求刺客行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

張良在淮陽學禮,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秦始皇計劃。
找到一個大力士,為大力士打造一個重達一百二十斤大鐵錘,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用四匹馬拉車,張良刺殺目標是六駕的馬車。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陽武縣必經之地博浪沙。

秦始皇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大力士揮大鐵錘誤中副車,刺殺失敗。

張良改名藏匿於下邳,照顧因殺人而流亡的項伯(項羽堂叔)。

張良在流亡時,在沂水圯橋頭,為隱士黃石公拾鞋,受贈西周時期姜子牙流傳下來的《太公兵法》,潛心苦讀十年有成。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
張良聚集百餘名少年,成為當地遊俠,得知景駒自立為楚王,打算前去投靠。

路上見到以滅秦為目標的劉邦在下邳屯軍,率眾加入劉邦部隊。
劉邦重視張良,成為頂尖謀士,張良也打消投靠景駒之念。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的隊伍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共商大事。

劉邦到薛城投靠項梁,張良遊說項梁,希望讓韓國復國。
項梁封韓國公子韓成為韓王,張良改為跟隨韓王,受封韓國司徒。

張良率領千餘人與秦兵在潁川游擊戰,戰果不顯著,項梁在定陶之戰被秦少府章邯殺死。

劉邦出兵滅秦,張良、韓成部隊與劉邦會師,張良體弱多病,跟從在劉邦身邊作為謀臣。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劉邦抵達霸上,秦二世被趙高殺死。
子嬰僅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眼見劉邦兵臨城下,以繩繫頸,乘素車白馬,捧御璽符節,開城出降。

秦朝滅亡,劉邦意圖自立為關中王,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劉邦不予理睬。

張良勸劉邦接納樊噲意見,劉邦聽從,召集諸縣父老豪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二月,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阻止項羽揮兵進關。

項羽得知劉邦已攻下咸陽,十分惱怒,命令英布督軍強攻。
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要與劉邦決一死戰。

項伯知項羽有意攻打劉邦,叫張良逃走,張良邀項伯請面見劉邦,在項伯與張良幫助下,劉邦與項羽在鴻門宴之中和解。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諸侯,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

張良以兩斗金珠賄賂項伯,幫劉邦取得戰略地位較高的漢中,佔據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張良建議劉邦:「大王不如燒絕所過棧道,以示不回關中之地,消除項羽疑慮。」

項羽詢問張良劉邦前往漢中後的威脅性,張良說劉邦燒絕棧道,無心回關中。
項羽同意劉邦赴巴蜀漢中為漢王,項羽承認韓成為韓王,張良離開劉邦輔佐韓成。

張良與劉邦關係非常好,項羽疑心韓成與劉邦勾結,一直把韓成帶在身邊,不讓韓成就藩,後來貶韓成為穰侯。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誅殺韓成,改封部下鄭昌為韓王,張良逃出彭城投靠劉邦,協助劉邦消滅項羽。

張良作為劉邦謀臣,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建議。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

項羽親率三萬精兵從小路火速趕回彭城,劉邦幾乎全軍覆沒,狼狽逃至下邑。

張良建議策反九江王英布及彭越,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迂迴包抄楚軍,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冬天,楚軍於滎陽兵圍劉邦,截斷漢軍糧食補通道。
謀士酈食其向劉邦獻計,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

張良外出歸來,與劉邦一起吃飯時得知此事,借箸諫阻分封,說:「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將士謀臣各歸其主,無人隨陛下爭奪天下,楚軍強大,六國軟弱必然屈服,怎麼能向陛下稱臣呢?」

劉邦茅塞頓開,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漢對楚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韓信據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糧道。

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與劉邦講和,送回被扣押的劉邦父親與妻子兒女。
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
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

劉邦欲引兵西歸漢中,張良與陳平同諫:「如今漢據天下三份有二,此時正是滅楚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
劉邦採納張良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

漢軍各路兵馬陸續會集垓下,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繼而用「四面楚歌」瓦解項羽兵士氣,打敗項羽,逼他別姬、自刎。
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以劉邦徹底勝利終結。
項伯等項羽身邊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漢朝建立,劉邦登基,是為漢高祖。
漢高祖與群臣想要回河南洛陽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獲劉邦接納。

漢高祖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漢高祖六年(前203年)正月,漢高祖遲遲未論功行賞,在宮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詢問張良臣子商討何事。
張良回答說,臣子因遲遲未獲封賞,討論如何造反。

漢高祖詢問如何解決,張良問漢高祖:「陛下生平最痛恨,而眾臣都知道的有誰?」
漢高祖答:「雍齒與我同為江蘇沛縣人,強權貴族出身,自認為身份尊貴,經常譏辱我,使我難堪,起事時兩度出賣我,雖然最終立下戰功,我仍很想殺他。」

張良說:「請陛下立刻重賞雍齒,眾臣見到就都會放心了。」
漢高祖照做,眾臣認為連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打消造反念頭。
(雍齒老死後被封為謚號肅侯)

漢六年(前201年)正月,漢高祖大封群臣,想封張良三萬戶。
張良當初與漢高祖在留縣相遇,選留縣作封地,漢高祖封他為留(縣)侯。

張良了解漢高祖個性,為免功高震主,退居幕後不過問朝政,聲稱追隨赤松子求長生不老藥。

張良避過清算功臣之禍,深得漢高祖與呂后器重,兩人遇重大政治決策必請益張良。

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漢高祖十年(前197年),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
張良告訴呂雉,請商山四皓共勸漢高祖,即可打消廢立之意。
商山四皓入宮輔助太子後,漢高祖不再提易立太子一事。

漢惠帝七年十月(前188年),高皇后呂雉臨朝稱制,張良托病隱居東昏縣(河南蘭考)。

漢高后二年(前186年),張良以國策顧問身分善終,諡為文成侯,後世人尊稱為謀聖。
《史記》中有專門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張良生平。

張良的後代,包含兒子張闢彊,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道教創始者、五斗米道領導人張道陵。

張良死後,呂后下詔尋找張良墓地,詔令一下,一夜間出現好幾百座「張良墓」,最終無法找到真正的張良墓。

張良生平有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為證,後世並無疑義。
張良死後葬在何處,爭論頻多,中國的張良闢谷處有二十多個,張良祠廟數約一百上下,張良墓有十多處。

河南省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三義寨鄉曹辛莊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處有一座張良墓。

「文革」期間,廟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其後列為歷史文物保護,現存墓冢高十米,周圍長一百米,保護區面積三萬五千平方米。

徐州沛縣亦有一座張良墓,唐代《括地誌》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
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

湖南張家界青岩山也有有一座張良墓,《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時隱時現。

微山縣微山島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張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
墓下方上圓,紅黃粘土加鵝卵石塊築成,夯土層次清晰,高十五米,長寬各一百米。
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題「漢留侯張良墓」,高1.7米,寬0.9米,厚0.16米。
墓東側原有張良祠,在「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張良廟由張良十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原址已無從考察。

明、清時期建築的張良廟,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留壩縣城十七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清朝以來連續五次開壇放戒,成為中國有影響力的十方叢林宮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