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公:平均分配,引伸公正。
用:量米用的斗桶,引伸有用。
射:箭在弦上,引伸發射。
隼:飛行速度很快的禽鳥。
於:烏鴉,因反哺被稱為孝鳥。
高:臺基上的樓觀,引伸崇高、高尚。
墉:位於中央的土堆。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上:地表上面。
公用射隼:禮賢下士。
獲:獵犬在草叢中捕獲雀鳥。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不:根向下生長,引伸否定。
利:以刀割禾,引伸有利益。
意思是站在中央高高的土堆上禮賢下士,如拉弓搭箭射獵飛過的猛禽,沒有不利的地方。
戰國時期燕昭王的故事,可解爻義。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姬姓,名職,燕王噲庶子,燕國薊城人(北京市),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九任君主。
燕王噲聽信縱橫家蘇代所言,禪讓王位給相國子之,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引起了太子平等舊貴族不服,引發燕國內亂。
子之三年(前314年),將軍市被與太子平合謀攻打子之,齊宣王派使者對太子平説支持他。。
齊宣王發兵,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醢其身)。
太子平、燕王噲、子之先後被殺,燕國傳承出現問題,齊湣王以此為藉口,準備強行吞併燕國。
《竹書紀年》記載,燕昭王元年(前313年),趙武靈王接回在韓國作人質的公子職,派樂池護送公子職回國,樂毅亦有隨行,燕人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收拾殘破的燕國以後登上王位,禮賢下士,用豐厚聘禮招募賢才,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
燕昭王請教燕國有名賢士郭隗,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願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麼辦?」
郭隗說:「大王若真想廣泛選用國內賢者,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賢人聽說大王這一舉動,一定會趕着到燕國來。」
燕昭王問:「我應當拜訪誰才好呢?」
郭隗向燕昭王說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三年過去,千里馬沒有買到。
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
這個人用了三個月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
他趕到時,良馬已經死了,他用五百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很不高興。
買馬骨的人說,我這樣做,是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真心實意出高價錢買馬,不是欺騙,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三匹千里馬。
郭隗說:「大王真心想要招納賢士,要像買千里馬一樣,讓天下人知道你真心求賢。你可從任用我郭隗為開端,我被重用,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他們難道還會認為千里的路程太遙遠嗎!」
燕昭王為郭隗建造房屋,拜他為師。
《戰國策》記載燕昭王「千金市馬」的故事,燕國成為「人才高地」,劇辛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在燕國。
燕昭王在沂水之濱,修築一座高臺,用以招徠天下賢士。
臺上放置幾千兩黃金,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臺名為「黃金台」。
唐代詩人李白寫了一首五言詩頌揚: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
燕昭王即位後愛好修煉成仙道術,齊國的鄒衍是名聞天下陰陽五行家,燕昭王迎接鄒衍時,親自用衣袖裹着掃把,退着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
入坐時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特意為鄒衍修建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
(「擁彗先驅」及「碣石宮」,成為優厚待遇尊禮賢才詞語。)
魏國的樂毅深通兵法,前295年秦國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襄城,魏昭王緊急派朝中大臣到各國討論合縱抗秦。
樂毅隨隊出使燕國,燕昭王記得樂毅當年隨樂池護送他回燕國,恭敬地以客禮相待,樂毅被使團懷疑與燕昭王暗通。
回國前,樂毅愈想愈驚,離開驛館,找在燕國做官的老朋友劇辛,劇辛帶樂毅見燕昭王,決意留在燕國,燕昭王隨即任為亞卿,委以國政和兵權。
唐代詩人陳子昂寫了《燕昭王》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燕昭王注意弔死問孤,慰撫有喪葬之憂人家,有生育之喜夫婦,燕昭王派人祝賀,給予關懷,與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運,爭取全國各階層擁護自己的統治。(成語「同甘共苦」由此而來)
樂毅傾全力協助燕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提出「與天下共圖之」戰略對抗齊國,燕昭王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方略。
燕昭王三十年(前284年),樂毅當上將軍,與秦國、楚國、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湣王逃到國外。
燕軍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齊湣王在莒城,被名義上協防的楚國將軍淖齒所殺。
燕昭王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燕在幅員上一躍超過趙齊越三國,僅次於秦楚,在列國中位居第三。
前279年,燕昭王因病去世,墓葬究竟在哪裏,一直沒有定論,成為千年未解之謎。
《遵化市舊志書》記載:城東南三十公里的無終山下有燕昭王墳墓。
薊縣史志辦趙學海主任在編修史志過程中,發現薊縣府君山下白馬泉村北,一個方圓一百二十平方米、高五米大型封土堆,被認為是唐末學者竇禹均的墓,應當是戰國燕國燕昭王冢墓。
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變遷,黃金台遺址有七八處之多。
《上谷郡圖經》一書記載: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其上,延天下士,地點在今日河北省易縣境內。
明代的蔣一葵著《長安客話》一書記載: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有黃金台,北京城朝陽門外也有黃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