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君:手握權杖發號施令的人。
子:頭有胎毛囟門未合的兒童。
維:雀鳥被絲線纏繞,引伸維繫。
有:手持肉,持有擁有。
解:在牛兩角之間下刀,引伸解剖。
君子:以赤子之心發號施令的人。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孚:用手抓小童,引伸足夠。
於:烏鴉,因反哺被稱孝鳥。
小:懸浮粒子,引伸細小。
人:兩足直立雙手靈活的生物,即人類。
小人:未成長的人類,引伸犯錯的人。
意思是以赤子之心發號施令的人,像解剖牛隻一樣,解決纏繞的間題,是吉祥的,有足夠能力幫助犯錯的人。
宋仁宗的故事,可解爻義。
宋仁宗是宋真宗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北宋第四代皇帝。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出生(1010年5月30日),初名受益。
天禧二年(1018年),進封昇王,同年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禎。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崩,趙禎即帝位,是為宋仁宗,時年十二歲,由嫡母劉太后攝政。
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四十一年三十八天),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皇帝。
嘉佑八年三月二十九日逝世(1063年4月30日),駕崩於汴梁皇宮中,終年五十四歲。
美人劉氏(章獻明肅皇后)得到宋真宗寵信,李氏(李宸妃)原為劉氏的侍女,後得幸於宋真宗,生下一子一女,即趙受益和惠國公主(早夭),累封婉儀。
劉氏無子,宋真宗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劉氏由此立為皇后,與劉氏交好的嬪御楊氏親自撫育趙受益。
清代小説《三俠五義》,《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影射宋仁宗。
趙受益為宋真宗唯一兒子,兼具儲君和未來皇帝的身份,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形於色。
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趙受益兼中書令。
二年(1018年)二月丁卯,遷開府儀同三司、太保、為建康軍節度使,進封昇王、食邑兩千戶、實封一千戶,賜號宣德守正功臣。
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昇州作為升王名義上封地,升為江寧府,開創皇子封地建府先例,打破唐代以來,僅首都、陪都建府慣例,是此後「潛藩升府」制度雛形。
五月,帽妖案爆發,群臣上奏,請求宋真宗立升王趙受益為皇太子。
八月甲辰,立為皇太子,賜名禎,以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輔導趙禎,癸酉,謁太廟。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崩於延慶殿,十二歲的太子即皇帝位,由養母劉太后垂簾聽政。
臣子程琳巴結劉太后,獻《武后臨朝圖》,暗示效仿唐朝武則天,廢除少年天子,取而代之,劉太后認為這有負祖宗,嚴詞拒絕。
劉太后管教嚴厲,司馬光形容為,「動以禮法禁約之,未嘗假以顏色」,宋仁宗與另一位養母楊太妃更為親近。
在劉太后主導下,宋仁宗放棄自己寵愛的後宮張氏,天聖二年(1024年)立郭氏為皇后。
宋廷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中國最早紙幣)。
天聖四年(1026年),宋仁宗認為針艾之法講求精準,前代古籍對穴位描述紛繁錯雜,易誤導醫者,詔令王惟一主持鑄造針灸銅人為範。
王惟一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於石碑頒行全國,為針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聽政十一年後病卒,二十三歲的宋仁宗開始親政。
親政後,有人彈劾程琳,宋仁宗認為程琳有才華,能做大事,不僅沒有記恨程琳,反而連連提拔他,程琳一路做到三司使、吏部侍郎、參知政事。
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授范仲淹參知政事,擢拔歐陽修、于靖、王素、蔡襄為諫官,人稱「四諫」,鋭意進取,開展「慶曆新政」。企圖遏止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及「三冗」現象。(冗官、冗兵、冗費)
慶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開序目,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宣布中止。
宋仁宗在位期間最主要軍事衝突在西夏,延州、好水川、定川寨三戰,宋軍皆先勝後敗,韓琦、范仲淹在好水川之戰後被貶。
定川寨之戰,西夏分兵直搗關中,宋朝原州知州景泰頑強抵抗。
西夏在宋夏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自身傷亡近半,連年征戰國力難支。
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經三年交戰,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取得近半世紀和平。
宋真宗時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每年要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遼興宗時以蕭惠陳兵宋境,宋朝與遼朝協議,以增加歲幣為條件,銀增加十萬兩,絹增加十萬匹,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起到投石問路先導作用。
宋仁宗膝下無子,景祐二年(1035年),將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宮,交給曹皇后撫養。
寶元二年(1039年)苗妃生子趙昕後,宋仁宗將趙宗實送出宮。
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十八日夜間,坤寧宮附近一帶,崇政殿親從官顏秀等四人密謀叛亂,殺人放火,一度危及宋仁宗安全,事變最終被平定,宋仁宗寬大處理牽涉人員。
皇佑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宋仁宗任用狄青、于靖率兵南征。
皇佑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歸仁鋪之戰,次年,儂智高死於大理國,亂平。
宋代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一記載:「仁宗母李后,曾夢一羽衣之士,跣足從空而下云:來為汝子。後召幸有娠而生仁宗,仁宗幼年,每穿履襪即亟令脫去,常徒步禁掖,宮中呼為赤腳仙人,蓋古之得道者李君也。」
宋仁宗肝脾不良卻喜好飲酒啖肉,患有家族遺傳疾病和高血壓,經常赤足,冬季溫差突變時出現腦細血管梗塞性中風,進而導致失語症,有譫妄症狀,症狀時好時壞,伴隨情緒失禁。
景祐元年八月(1034年9月),宋仁宗發病出現「不豫」狀況,屬於早老性失智症(俗稱:中年癡呆)。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忽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
同日,遼朝使者在紫宸殿拜見宋仁宗,宋仁宗語無倫次,宰相文彥博只好對遼使解釋,宋仁宗飲酒過量失儀。
此後數日,宋仁宗病情愈益加重,整日大呼「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等言語,二月逐漸康復,開始處理政事。
嘉祐二年(1057年)秋,遼朝派使者前來求取宋仁宗畫像,朝臣擔心畫像被使用厭勝之術'
宋仁宗説:「朕待虜人誠懇,他們一定不會這樣做。」
遣使將畫像贈送給遼朝,遼道宗耶律洪基舉行隆重儀式,親迎畫像:「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候耳!』」
宋仁宗一生有過三個兒子,十三個女兒,三個兒子兩個活了兩年,一個四歲而卒,女兒大部分也都早早夭折。
宋仁宗健康狀況欠佳,且連失三子(趙昕、楊王趙昉、荊王趙曦),心情沉重。
朝廷內外對皇嗣問題深為擔憂,宰相韓琦及大臣包拯、范鎮、司馬光反覆勸諫。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宋仁宗正式立趙宗實為皇子,賜名曙。
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起,宋仁宗重病不起。
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宋仁宗於汴梁福寧殿駕崩,年五十四歲。
十月二十七日,葬於河南府永安縣的永昭陵。
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一位,生性恭儉仁恕,性情寬厚,不事奢華,能夠約束自己,對待臣僚、侍從寬厚。
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反對任命宋仁宗寵妃張氏(溫成皇后)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唾沫都飛濺到宋仁宗臉上。
宋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接受包拯的建議,未予以怪罪。
嘉祐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説,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大計。」
考官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
宋仁宗説:「朕設立科舉,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如此直言,應特與功名。」
詩人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宋仁宗登基時,已經三度落榜。
景祐元年(1034年),宋仁宗親政,同情老年考生,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
柳永得以入仕,非常愛戴宋仁宗,作「願歲歲,天仗裏常瞻鳳輦」來歌頌他。
宋仁宗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技術與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史家譽為「守成賢主」,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
《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訃告送到遼國時,「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耶律洪基為宋仁宗建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朝歷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廟號「仁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廟號的皇帝,諡號為「神文聖武明孝皇帝」。
宋仁宗葬在河南鞏義市孝義陵區永昭陵,西北不遠是慈聖光獻曹皇后陵區,曹皇后是宋朝開國功臣曹彬孫女,宋仁宗第二任皇后。
永昭陵位於嵩山北麓與洛河間丘陵和平地上,陵區以芝田鎮(宋永安縣治)為中心,南北約十五公里,東西約十公里。
陵區動用士兵和工匠四萬六千七百人,出內藏錢一百五十萬貫,絹二百五十萬匹、銀五十萬兩。
遺址和石雕像保存完整,神道東西側有甪端一對,牡牝分明,形態威武,文臣武將刻工精細,客使形象和永定陵相似,鎮陵將軍、瑞禽浮雕、石像造型栩栩如生。
南宋初年,永昭陵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
1998年,永昭陵開始獲修復,現為鞏義市的宋陵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