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無咎。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招來殺身之禍。
意思是沒有殺身之禍。
漢初時期蒯(音拐)徹的故事,可解爻義。
蒯徹(生卒年不詳),秦末漢初辯士,范陽人(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一說齊人 ,因避漢武帝劉徹名諱,在《史記》、《漢書》中被記錄為蒯通。
秦朝末年,陳勝在陳縣稱王建政,大梁人陳餘勸說陳勝北掠黃河以北之地,自告奮勇願領兵前往平定趙地。
陳勝派以前交好的陳縣人武臣為將軍,以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給予三千兵士,北攻趙地。
秦二世元年八月,武臣自白馬渡過黃河,一路擴充軍隊,得兵數萬人,武臣被立號為「武信君」。
武臣率軍攻佔趙地十餘城,殺了所下之城的秦朝官吏,趙地剩下的城池都據城堅守不降。
武臣轉向東北方攻打范陽,范陽人蒯徹游說秦范陽縣令向武臣投降。
蒯徹以范陽縣令使者身份游說武臣,范陽縣令投降後封為侯,到燕趙之地馳游,給那些不降的城池看看投降的好處,燕趙之地的城池自然都會不戰而降,可以傳檄而定千里之地。
武臣聽從了蒯徹計策,賜給范陽縣令侯印,趙地各地聽說後,有三十多城不戰而降,蒯徹游說成功,避免生靈因戰禍塗炭。
蒯徹與齊人安其生關係很好,安其生為項羽出謀劃策,項羽都不能採納,其後見蒯徹有計謀,項羽想給蒯徹、安其生爵位和封邑,兩個人始終不願接受。
漢四年(前203年),漢將韓信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然後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
軍隊還沒有越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
蒯徹游說韓信: 「將軍受漢王命令攻打齊國,漢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使者隻身勸降齊國,難道有詔書命令您停止進攻嗎?酈先生以一個士人身份,乘車前往,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降齊國七十餘城,將軍您率領幾萬兵眾,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當了好幾年將軍,功勞反而不如一個儒生?」
韓信採納蒯徹建議,終於渡過黃河,齊王田廣聽從酈食其勸說,把他留下,一起飲酒作樂,撤除對漢的防禦。
韓信襲擊歷下的齊軍,來到臨淄城下,齊王田廣認為酈食其欺騙自己,用沸水煮死他,隨後兵敗逃走。
韓信最終平定齊國,自立為齊國「假王」(代理國王),報請劉邦批准。
漢王劉邦正在滎陽受圍困,為安撫韓信,派張良前往齊國,立韓信為正式齊王,使他堅定地站在漢王一邊。
項羽派武涉勸說韓信,想要和他聯合,蒯徹知道天下局勢變化取決於韓信,說:「天下剛剛亂起來時,英雄豪傑自立為侯、王,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像雲霧一樣會合,像魚鱗一樣錯雜積聚,像疾風一樣迅速興起,當時人們關心的只是推翻秦朝。」
「現在秦朝已被推翻,劉邦、項羽兩方相爭,百姓苦不堪言,不知歸順於誰,依我之見,除非天下出現賢聖,否則勢必不能消除災禍。現在劉邦、項羽兩人的命運掌握在您手裏,您幫助漢王,漢王就會取勝,與楚王聯合,楚王就會成功。」
「不如讓他們兩方都得到好處,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您按照原來齊國版圖,擁有淮、泗之間土地,以恩德安撫諸侯,拱手安居,禮讓賢士,天下諸侯都將競相朝拜齊國,我聽說上天賜予而不接受,反而會受到罪責,時機到來而不行動,反而會得到災禍,希望您深思熟慮。」
韓信說:「漢王待我不薄,把他的車子讓我坐,把他的衣服給我穿,把他的食物給我吃。
我聽說過一句話:乘坐別人的車就要承擔別人的患難,穿別人的衣服就要懷揣別人的憂慮,吃別人的食物就要為別人的事而死,怎能見利忘義、背恩忘德呢?」
蒯徹說:「您自以為與漢王劉邦關係好,想要替他建立萬世大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結下生死之交,親密無間,天下沒有人能與他們相比,最後卻自相殘殺。這是因為欲望太多產生禍患,人心又難測。現在您想憑借忠信之道與漢王交好,你和漢王的關係不會比張耳、陳餘更緊密,您堅信漢王不會危害您的想法是錯。」
「大夫文種使即將滅亡的越國生存下來,使勾踐稱霸於中原,功成名就卻慘遭殺害。從忠臣這方面說,沒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種,這兩個事例,足以作為借鑒,希望您好好想想。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將難保性命,功業壓倒當世的人將得不到獎賞。」
韓信說要再想想,打發蒯徹離開。
過了幾天,蒯徹又勸韓信說道:「能否聽從忠告,是做事成敗徵兆,謀劃是否得當,是存亡得失關鍵,心裏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卻不敢做出決斷並付諸行動,將會成為百事之禍。」
「有句話說猛虎如果猶豫,還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這是說貴在能實際行動,功業很難做成卻容易失敗,機會很難遇到卻容易喪失,時機啊時機,不會第二次來臨,希望您仔細思考我說的話。」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劉邦,自以為功多,劉邦不會奪回他統治的齊國,婉言謝絕蒯徹建議。
蒯徹因游說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假裝瘋狂而做了巫師。
劉邦滅楚後第一件事,是直入齊王韓信軍營,收奪韓信兵權,韓信被改封楚王,因被誣告謀反被貶為淮陰侯。
公元196年秋天,呂后接到密報,淮陰侯韓信企圖與代王陳豨裏應外合謀反,急忙「與蕭相國謀」,將韓信騙入皇宮,「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韓信臨刑前仰天長嘆:「我痛悔當初不聽蒯徹之計,最終被婦人與小人欺詐自投羅網,難道不是天意?」
劉邦平定陳豨後回到長安,呂后轉述韓信臨終前的話,劉邦下詔書命令齊國把蒯徹召來。
蒯徹來到朝廷,劉邦問他:「你為甚麼教唆韓信反叛?」
蒯徹說:「確有其事,那個家伙不用臣的計策,現在自取滅亡,如果用了臣的計策,陛下又怎能誅滅他?」
劉邦大怒,說:「把他烹殺了!」
蒯徹說:「秦朝統治崩潰,崤山以東大亂,異姓同時起兵,英雄豪傑像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已經失去了鹿(比喻帝位),天下人共同追逐,才智高超、動作敏捷的人率先得到。」
(成語「疾足先登」由此而來)
「盜跖的狗對堯叫,不是堯不仁,而是狗本來就要朝主人外的人狂吠。那時候,臣只知道韓信,不知道陛下,天下磨礪兵器想要干陛下所干事情的人太多,只是力量不夠,您能把他們全烹殺了嗎?」,劉邦於是赦免了蒯徹。
曹參做齊悼惠王劉肥國相時,禮賢下士,請蒯徹做賓客。
當初,齊王田榮怨恨項羽,謀劃起兵背叛,脅逼齊國士人,不服從就殺死,齊國不願做官的士人,東郭先生與梁石君也在被脅逼之列,勉強服從。
田榮失敗後,兩個人都感到很恥辱,相隨進入深山隱居起來。
有人對蒯徹說:「先生對曹相國指陳疏漏過失,薦舉賢能之士,齊國沒有人能比得上您,你知道梁石君和東郭先生,是世俗平庸之人無法與之相比的賢人,為甚麼不把他們推薦給曹相國?」
蒯徹去見曹參說:「有的婦人丈夫剛死三天就改嫁,有的婦人卻寧願深居簡出,閉門守寡,您如果想娶媳婦,會選擇哪個?」
曹參說:「我將娶那個不願出嫁的。」
接回梁石君和東郭先生,都作為上等賓客。
元·無名氏所著《賺蒯通》又名《風魔蒯通》,全名《隨何賺風魔蒯通》,書中有不少成語。
「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惡限臨逼。」
「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佐高皇南征北討,隨諸將東蕩西除。」
「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
「小官雖不才,食君之祿須要忠君之事……」
「我如今跳出是非場,抹下了這功勞簿。」
「想為官的前呼後擁,衣輕乘肥……」
「常言道:太平不用舊將軍。」
「你去後多凶少吉,干這般盡忠竭力。」
「想他開疆展土將君王佐,這是收園結果。」
「你好似披麻救火
蒯徹也不似那般人隨風倒舵。」
臨淄區皇城鎮五路口村東約五百米處有一古墓,南北三十二米,東西四十米,高九米,史、志書記載,此墓是漢初蒯徹之墓。
民國九年所修《臨淄縣志》載:「蒯徹墓在五路口莊東里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