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田:阡陌縱橫地貌,即田地。
獲:獵犬在草叢中抓住雀鳥,引伸收獲。
三:天地人,意思是很多。
狐:蜷着身體像瓜狀睡覺的犬類,即狐狸。
得:在路上拾到貝幣,引伸獲得。
黃:患肝病腹部脹大,有黃疸,引伸黃色。
矢:頭部尖銳以竹桿連接尾部的羽毛,即箭。
黃矢:黃色(銅)箭頭。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在田地獵到很多狐狸,得到黃色(銅)箭頭,經過驗證是吉祥的。
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的故事,可解爻義。
劉肇(79年-106年2月13日),生母梁貴人是褒親愍侯梁竦(音聳)之女 ,建初二年(77年)入宮,建初四年(79年)劉肇出生,是漢章帝劉炟(音笪)第四子。
竇皇后沒有子嗣,想將劉肇據為己有,培育成皇位繼承人,鞏固自己地位。
梁貴人被竇皇后誣陷,憂鬱而死,劉肇過繼給竇皇后撫養。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漢章帝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改立劉肇為皇太子。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漢章帝去世,終年三十三歲。
皇太子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
漢和帝時年九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
竇太后將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誥命。
竇憲養了許多刺客,定點清除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見,可能危害竇氏的人。
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侍衛。
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侍,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
竇氏兄弟都在皇帝周圍顯要地位,從而掌握國家政治中樞。
竇太后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
大批竇氏家族子弟與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
竇景放縱奴僕胡作非為,甚至白天公然攔路搶劫,侮辱婦女,「有司莫敢舉奏」。
竇太后剛愎放縱,引起正直朝臣不滿,他們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
竇憲兄弟掌握大權,漢和帝無法接近內外臣僚,一同相處的只有宦官。
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機敏而有心計,不諂事竇氏集團,漢和帝與鄭眾密謀,決定除掉竇憲。
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日,漢和帝(14歲)臨幸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
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
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大將軍印信綬帶,改封為冠軍侯,與竇篤、竇景、竇瑰一並前往各自封國。
漢和帝看在竇太后面子上不願正式處決竇憲,選派嚴苛干練的封國宰相監督他。
漢和帝確認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敕令他們自殺。
漢和帝成功奪回政權,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太尉宋由因依附竇氏而被罷免,後自殺。
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漢和帝奪回政權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與策劃和實施,論功行賞是首功,升遷為大長秋。
「長秋」是漢代皇后宮名,用作官名,官署稱為「長秋寺」,是皇后近侍官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
漢和帝親政不到五年,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千乘王劉伉、太傅鄧彪、廣宗王劉萬歲、太尉尹睦、司徒丁鴻、城陽王劉淑、樂成王劉黨等重臣賢王先後逝世。
漢和帝為求有可用之人,四次下詔納賢 。
以鄭眾為首的宦官得到提拔和重用,一些大政方針決策較多摻雜宦官力量,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漢和帝掃平外戚竇氏勢力後,開始親理政事,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有「勞謙有終」之稱。
漢和帝在法制上主張寬刑,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體恤百姓疾苦,賑濟災民 、減免賦稅 ,安置流民 、勿違農時。
漢和帝在西域復置西域都護,永元二年(90年),漢和帝拒絕與貴霜帝國和親,貴霜國王發兵七萬攻打東漢。
班超固守邊疆,貴霜久攻不下,向龜茲借軍糧,被埋伏路上的漢軍統統截殺,貴霜帝國請罪求和,從此每年向東漢納貢。
永元六年(94年)七月,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全部納質。
漢和帝得知班昭博古通今、學識過人,下令班昭續寫《漢書》,允許她到皇家東觀藏書閣內查閱史料,編撰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永元七年(95年),漢和帝為表彰班超功勛,下詔封他為定遠侯,食邑千戶。
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漢和帝下詔首先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余一人。」
憂民之心,殷殷可見。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到達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
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增進了中國人對中亞各國的了解。
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死,梁貴人姐姐梁嫕(音縊)奏明朝廷,漢和帝知道自己身世。
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
漢和帝念及竇太后對自己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降尊號,謚為章德皇后,梁貴人追封皇太后。
永元十二年(100年)冬天,蒙奇、兜勒兩國遣使內附,漢和帝賜兩國國王金印紫綬,這是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第一次直接接觸。
元興元年(105年),墾田面積達七百三十二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戶籍人口達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多人。
劉肇親政期間,東漢國力達到鼎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10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漢和帝病死於京都洛陽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
劉肇駕崩後,出生僅百餘日的兒子劉隆繼位,次年改元延平,是為漢殤帝。
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葬劉肇於慎陵(今河南孟津),上廟號為穆宗,謚號孝和皇帝。
慎陵(順陵)是漢和帝與和熹皇后鄧綏合葬墓,具體位置存在爭議。
清人龔鬆林認為是洛陽三漢冢之一,當代學者有不同說法,一說該墓在白草坡、郭家嶺等一帶。
另說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白草坡村東南,東西長94.9米,南北寬93米,高10.1米,平頂圜丘形, 封土完好。
六層台階基本上被草和野棗樹覆蓋,平頂,進方形,東西長33米,南北寬35米。
當地人稱墓南有一深溝,為取土所致,耕土以下0 . 5米處曾發現大量青石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