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往蹇,來反。
往:在路上行走,揚起塵土。
蹇:在屋內以草取暖,無法行動自如。
來:麥穗飽滿,引伸前來收割。
反:徒手攀崖,反身而上,引伸返回。
意思是前往時遇到困難,返回反而有收穫。
春秋時期荀林父的故事,可解爻義。
荀林父(?-公元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父。
荀林父任中行之將,故以中行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號,多稱荀林父,死後的謚號桓,稱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
荀林父的父親為大夫,事跡不詳,晉文公建立霸業時,荀林父嶄露頭角。
晉文公三年(前633年),城濮之戰前,擔任晉文公御戎(駕駛國君戎車)。
春秋戰國時代,駕駛國君戎車都是貴族子弟,跟隨國君參加重要戰爭,是其中的佼佼者。
晉文公四年(前632年),晉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隊伍)以御狄」,荀林父擔任中行,其後任上軍佐、中軍佐。
晉文公而後,晉國內政出現團隊派系化,三軍六卿逐漸脫離國君管控,具有獨立發展的能力,趙盾家族權力在晉靈公時代達到巔峰。
趙盾執政數年間,在晉國儲君爭奪戰中,荀林父始終處於半中立態度,一方面附庸於趙盾家族,一方面扶持親附秦國的先蔑、士會。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後,大臣都主張立年長的公子雍繼位,派先蔑出使秦國迎接公子雍。
荀林父是極少數明確反對廢黜太子的大臣,先蔑出使秦國時,荀林父勸阻他說:「夫人(晉襄公夫人穆贏)和太子還在,反而到外邊去求國君,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不如藉口生病辭謝不去,免得禍患降臨到您身上。在一起做官就是僚,我曾經和您同僚,豈敢不盡我的心意呢?」
先蔑沒有聽從荀林父勸阻,出使到秦國。
晉襄公夫人穆贏大鬧朝廷指責朝臣:「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
執政大臣趙盾等人立太子夷皋,是為晉靈公,引發秦晉令狐之戰。
晉以箕鄭父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之。
敗秦於令狐,白乙丙力戰得脫,公子雍死於亂軍之中,先蔑不敢歸晉,隨同秦師回國。
先蔑逃亡出國,荀林父把先蔑妻兒,器用財貨全部送到秦國,說:「這是為了同僚的緣故。」
晉成公七年(前600年),晉與楚爭強,荀林父率師伐陳以救鄭,擊敗楚師。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軍元帥,執掌國政。
楚莊王傾國北征,劍指鄭國,為了援鄭伐楚,晉景公命令晉國三軍南下。
荀林父堅決反對參戰,晉景公沒有接納,荀林父統兵救鄭,到黃河時,鄭已和楚講和,荀林父想回師,將領之間意見分歧。
中軍副將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逼令全軍盡渡,駐軍於邲(音拔)。
楚軍由楚莊王親自統領,起初無意與晉決戰,後採納伍參意見,認為荀林父新主中軍,號令不行,副手先彀剛愎自用,不肯聽從命令,三個統帥各自主張,打起仗來,晉軍必敗,楚莊王命孫叔敖揮軍北上,與晉軍對抗。
晉將魏錡求為大夫未成,趙旃(淺)求為卿未成,擅自向楚軍請戰,希望能導致晉軍失敗。
楚軍中有和戰爭議,楚莊王採納伍參意見,決定與晉軍決戰,採納令尹孫叔敖意見突襲晉軍。
孫叔敖見晉軍來挑戰,決意先發制人,命左、中、右三軍及楚王親兵,布好陣式,掩襲晉軍。
荀林父不意楚大軍逼近,驚慌失措,下令晉軍渡河後退,擊鼓宣佈說:「先渡河者有賞。」
中軍、下軍爭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亂砍攀登船舷的人手指,船中的斷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來。
晉上軍因主帥士會早有準備,在敖山設伏應敵,得以不敗。
楚莊王由此開始建立霸權,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荀林父在邲之戰中指揮不力,未能說服主要將領服從他的意圖,未能約束全軍統一行動,失敗慘重,晉師回國後,荀林父請求處自己以死罪。
晉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衛兵把荀林父押下去殺掉。
大夫士貞子急忙上前阻止:「我主息怒,此人殺不得呀!」
晉景公說:「為甚麼殺不得?」
士貞子對晉景公說:「三十多年前的城濮之戰,我晉軍大獲全勝,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士兵大吃三天楚軍的糧食
先君文公面無喜色,憂心忡忡。左右的人問文公為甚麼,文公說:這次戰鬥,因為我們用人得當,戰略戰術正確,加之士兵勇猛,首先擊破楚軍左、右翼,致使中軍完全陷於被動之中,敗局已定,無力挽回,只好收兵。」
「楚軍雖敗,但主帥成得臣還在,我怎可就此放心呢?一頭野獸被困住了尚要掙扎,何況得臣是一國之相呢?有朝一日,他勢必要來報仇雪恨,你說,我們有什麼可慶祝的?」
(成語「困獸猶鬥」由此而來)
「楚王後來殺了戰敗的得臣,先君文公才露出笑臉,高興地說:太好了,得臣死了,楚王幫我除了心頭大患,我可以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得臣會來害我了,哈哈,我晉國算是又勝了一次。楚王殺了得臣後,楚國兩代都興旺不起。」
「如今,荀林父雖然在此次戰鬥中失敗,但他是個難得的人才,算得上是國家的柱石,殺了他,豈不是正中楚國的下懷,幫了他們的忙嗎?您說,荀林父能殺嗎?」
晉景公聽了士貞子的話,如夢初醒,下令赦免荀林父等人死罪,官復原職。
荀林父吸收教訓,注意使全軍貫徹明確軍事意圖,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指揮了一次示威性伐鄭戰役,威脅鄭國脫離與楚國同盟,與晉國重修舊好,晉國軍隊很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晉景公六年(前594年),荀林父率師攻滅赤狄的潞氏,晉景公賞「狄臣千家」(狄人奴隸一千家)。
晉景公賞士貞子晉國的瓜衍之地,對他說:「寡人得到狄國土地是你的功勞,要不是你的勸諫,寡人已失去荀林父了。」
荀林父橫跨晉國最巔峰時代,歷經文、襄、靈、成、景公五代晉國國君,是晉國五朝元老。
荀林父自覺攻滅赤狄的潞氏,彌補了邲之戰的過失,宣布退出晉國政壇,其子荀庚繼立,是為中行宣子。
荀氏家族在三軍六卿中佔據三個席位,分別是荀林父、荀首、荀庚,是壟斷晉國國政的第一家族,皆賴荀林父努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