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蹇卦上六 朱買臣 錦衣夜行覆水難收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往:在路上行走,揚起塵土。
蹇:在屋內以草取暖,無法行動自如。

來:麥穗飽滿,引伸前來收割。
碩:人頭像大石,引伸巨大。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利:以刀割禾,引伸有利益。
見:無目標地張望,引伸看見。
大:超出正常標準。
人:兩足直立雙手靈活生物,即人類。

意思是揚起塵土無法行動自如,前來收割有巨大吉祥,遇到重要人物得到利益。

西漢朱買臣的故事,可解爻義。

朱買臣(?~公元前115年),字翁子,會稽郡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

朱買臣家裏很窮,非常愛好讀書,不治產業,與同鄉嚴助從小是朋友,互相約定:「苟富貴,勿相忘!」

朱買臣四十歲時仍個落魄儒生,靠賣掉砍柴換回糧食維持生計。

(《三字經》中「如負薪」典故,就是朱買臣每日砍柴,置書樹下而讀的故事)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以誅晁錯為名,聯合各諸侯擁兵造反,史稱七國之亂。

朱買臣與妻子崔氏逃離戰亂,背井離鄉逃到會稽郡富春縣下涯,來到大洲源(新安江一條支流),在人煙稀少深山,搭個茅篷居住。

夫妻倆同到山上砍柴,挑到山下市場上去賣,維持生計。
朱買臣在挑柴途中背誦詩文,有人在背後笑他是個書痴,惹得崔氏難堪,勸他挑柴時不要嘴裏念個不停,成為笑柄。

朱買臣不聽崔氏勸告,反而愈念愈響,甚至如唱山歌一般,弄得周圍人都圍過來看熱鬧。

崔氏勸朱買臣:「大丈夫生在世間,上不能報效國家,下不能經營生產,體膚筋骨都受到飢餓疲勞折磨,這種境地還讀詩唱歌,會引人嘲笑。」

朱買臣說:「我只是背着柴草唱歌,沒做超越禮法的事,有甚麼可羞恥的?」

崔氏說:「我聽說讀書是為了改善生活,沒聽說一首詩,一篇賦就可以換成米麵綢緞。你已經四十歲,既然讀書不成功,就學點謀生的手藝吧。醫生、卜者、農夫、工匠都能養活家口,何必學習那些被秦始皇坑殺的酸書生?」

朱買臣笑着說:「你以為我是池塘的泥鰍嗎?一旦機會來臨,就會變成乘風破浪的龍,你耐心等待,不要天天抱怨。」

崔氏大怒說道:「和你一起讀書的大多已做官,你四十歲連飯都吃不飽,機會在哪裏?這是上天不想讓你發達,如果再這樣下去,早晚餓死在溝壑裏。」

朱買臣長嘆道:「鴻鵠志向不是燕雀所能知道,蘇秦當年被妻子鄙視,後來做了六國的丞相,蘇秦妻子看不透丈夫將來會富貴,你就能看透我?」

崔氏哭起來說:「自從嫁給你,我實在後悔,飯都吃不上,還敢妄自比擬古人,如果聽我的勸告放下書本,我們就一起努力經營、白頭偕老,如果一意孤行,我就要離開了。」

朱買臣生氣說:「我不會被一個女人左右,就算死了,書也不能放下。你別看我是個窮鬼,我五十歲就要大富大貴,你跟我吃苦二十多年,現在我已是四十多歲的人,再等我幾年,等到我富貴時,好好報答你的功勞。」

崔氏忿恨地說:「就算做個僕婦婢女,也能混個溫飽,不像現在這樣受凍挨餓,我請求離開!」

朱買臣再三勸說無效,寫了休書,崔氏毫不留戀,離家而去,改嫁杉青閘吏。

朱買臣仍邊走邊歌詠,經常捱餓,崔氏叫丈夫招呼朱買臣到家中吃飯,自己避開,以免朱買臣難堪。

崔氏與丈夫上墳,朱買臣背柴在墓間行走,崔氏看到朱買臣又冷又餓,叫丈夫拿祭奠用的酒菜給他吃。

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繼位登基,是為漢武帝。

過了幾年,朱買臣經朋友幫忙,介紹到會稽郡當郡縣上計吏隨從。

(漢代地方官年終,將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逐級上報奏呈朝廷,稱「上計」,負責「上計」的官員名「上計吏」)

年末,會稽郡上計吏要進京匯報,朱買臣隨上計吏押送輜重車來到長安,到皇宮門前上送奏書,很久沒有回音,在公車署等待皇帝詔令,糧食用品都沒有了,上計吏的兵卒輪流送給他吃的東西。

漢武帝時期,做官必須有三個條件:
(一)飽讀詩書的儒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二)有人舉薦。
(三)被漢武帝看中。

一天,朱買臣在街上遇到同鄉人嚴助,嚴助官居中大夫,深受漢武帝賞識,嚴助說:「我僥幸提前發達,卻沒照顧你,這是背盟負約。」
嚴助引薦朱買臣給壽王,壽王引薦給漢武帝。

漢武帝召見朱買臣,朱買臣談說《春秋》,講解《楚辭》,漢武帝很高興,封朱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一起在宮廷侍奉皇帝。

當時正要修築朔方郡城,公孫弘上疏進諫,認為修城會造成國家經濟疲退,財政吃緊,皇帝派朱買臣與公孫弘辯論,最後說服了公孫弘。

後來,朱買臣因犯事被免職,回到會稽郡,在會稽郡向官邸的守邸人借住吃飯。

東越王于善反復無常,屢次不聽朝廷命令,漢武帝召集文武大臣獻計討伐。文武大臣提議,漢武帝召回朱買臣,恢復官職,命令朱買臣獻策。

漢武帝採納朱買臣的作戰計劃,封他為會稽郡太守,說:「榮華富貴以後不返回故鄉,就好比穿錦繡衣服在夜間行走一樣,你打算怎麼辦呀?」,朱買臣叩頭謝恩。
(成語「錦衣夜行」由此而來)

朱買臣來到會稽郡城外,令隨從在城外等候,仍舊穿上又髒又破舊衣裳,懷中藏着太守印綬,步行來到郡邸,走進後廳與守邸人一起吃飯,飯後拿出官印,郡邸內的人急忙拜謁朱買臣。

朱買臣到會稽郡(郡治在今蘇州市),上任後召見以前曾給過他糧食,對他有恩的朋友,一一回報。

看見崔氏與丈夫在修路,停車叫後面的車子載上他們,送到太守府,安置在園中,名為念舊情照顧前妻,實則軟禁。
過了一個月,崔氏上吊而死,朱買臣給崔氏丈夫銀兩,讓他安葬妻子。

(元代無名氏作《朱太守風雪漁樵記》雜劇,將崔氏戲劇化爲無情無義的潑婦,京劇創作折子戲《馬前潑水》。
(成語「覆水難收」即源於此)

東越王于善自稱東越武帝,入侵漢朝白沙、武林、梅嶺,殺死地方官員。

朱買臣接到漢武帝詔令,率領軍隊與橫海將軍韓說從句章出發,由海路進攻東越,閩越君主繇王居股,與人合謀殺死于善,向漢軍投降,從此以後,閩越國滅亡。

朱買臣因平叛有功,徵召到朝廷做主爵都尉,列於九卿之中。

御史大夫張湯原是小吏,在朱買臣前趨承奔走,張湯與公孫弘是莫逆之交,兩人互相推薦,標榜朝堂,漢武帝敕封張湯為廷尉。

張湯誣告朱買臣好友嚴助與淮南王劉安謀反,漢武帝下令將嚴助斬首,朱買臣因此怨恨張湯。

幾年後,朱買臣因犯法被免官,後被啟用為丞相府長史。
張湯多次執行辦理丞相事務,故意欺侮凌辱丞相府三名長史(即朱買臣、王朝、邊通三人)。
朱買臣、王朝、邊通去拜見張湯時,張湯坐在牀上,不以禮相待,三長史對張湯心懷怨恨,待機報復,朱買臣常想捨命害死張湯。

孝文帝陵中瘞(音意)錢(陪葬錢幣)被盜,張湯想藉此陷害丞相莊青翟,取而代之。
朱買臣、王朝、邊通告知莊青翟,對他說:「束手待斃,不如先發制人,除掉張湯為上策,據說商人田信等皆為張湯爪牙,營姦牟利,憑此條罪狀好教張湯死心伏罪。」

莊青翟命三人代為辦理,商人田信等到案審訊,一經廷審,嚴刑逼供,田信只得招認。

張湯知必死無疑,寫下遺書稱三長史陷害他,寫完遺書後,揮劍自殺,當即斃命。

漢武帝看了張湯遺書感到很後悔,命令抓捕三長史,誅殺抵罪,《史記》將朱買臣列入 《酷吏列傳》。

朱買臣有一個兒子朱山拊,後來做到右扶風郡守官職。

朱買臣墓址一直有幾種不同說法,《嚴州圖經》卷二記載:朱買臣兒子朱山拊護靈柩回故里。
建德市西部朱池村幽徑山有漢朱太守墓,有立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墓碑,上書「漢右相朱公諱買臣之墓」,朱池村還存有朱太守祠,近年香火復盛。

嘉興市區甪(音六)里街東塔寺旁,相傳有朱買臣故宅,寺後有朱買臣墓,碑文:「漢朱買臣墓」五個大字。

朱買臣前妻崔氏葬在杉青閘,俗稱羞墓,太平興國年間成書的 《太平寰宇記》: 朱買臣妻棄夫改嫁杉青閘吏,後買臣為內史還鄉,其妻羞死於此。

朱買臣讀書台在木瀆鎮穹窿山茅蓬寺遺址後,1986年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塊長約2.5米,高約1.3米、寬1.5米,近乎長方體天然磐石,上刻「漢會稽太守朱公讀書之處」,為學者都穆題刻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