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大蹇,朋來。
大:超出正常標準。
蹇:在屋內以草取暖,無法行動自如。
朋:兩串貝幣,引伸價值相等。
來:麥穗飽滿,引伸前來收割。
意思是超出正常標準無法行動自如,價值相等才有收穫。
劉禹錫與柳宗元的故事,可解爻義。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名劉賓客、劉中山、詩豪、劉二十八。
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一說是匈奴後裔,冒充劉勝後人)
七代祖劉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劉禹錫生於大歷七年(772年),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在江南嘉興為官。
劉禹錫在嘉興度過青少年時期,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
劉禹錫常去吳興,拜訪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
在《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
早年經歷對後來詩歌創作影響很深,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後,劉禹錫游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劉禹錫(22歲)與柳宗元(21歲),在長安的大慈恩寺相識,同榜進士及第。
劉禹錫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
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闢劉禹錫為掌書記,後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深得信任與器重。
貞元十八年(802年),劉禹錫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遷監察御史,與在御史台任職的韓愈、柳宗元結為好友。
劉禹錫與柳宗元政見志趣相投、學識才華相仿,兩人成為好朋友,時人將兩人並稱為「劉柳」。
劉禹錫自幼身體不好,以為會比柳宗元先行離世,囑托柳宗元幫他寫墓誌銘。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唐順宗信任進入中樞。
劉禹錫才華志向受王叔文器重,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管理國家財政。
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與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核心人物。
「二王劉柳」集團採取不少具有進步意義措施,由於改革觸犯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利益,在保守勢力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
唐順宗被逼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
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被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
柳宗元貶為柳州司馬,劉禹錫貶到播州,柳宗元忙上書陳情,希望能把柳州授給劉禹錫,自己去播州上任。
朝廷不接納,御史中丞裴度上奏求情,劉禹錫改朗州刺史,「以柳易播」傳為佳話。
劉禹錫與柳宗元結伴南行,一路上詩酒相依,互相鼓勵,互相慰藉,走到湖南衡陽就此別過。
各自贈詩三首,依依惜別,兩人相互寫信給對方,互相鼓勵。
期間,劉禹錫創作大量寓言詩,表達對當朝權貴極大不滿,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
劉禹錫接觸當地民間歌謠,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特點。
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是《天論》三篇,與柳宗元《天說》互相呼應。
劉禹錫被貶後,家中事務由妻子薛氏處理。
812年夏天,薛氏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留下不滿十歲兩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次年三月(816年),劉禹錫被召回京,創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詩被妒嫉劉禹錫的人告發,說他心懷怨望,外放到連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劉禹錫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回京,柳宗元相約劉禹錫路過湖南衡陽時弔祭。
唐憲宗在裴度游說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七歲。
臨終時託付劉禹錫、韓愈等好友,幫他撫養四個孩子,將他的靈柩運回故土,落葉歸根。
劉禹錫護送母親靈柩路過衡陽,聽到柳宗元病逝消息「驚號大哭,如得狂病」。
劉禹錫派人料理柳宗元後事,寫信給韓愈,希望能為好兄弟柳宗元撰寫墓誌銘。
韓愈在《柳子厚墓誌銘》中記述「以柳易播」
…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於是改刺連州。(當時是改刺朗州)
劉禹錫護送柳宗元靈柩回鄉,撫養柳宗元長子柳周六,視如己出,三寫《祭柳員外文》抒解想念之情。
(柳周六最後官至員外郎)
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刺史。
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刺史。
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
司空李紳仰慕劉禹錫才學,邀他至家,盛宴款待,席間,李紳命歌妓演唱勸酒。
劉禹錫乘興即席賦詩:䰀鬌(音鍋朶)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李紳將歌妓贈與劉禹錫。(成語「司空見慣」由此而來)
827年,劉禹錫於東都尚書省任職,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
劉禹錫在連州十四年後回到京都,玄都觀中已一派肅然,再無桃樹,只剩下「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
劉禹錫作《再游玄都觀》詩: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成語「前度劉郎」由此而來)
劉禹錫屢遭打擊始終不屈意志,以後歷官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汝州、同州刺史。
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
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
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
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
劉禹錫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為柳宗元整理遺稿,編纂成《柳河東集》,籌資刊印,包括古、今體詩一百四十餘首和大量傳記作品。
會昌二年(842年),劉禹錫遷太子賓客,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追贈戶部尚書,葬於滎陽。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有「詩豪」之稱。
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劉禹錫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民國《滎陽縣志》載:劉禹錫墓在檀山。
劉禹錫墓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城東二十里鋪鄉(今豫龍鎮),狼窩劉村南高地,古稱檀山。
墓北距鄭州至上街公路約七十米,坐北面南,有圓形土冢,冢高約7.5米,周長約二十米。
鄭州滎陽市政府在劉禹錫墓基礎上,耗巨資建設了佔地二百八十多畝劉禹錫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
劉禹錫故居自宋代以來,明、清兩代都擴建和重建過劉禹錫陋室。
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縣撥款修葺,同年,陋室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五畝多。
2008年,安徽和縣斥資千萬元,改造劉禹錫陋室銘故居。
劉禹錫紀念館坐落連州中學燕喜山,飛檐斗拱,採用朱紅色支柱,具中國古典式宮廷建築風格,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