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往蹇,來譽。
往:在路上揚起塵土,引伸前往。
蹇:在屋內以草禦寒,無法活動。
來:麥穂低垂,引伸可前來收割。
譽:雙手互相交付牙齒,引伸讚美。
意思是在家中無法外出活動,得到外來的讚美。
唐高宗李治的故事,可解爻義。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
李治開始扶着牀學走路時,喜歡拿筆亂劃,經常在紙上畫出來「敕」字。
唐朝政事堂議出命令和政策後,由皇帝畫「敕」字,代表詔令,唐太宗叫人把紙燒了,命令不許外傳。
李治寬厚仁慈,和睦兄弟,修讀《孝經》,唐太宗問:「你認為這部《孝經》中甚麼最重要?」
李治答:「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後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過錯,糾正其惡。」
唐太宗聽聞大喜,說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
貞觀五年(631年),李治封晉王,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
貞觀七年(633年),李治不到任所,接受並州都督之職。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晉王李治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左右的人。
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
唐太宗晚年,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爭奪儲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
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會將皇位傳與胞弟晉王李治。
李泰以漢王李元昌起兵逼宮一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唐太宗,李承乾坦承謀反是因為李泰圖謀太子位。
唐太宗下定決心,帶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欲拔劍自殺,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立為儲君。
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李治與大他四歲的唐太宗才人武則天私通。
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唐太宗多次稱讚李治的才能。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即將討伐高句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
唐太宗基本確定發兵日期後,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用快馬奏事,從此開始。
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從唐太宗到並州,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用口吸毒膿,扶着車輦步行跟從了多日。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六月一日,李治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是為唐高宗。
唐太宗駕崩後,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八月,河東發生地震,唐高宗下詔派遣使者前去慰問,免當地賦稅三年。
八月十八日,唐太宗安葬在昭陵。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唐高宗立嫡妻王氏為皇后,七日,封長子陳王李忠為雍州牧。
唐高宗勤於政事,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百姓阜安」,史稱「永徽之治」。
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互訴離別後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孝服已滿,武則天再度入宮。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則天被拜為二品昭儀,武則天深知王皇后心意,對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順。
王皇后不斷在唐高宗面前稱讚武則天,加深了唐高宗對武則天的寵愛,王皇后、蕭淑妃都遭冷遇。
唐高宗決心改換皇后,事先徵求有關大臣意見,褚遂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唐高宗不再考慮元老派反對,下詔廢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則天為后,皇后正式易人,長孫無忌、褚遂良先後被貶官。
顯慶三年(658年),褚遂良死於愛州。
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於黔州被逼自殺。
從此以後,唐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一切都自作主張。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唐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開始參與國家大事,唐高宗健康狀況不佳,政權向武則天手中轉移。
唐高宗在位期間,657年,滅西突厥、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版圖為唐朝最大,達到1237萬平方公里,東邊到達朝鮮半島,西邊到達鹹海(裏海),北邊到達貝加爾湖,南邊到達越南,維持了三十二年。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
唐高宗在武則天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並稱二聖。
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風眩症更加嚴重,便與大臣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駕到奉天宮,武則天從泰山封禪後,勸唐高宗封中嶽,唐高宗因患病而終止,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
唐高宗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詔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宣布赦免,由於氣不順而不能上馬,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唐高宗在東都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宣布遺詔:「七天裝在靈柩內,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
群臣上謚號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唐高宗安葬在乾陵。
天寶十三年(754年),改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李治死後葬於乾陵,武則天死後也葬於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七十六公里,修建於光宅元年(684年),歷經二十三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廓城,反映當時中國古代都城整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