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睽卦六五 漢光武帝 舉大事者不忌小怨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悔:人母心意,引伸不令到有遺憾。
亡:觸及刀鋒,引伸死亡。
悔亡:禍害消除。

厥:在山崖下採石,用力過度呼吸不順暈倒。
宗:室內有神主牌,引伸宗廟。
噬:用蓍(音思)草卜問吉凶,引伸吞噬。
膚:人體表面的帶汗毛的保護層。

往:在路上揚起塵土,引伸前往。
何:肩上扛着鋤頭或扁擔,本義為負荷。
咎:足踩人頂,招來殺身之禍。

意思是禍害消除,為宗廟帶來保護免被吞噬,跟隨前往雖然有負苛,但不會來殺身之禍。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事,可解爻義。

劉秀(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籍貫南陽郡蔡陽縣,漢高帝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

劉秀先世遵行「推恩令」原則,從列侯遞降,到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小官員。

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劉秀在陳留郡濟陽縣城內,一座漢朝行宮濟陽宮後殿第二內出生。

這座行宮原是漢武帝劉徹所建立的行宮,又稱「濟陽宮」,漢武帝逝世後一直封閉,劉欽的妻子臨產時,沒有合適地方,劉欽讓妻子住進了行宮。

史載劉秀出生時,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父親感到奇怪,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占卜的人。

史充蘭與馬下卒蘇永去卜人王長孫住所,王長孫卜卦後,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
這年,劉欽房前有三株小米長了出來,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劉欽因此為這個第三名兒子,取名為「秀」,字「文叔」。

元始三年(3年),劉欽在南頓縣縣令任上去世。
九歲的劉秀與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的叔父劉良撫養,成了普通平民。

劉秀勤於農事,兄長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劉秀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門過問。

史書記載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準,與眾不同。

新朝天鳳年間(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入讀太學,隨名儒許子威治《尚書》,略通大義。

劉秀在街上看到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嘆,做了一篇關於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乘勢開始討伐王莽,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地皇三年(22年),南陽飢荒,劉秀為躲避官吏,前往新野姐夫鄧晨家躲避。

十月,劉縯率七八千人在舂陵起義,打出口號「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聯合新市、平林等綠林軍,自稱「柱天都部」,宗族都不願意跟隨,紛紛逃跑。

十一月,劉秀從宛城來到舂陵,宗族看見劉秀穿絳衣大冠(將軍服飾),安下心來,追隨起兵,稱為舂陵軍。
當時兵少將寡,武器很差,作戰初期,劉秀騎牛上陣,經過激戰殺死新野尉,劉秀才有戰馬。

不久,劉秀殺死湖陽尉,佔領棘陽,隨即遭遇甄阜、梁丘賜等所率新軍,在小長安潰敗,劉秀「單馬遁走」。
途中救了妹妹劉伯姬,姐姐劉元拒絕上馬,以免拖累劉秀,最終與三個女兒被新軍殺死。

更始元年(23年)二月,綠林軍主要將領擁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

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受封為太常偏將軍,更始政權建立,復用漢朝旗號。
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與宛城,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昆陽漢軍僅九千人,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說服諸將固守昆陽。
新莽軍隊逼近城北,劉秀率十三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向昆陽城發起進攻,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新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
六月一日,劉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反復猛衝,斬殺新軍數十人。

漢軍士氣大振,劉秀逼使新軍退卻,諸部乘勝攻擊新軍,斬首數百千級。
劉秀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側後,偷渡昆水,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攻擊,新軍大亂,互相踐踏,積屍遍野。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主力於昆陽城下覆滅,新莽政權土崩瓦解。

更始元年(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新朝覆滅。

更始帝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將他殺死,劉秀為免更始帝猜忌,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謝罪,不私下接觸劉縯部將,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
不敢為劉縯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獨居時不吃酒肉,枕席間往往有淚痕,部下馮異勸劉秀盡情哀痛,劉秀制止道:「卿勿妄言。」

更始帝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劉秀回到宛城,迎娶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十月,更始帝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

劉秀到河北後不久,前西漢趙繆王之子劉林,擁戴一個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前西漢在河北另一宗室,廣陽王之子劉接起兵相應劉林。

更始帝派尚書令謝躬與真定王劉楊協助劉秀,為促成與真定王劉楊聯盟。
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禮儀迎娶劉楊外甥女郭聖通,得到劉楊的軍事援助。

更始帝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

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動向,安排謝躬做幽州牧,接管幽州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劉秀發幽州十郡突騎,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
經過激戰,逼降數十萬銅馬農民軍,將其中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

更始三年(25年),諸將借機提議為劉秀上尊號,劉秀拒絕,行至鄗城,劉秀召見馮異,馮異及群臣大力勸進,劉秀終於答應。

六月己未二十二日(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東漢),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漢光武帝)。

建武元年(25年)八月,漢光武帝抵達河陽,調遣吳漢等將領包圍困守洛陽的朱鮪,朱鮪擔心劉秀因殺兄之仇而不放過他,數月都不投降,漢光武帝表示「舉大事者不忌小怨」。

朱鮪投降,封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十月,漢光武帝進入洛陽,定都於此。

長安極度混亂,赤眉軍擁立傀儡小皇帝劉盆子建立建世政權,擁兵三十萬眾,進逼關中。
更始帝遣諸將與赤眉大軍交戰,大敗而歸,死傷甚重,向赤眉請降,獲封為長沙王,後為赤眉縊殺。

赤眉數十萬大軍擁在長安,不日糧草匱乏,撤出長安西走隴右以補充糧草,為割據隴右的隗囂所敗,恰是嚴冬,「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

漢光武帝與耿弇等人會合,阻擊赤眉南下。
赤眉軍在宜陽請降,向漢光武帝呈上更始帝的傳國玉璽,更始帝的七尺寶劍。

自建武元年(25年)至建武六年(30年)初,漢光武帝經過近六年東征西討,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地位,只解兵權,招攬大批文吏入朝。

漢光武帝對三公要求嚴格,功臣在朝擔任官職時犯錯,會失去爵位和土地。

建武六年(30年),漢光武帝為保全他們的爵位的土地,讓他們回到封地,遠離朝廷。

漢光武帝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薄賦斂,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偃武修文,不尚邊功。

建武十二年(36年),漢光武帝用了十二年時間終於平定天下,中國再次歸於一統,此間百姓傷亡慘重,天下人口「十有二存」。

漢光武帝即位之初,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減免賦稅、徭役,裁省吏員,多次下詔釋放及禁止殘害奴婢,大批奴婢免為庶民。

漢光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三公職權,全國政務皆通過尚書台而由皇帝總攬,妥善安置功臣,賜高爵厚祿而不使干預政事,禁止外戚、宦官干政。
裁併四百餘縣,取消內郡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削弱地方兵權,擴大中央直接統轄的軍隊。

統治期間,社會生產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建武中元二年(57年),漢光武帝接見倭國使者,使者表示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
漢光武帝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向倭人「賜以印綬」之事。
使者求漢皇賜封,漢光武帝賜為「倭奴王」,日本借臣屬於漢王朝,樹立權位和王位,舉國大喜。

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漢光武帝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漢光武帝死後不久,兒子劉莊繼位,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曰光武皇帝。

漢光武帝原陵,位於洛陽市北二十公里,孟津縣白鶴鄉鐵榭村,當地稱「漢陵」,俗稱「劉秀墳」,由神道、陵園與祠院組成,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

陵園呈長方形,佔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劉秀公園在高邑縣城南兩華里的花園村村南,建設工程總投資三千五百萬元,以劉秀一生為主線,建築包括劉秀雕像,千秋台、光武大殿、點將台、二十八將台,觀星台、碑林,各種附屬設施和配套建築。

1784年,日本九州地區福岡縣志賀島上,名叫甚兵衛的農民發現一枚漢朝時期的金印,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是《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所賜印章。

該金印被認為是漢光武帝,授予當時日本倭奴國主作為藩屬國的認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