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睽:目光十字相交,引伸長時間未見。
孤:沒有父親的未成年兒童,即孤兒。
遇:禺𤠣在路上行走,引伸相遇。
元:人的頭部,引申為首位、首次、開始。
夫:成年男子。
交:雙腿交叉,本義為有重疊的地方。
孚:用手抓小孩,引伸不足。
厲:山崖下的蝎子,引伸厲害。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招來殺身之禍。
意思是長時間未見過的孤兒,再遇上時已是成年男子,互相信任會很厲害,沒有殺身之禍。
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故事,可解爻義。
趙武(前589—前541年),嬴姓趙氏,名武,謚號「文」,後人尊稱為「趙孟」,史書稱為趙文子。
趙武是晉文公外曾孫,趙衰的曾孫,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兒子。
趙衰追隨流亡國外十九年的重耳,重耳最終復國,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將女兒嫁給趙衰,是為趙姬,趙姬為趙衰生了三個兒子,即:趙同、趙括、趙嬰。
趙衰原配叔隗,生了兒子趙盾,叔隗妹妹季隗是重耳的女人。
趙姬因身份問題,位居正妻,所生兒子為嫡子,有繼承祖宗基業優先權。
前622年,趙衰死後,在趙姬主張下,趙氏宗主之位傳給了庶出的趙盾。
趙盾死後,趙氏宗主之位還給趙括,趙盾正卿之位仍由他的兒子趙朔來繼任。
晉成公女兒孟姬下嫁趙朔,趙朔死後謚為莊,孟姬被稱趙莊姬,留下孤兒趙武。
趙莊姬勢孤力弱尋找趙嬰作靠山,按晉文公一脈來看,趙嬰與趙莊姬是表兄妹關係,但從趙氏一脈來看,趙莊姬是趙嬰的侄媳婦。
前587年,趙同、趙括兄弟以「私通」為藉口,趙嬰被逐出晉國到達齊國。
前583年,趙莊姬在晉景公面前,誣陷趙氏說:「趙同、趙括將要作亂。」
與趙氏家族有矛盾的欒氏、郤(音隙)氏家族,趁機出面為趙莊姬作證。
晉景公發動襲擊,將趙括、趙同兩家滅族,順手滅了趙朔,下令族滅趙氏,史稱「下宮之難」。
晉文公在位期間,韓氏家道中落,趙衰親自撫養韓厥,視若己出。
趙衰去世後,趙盾提拔韓厥為三軍司馬,地位僅次於掌握晉國最高權力的六卿。
韓厥感激昔日趙氏養育、知遇之恩,晉景公命其攻趙氏,他拒不出兵。
司馬遷所著《史記趙世家》,最早記載《趙氏孤兒》,版本如下:
晉景公年間,姦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率兵將團團圍住趙家,殺掉趙朔、趙同、趙括、趙嬰等全家老小。
惟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懷着孩子,躲在宮中藏起來。
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甚麼偷生?」
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雪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
不久,趙妻分娩,在宮中生下男嬰,屠岸賈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趙氏母子藏身之處。
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
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
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
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
恰好程嬰家中有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採取調包之計,抱上自己的孩子,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
程嬰讓妻子帶着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率師來追,程嬰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藏身之處。」
屠岸賈答應,程嬰領路,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公孫杵臼當着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一邊罵一邊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
程嬰眼睜睜地看着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與趙氏孤兒來到盂山隱居。
十五年後,程嬰與趙武在朝中韓厥幫助下,裏應外合,滅掉權臣屠岸賈。
趙氏冤情大白於天下,程嬰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
現今學者認為《史記》的《趙氏孤兒》與事實不符。
「下宮之難」後,趙武跟趙莊姬住在晉景公的皇宮內,晉景公將原先封贈給趙家封地要回來,重新賞給宗室,以壯大自家勢力。
趙氏覆亡,韓厥進宮強諫晉景公:「趙氏,先賢伯益之後,自中衍以下,嬴姓顯貴,趙衰佐文公、趙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於晉,奈何一朝獲罪,而絕其嗣?今有功於國者,恐無後於晉!望君侯三思……」
晉景公命十歲外甥趙武續嬴姓之嗣,命祁奚將封地還予趙氏。
晉景公末年,趙氏已無足輕重,八卿之中,欒、韓、二郤皆屬公室,二荀為遠支,除掉趙氏後,晉景公樹立崇高威信,晉公族復強。
前581年,晉景公夢見厲鬼,憂鬱成病,命太子州蒲監國。
半年後,晉景公猝死,晉厲公即位。
前577年一月,晉厲公坐朝,為趙武舉行弱冠之禮,典禮完畢後,趙武相繼拜見八卿。
晉厲公有意扶植趙武,打擊欒、郤,趙武得到國君信任,在晉國大展身手。
對內以溫和、忠信、禮義、謹慎態度,對待晉國公卿,為自己及趙氏家族博得好名聲,藉此韜光養晦,積蓄實力。
對外通過「弭兵之盟」,讓晉國繼續維持春秋霸主地位。
一手開創「客卿」制度,為晉國選賢舉能,充盈晉國人才庫。
《韓非子》記載,趙武一生為晉國推薦四十多位賢臣,從沒以權謀私,從未將他們收作己用。
前574年,晉厲公用胥童,滅三郤,逮捕欒書、中行偃,很快就放了他們,後欒書、荀偃擒殺胥童,囚晉厲公。
前573年初,欒書弒晉厲公,立晉悼公,入秋後,晉悼公廢欒書,韓厥為正卿。
文采卓越的魏相英年早逝,晉悼公命趙武佐新軍,輔彘恭子,趙武開始為卿,居八卿之末。
前560年,正卿知武子及彘恭子雙亡,內閣亟待重組。
晉悼公超拔趙武,從新軍帥一口氣連升四級,躍居上軍將,由韓起充當他的副手。
前558年秋,晉悼公向諸侯下達會盟之令,邀諸侯共商伐齊時突然患病,其後身亡,中行獻子力扶公子彪嗣位,是為晉平公。
周靈王十八年(前554年),晉軍包圍齊都臨淄已經一年,齊靈公在太子光激勵下,依舊拒守臨淄,堅持抵抗。
晉軍主帥中行偃臉上生了惡瘡,多次夢見晉厲公鬼魂來向自己爭訟,身心受損,病倒在伐齊前線。
當年二月,中行偃病逝於軍中,臨終前將長子中行吳立為嗣子,托孤給士匄(音蓋),向晉平公奏請退兵。
晉軍回國後,晉平公重新調整朝堂卿位,上軍將趙武按部就班、晉升為中軍佐,主要負責對外結交盟國諸侯事務。
前548年,范宣子及下軍佐程鄭去世,趙武繼范匄為正卿。
趙武在執政期間保持國內各卿族勢力平衡,舉薦賢能,維持晉國與鄰國之間良好關係,獲得時人讚許。
周景王四年(前541),趙武辭世,訃告傳來,舉國哀悼。
陝西省韓城市南十多公里的堡安村,有三義墓,為趙武、公孫杵臼、程嬰的墓,原有祠堂祭祀,毀於抗戰時期,現存墓葬,有碑記和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