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暌卦六三 秦惠文王 殺商鞅開創霸業

易經故事 暌卦六三 秦惠文王 殺商鞅開創霸業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音二)。無初有終。

見:無目的地觀看,引伸看見。
輿:四隻手合力抬起的肩輿,引伸車輛。
曳:拖着行走。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牛:角向後彎的四足動動,即牛隻。
掣:用手剪除樹枝控制生長。

人:兩足直立,雙手靈活生物,即人類。
天:人頭之上,即天空,亦是割髮酷刑。
且:神主牌,引伸有聯繫。
劓:以刀割鼻,是酷刑一種。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初:用刀裁剪衣服,引伸最初。
有:手持肉,即持有、擁有。
終:絲線末端打結,引伸終結。

意思是見到車被拖曳但行走不顺暢,原因是牛隻受到掣肘。
車伕受到割髮及割鼻酷刑,最初吃了苦頭,最終還是好的。

戰國時代秦惠文王的故事,可解爻義。

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商鞅)變法,獎勵耕戰,遷都咸陽(陝西省咸陽市),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山西省夏縣),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序幕。
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

秦惠文王,嬴駟,嬴姓,趙氏,名駟(一說名「駰」),櫟陽人,前356年於櫟陽王宮出生,前338年—前311年在位。
改「公」稱「王」,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前311年逝世。

嬴駟為太子時,一度觸犯禁條,當時正值有人反對新法,商鞅的法令行不通。
商鞅說:「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刑,就用髡刑處罰他師傅。」

嬴駟的首傅嬴虔代他受了髡刑,右傅公孫賈受到墨刑。

前345年,太子舍人祝歡殺了兩個人,逃到嬴駟住所匿藏,祝歡最終被殺,嬴虔被施行劓刑。

這樣一來,商鞅的法令暢行無阻,秦國愈治愈好,但卻得罪了太子嬴駟。

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嬴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秦國西方霸主地位。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音與)。

太子嬴駟登基,是為秦惠文王,想起當年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
這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道商君之法。
秦惠文王對商鞅有所顧忌,嬴虔等一幫人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

秦惠文王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到封地起兵攻打鄭縣,兵敗被殺,秦惠文王將商鞅屍身車裂,族滅其家,鞏固自己權利與地位。

秦惠文王繼承秦孝公遺志,東進攻魏,秦惠王八年(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陝西省甘泉縣南),魏以河西地予秦。

秦惠王九年(前329年),秦軍攻魏,取河東汾陽、皮氏、焦、曲沃。

秦軍次年乘勝攻魏,取魏蒲陽,魏國在秦軍數次強大攻勢下,被逼割讓上郡十五縣給秦。
秦國吞併魏國黃河以西全部地盤,在黃河東岸建立東進基地。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24年),秦惠文王效仿山東六國做法,自稱為王,改元為更元元年。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
秦惠文王派庶長樗(音書)里疾,於修魚破魏、趙、韓三國軍,斬首八萬,暫時抵擋住東方聯軍進攻。

西方的義渠發兵於李帛襲破秦軍,東西夾攻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5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伐滅蜀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遣張儀自秦赴楚,陰行反間,誘使楚國絕齊,設計激怒楚懷王,誘使楚國冒險出兵攻秦。
秦軍在丹陽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解除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國、蜀國的威脅,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對六國形成居高臨下壓逼形勢。

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擴大疆域,針對犀首(公孫衍)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形勢,採用張儀連橫之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打退六國進攻,取得政治外交上勝利,為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創造有利條件。

秦惠文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義渠,義渠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佔有大片優良牧場。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時年四十六歲,葬於咸陽北原,後世發現周文王陵,實際是秦惠文王的公陵。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載:「九年,武王祭於畢。」,說明周武王陵在畢這個地方。

《竹書紀年》註釋中記載:「周文王葬於畢,畢西於豐三十里。」,說明這兩個地方距離很近。

唐魏王李泰《括地誌》記載:周文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原上也,武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畢原上也。

《皇覽》記載:「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杜中也。」

南朝宋人裴駟為《史記》作的集解記載:「畢,文王墓地名。」

被稱為畢的地方,就是今天周陵所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學理說,周陵鄉的周陵不是真正的周陵,戰國前,君主埋葬時「不封不樹」,意思是墓地不封土堆,不種樹木,周陵有高大封土堆,顯屬訛傳。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寬指出,咸陽以北畢原上墳丘很高的所謂「周王陵」,是出於後人張冠李戴。
從文獻記載,結合考古資料來看,中原地區最初墓葬沒有墳丘,墳丘式墓葬開始於春秋晚期,戰國時代普遍推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毓芳稱,周陵里傳說的周文王陵實為秦惠文王陵,周武王陵為秦悼武王陵。

三國時期的《皇覽》,《史記·秦本紀》集解引,提到:秦武王冢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冢是也,一以為周文王冢,非也,說明早在三國時就有誤認的事情。

唐朝《括地誌》,《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記載:秦武悼王陵在雍州咸陽西十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說明唐朝時就開始把秦陵誤認成周陵。

2007年3月至6月,為配合《周陵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省考古研究院與咸陽市考古研究所,對周陵進行全面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被認為是周文王陵古墓,封土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碑石,古墓北面一百米處的古墓被認為是周武王陵,底部周長285米,高12.3米。

兩座古墓所處陵園區內有木牌坊一座,獻殿兩座、配殿兩座,宋以後歷代皇帝祭祀周陵碑石四十餘通,是中國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園,列為「咸陽八景之一」,有「小碑林」之稱。

2021年,陝西省考古人員全面考古調查,證實這兩座「周陵」應為戰國晚期秦王陵墓,而非周王陵。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