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有:手持肉,即持有、擁有。
孚:用手抓小童作俘擄,引伸不足。
威:持斧鉞的婦好,引伸威武。
如:女子隨口令行動,即聽從,跟隨。
終:絲線末端打結,即終結。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擁有但不足,有持斧鉞的女子跟隨,最終是吉祥的。
明末清初女帥秦良玉的故事,可解爻義。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重慶市忠縣)苗族人,父親秦葵,字載陽,歲貢生,自號鳴玉逸老。
馬千乘(1573年-1613年),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後人,石砫宣撫使(從四品武官)馬鬥斛之子,宣撫使是土官,擁有自治權及世襲權力。
萬曆二十年(1592年),馬千乘與秦良玉結婚。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馬鬥斛因開礦被貶,馬千乘下獄。
次年,族人湊足贖金,馬千乘出獄掌印,出任當地土司和石砫宣撫使。
秦良玉身高一米八六,膽智過人,擅長騎射,武器鴛鴦雙劍各重四十公斤。
秦良玉用當地特有的白蠟樹製造矛桿,矛端配上帶刃的鉤,矛尾配上堅硬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可當作錘擊武器。
攀援險峻山地時,將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作為越山攀牆工具,非常適宜山地作戰。
「白桿兵」成為最早的山地特種部隊,修建「上平下險,險峭易守」萬壽山兵寨,住在土司衙署後樓,被稱為「玉音樓」。
《明史·秦良玉傳》記載,秦良玉富有膽略智謀,善於騎馬射箭,精通詩詞,儀表風度優美文雅。
治軍很嚴,行軍發布命令,軍隊都很肅敬,她訓練的「白桿兵」驍勇善戰。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朝鮮因日本入侵向明朝求援,朝廷決定援朝抗倭,同年七月,馬千乘、秦良玉夫婦奉旨出兵。
屢次襲擾周邊的貴州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貴州巡撫江東之派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結果全軍覆沒,楊國柱戰死,江東之被革職。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抗倭結束,明朝命李化龍,總督川、湖、貴三省兵事,抽調各地兵馬、兵分八路圍剿楊應龍。
馬千乘率三千「白桿兵」隨李化龍前往征討,秦良玉率領五百精兵押運糧草,與副將周國柱扼守鄧坎(貴州省鳳岡縣南)。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李化龍在營中大擺筵席,楊應龍發動襲擊,秦良玉與馬千乘當先將,擊敗楊應龍軍後乘勝追擊,楊應龍兵敗身死,秦良玉不自報軍功。
李化龍命人打造一面銀牌,上鐫「女中丈夫」贈與秦良玉,以示表彰。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感染鼠疫招待不恭,得罪監軍太監邱乘雲被誣陷入獄,沒及時得到治療調養,病死獄中。
朝廷查明馬千乘無大罪,保留石砫宣撫使世襲職位,繼承人馬祥麟年幼,秦良玉立有戰功且文武雙全,授命繼任石砫宣撫使。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進攻明朝。
兩年後的薩爾滸一役,明軍慘敗,邊疆危急,明朝官軍幾乎是一觸即潰,聞風而逃。
泰昌元年(1620年),後金入侵遼東,朝廷詔令秦良玉出兵援助,秦良玉派兄長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領幾千人先前往。
朝廷賜秦良玉三品官員服飾,任命秦邦屏為都司僉書,秦民屏為守備。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包圍重鎮瀋陽。
秦邦屏、秦民屏隨總兵童仲揆,渡渾河與清軍血戰,近兩千名白桿兵戰死,秦邦屏戰死沙場,秦民屏突圍而出。
秦良玉親率三千人直抵榆關,八旗兵最精銳的紅巴甲喇軍,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努爾哈赤再三告誡八旗兵勿輕敵。
兵部尚書張鶴鳴請功上奏,明熹宗下詔秦良玉加二品官員服飾,封為誥命夫人,秦良玉兒子馬祥麟為指揮使。
贈秦邦屏都督僉事,子孫世襲,與陳策等人一同立祠祭祀,秦民屏官進都司僉書。
同年九月,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在重慶造反,派遣使者與秦良玉結盟。
秦良玉斬殺使者,率領秦民屏與秦邦屏兒子秦翼明、秦拱明,擊退入侵賊兵。
秦良玉上表秦民屏戰功,朝廷升秦民屏為參將,秦翼明、秦拱明為守備。
天啟二年(1622年),奢崇明包圍成都,各地土司貪圖賊寇賄賂,按兵不動。
秦良玉擊鼓西佂,擊敗奢崇明,解成都之圍,收復重慶。
朝廷授命秦良玉為都督僉事,充都督同知總兵,加封為夫人,授馬祥麟為宣慰使,秦民屏為副總兵,秦翼明、秦拱明為參將。
秦良玉徹底平定四川之亂,奢崇明兵敗自殺,朝廷因功多次賞賜秦良玉金幣。
天啟三年(1623年),秦良玉上書說:「離間我們君臣的大將,像總兵李維新,渡河一戰中失敗回營,反而拒我於門外,不容我進城相見,一個六尺身軀大男子忌妒一個巾幗婦人,他如果夜靜時想一想就應當羞死。」
明熹宗下詔文武大臣必須以禮招待秦良玉,不得有任何猜忌。
天啟四年(1624年),秦民屏隨巡撫王三善率軍在陸廣作戰失敗,王三善率先逃走。
秦民屏遭到賊兵襲擊,奮戰而死,秦民屏兩個兒子秦佐明、秦祚明,突圍而出但也重傷。
秦良玉上書請求撫恤,朝廷追贈秦民屏為都督同知,立祠祭祀。
秦佐明、秦祚明封參將,秦翼明、秦拱明官至副總兵。
崇禎三年(1630年),清軍大舉進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極進圍京都。
秦良玉率秦翼明奉詔勤王,拿出家中資產充作軍餉,得到老將孫承宗配合,皇太極敗走,秦良玉解除北京之圍。
明思宗特意下詔表揚,於平臺召見秦良玉,賞賜秦良玉錢幣牲畜酒水等。
秦良玉說:「良玉乃一荒野女子,不敢單獨受此大恩,保衛聖上,全靠三軍將士流血犧牲,良玉想把這杯酒獻給陣亡將士。」
明思宗賦詩四首表彰秦良玉功勞。
其一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
蜀錦徵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其三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崇禎四年(1631年),孫承宗修築大凌河城,秦良玉領石砫兵一萬一千八百一十八人,駐守大凌河,保證大凌河修復如期竣工。
崇禎六年(1633年),秦良玉兒媳張鳳儀戰死河南。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攻陷川東重鎮夔州(重慶市奉節縣)。
秦良玉與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張獻忠敗走湖廣,其後受朝廷招安。
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月,張獻忠在觀音岩、三黃嶺大破官軍,隨後從上馬渡過長江進軍,秦良玉與張令率軍挫敗賊軍前鋒。
楊嗣昌自請為督師入川剿賊,張令不久戰死,秦良玉前去援救沒有成功,輾轉作戰失敗,部下三萬人幾乎全部戰死。
崇禎十五年(1642年),馬祥麟堅守襄陽,城破後壯烈殉國,秦良玉只有一句:「好!好!真吾兒!」
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攻陷武昌,處死楚王朱華奎,領大軍長驅直入,再次進犯夔州,秦良玉率軍前往救援,寡不敵眾被擊潰。
張獻忠佔領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廣鑄金印,派人招降四川土司。
秦良玉對部下說:「我兄弟二人都戰死沙場,我一個婦人,受國恩二十年,到現在這種地步,也敢與賊勢不兩立,有從賊者,殺無赦!」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思宗自縊而死,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
1645年,明朝已經滅亡,秦良玉軍事力量弱小,有建議投降,有建議轉移。
秦良玉不肯投降,作《固守石砫檄文》,誓與石砫共存亡,分兵守衛各處險要。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遠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鍵派使節專程赴石柱,賜「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印,封忠貞侯。
1648年,在西南的永歷帝朱由榔,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平定川中諸賊。
清順治五年(1648年),秦良玉在玉音樓去世,終年七十五歲。
《明史·秦良玉傳》記載秦良玉一生事蹟,是中國正史記載的第一及唯一一位女將軍。
秦良玉正直為國,結下仇家甚多,家人怕她的墳墓受到滋擾,據傳死後發喪四十八處都被跟蹤,跟蹤的人被揭發生中毒而死。
《清一統志·石柱廳》: 秦良玉墓在廳東十五里回龍山。
現存秦良玉墓有三處:
(一)位於石柱縣城東七公里的回龍山上,建於清順治年間,總面積為三百二十畝,內有秦良玉墓,秦良玉衣冠冢,馬祥麟墓、秦邦屏、秦民屏、馬光仁、馬祐昭,麾下將官馬德間等墓。
(二)秦良玉東墓
墓碑上刻有「秦良玉之墓」五個大字,旁邊刻有:「明上柱國光祿大夫鎮守四川等處地方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掛鎮東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貞侯」銘文
(三)秦良玉西墓
主碑上刻有:「馬母秦氏貞素之墓」
兩旁分別刻:「明萬曆二年甲戍歲吉誕」、「卒於清順治五年戍子歲」、「孝男 馬祥麟立」等銘文。(馬祥麟1642年戰死襄陽,秦良玉仍健在)
1931年11月22日晚上,秦良玉東墓被盜,盜走赤金帥盔一頂,玉帶一根、赤金蓋面一幅,碧玉枕一枚,碧玉塔一對、玉如意一柄,玉獅子一對。
石砫縣縣長唐作賓第一時間帶人實地勘察,只尋得零星幾塊骨骸,成為僅次於清東陵的「民國第二盜墓大案」。
1942年夏(農歷壬午,民國三十一年),四川省石柱縣知名賢達六人,相約前往縣城東回龍山三教寺秦良玉陵園,憑弔懷古,其中有三教寺末代還俗僧秦宗明。
圖片題:「壬午夏訪秦良玉墓紀念,雲波」
秦良玉祠又稱太保祠,始建於清朝乾隆壬午年(1762年),嘉慶十九年(1815年)修葺。
解放後改為村小學校,文化大革命遭破壞,窗花、浮雕、字碑依稀可見,現列為重慶市一級保護建築。
太保祠內存放秦良玉遺下文物,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於重慶三峽博物館。
包括:黃綢盤金繡花蟒鳳紓衣,由頭盔、雲肩、甲衣、甲裙二件、護腰二件、護心二件鏡組成完整一套甲胄。
玉皮盔,呈圓形,形似草帽,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印、象牙朝笏、樸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