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家人六四 李暠 天下李氏出隴西

家人六四:富家,大吉。

富:家中藏酒,象徵富貴。
家:家有公豬,象徵有繁殖能力,即家庭。

大:超出平均標準。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富貴家庭,大吉大利。

西涼武昭王李暠的故事,可解爻義。

隴西李氏為黃帝五世孫,源自於顓頊孫皋陶,帝堯時曾擔任掌管刑獄的「大理」職務。
虞、夏、商三代,相繼任大理職務,家族以職業為姓氏,成為理氏。

商末,商紂王處死理氏後裔理徵,理徵妻子與幼子利貞,為躲避災禍,四處逃亡。
路上吃木子(獼猴桃)充飢,得以活命,為感恩木子,將兩字合併,改姓李。

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秦獻公置狄道縣。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前280年)設隴西郡,因地處隴山以西而得名,郡治所在地就在狄道。
從戰國至秦漢五百年間,隴西郡管轄甘肅中部、寧夏南部廣大區域。

秦國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子李瑤為狄道侯,李瑤之子李信為大將軍、隴西侯,李信之子李超為漢大將軍、漁陽太守。
李超之子李仲翔漢初為將軍,寡不敵眾戰歿,李仲翔子李伯考,李伯考之子是成紀令李尚,李尚生漢朝名將飛將軍李廣。

隴西李氏前漢時是武將世家,並非魏晉舊族,在漢魏晉門閥形成、發展過程中,衰落為隴西寒門。

十六國時期,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

不少正史記載,李暠是李廣後裔,現代學者根據李暠墓誌銘記載考證,認為此說偽造的可能性很大。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

李暠家族原本是寒門,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在晉朝做官,歷任郡守之職。

祖父李弇(音掩),在前涼張軌幕下擔任武衛將軍,封爵安世亭侯,躋身北朝第一流士族之列。
父親李昶(音唱),字仲堅,官至武衛將軍,十八歲早逝,李暠是他的遺腹子。

李暠少年時十分好學,性情沉靜聰慧,寬厚謙和,器度優雅,通讀經史,特別擅長文辭,年長後精通武藝,研讀《孫子兵法》。

隆安元年(397年)三月,後涼建康太守、京兆人段業自稱涼州牧,建立北涼政權,任命敦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委任李暠為效谷縣令。

李暠同母異父弟宋繇為段業做事,擔任中散常侍。

孟敏死後,敦煌護軍郭謙、沙州治中索仙,認為李暠性情溫和堅毅,能夠施行仁政,推舉他擔任寧朔將軍、敦煌太守。

李暠不久進號為冠軍將軍,向段業稱臣,段業任命李暠為安西將軍、敦煌太守,兼任護西胡校尉。

隆安三年(399年),段業自稱涼王,北涼右衛將軍索嗣,對段業說不可讓李暠在敦煌久留,索嗣率領五百名騎兵接收敦煌。

李暠向來與索嗣關係很好,結為生死之交,知道索嗣來意不善,非常痛恨。

效谷縣令張邈與宋繇等人勸李暠對抗,索嗣大敗而走,逃回張掖。

李暠向段業上疏索嗣罪狀,輔國將軍沮渠男成非常討厭索嗣,勸段業除掉他。
段業殺死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升李暠為持節、都督涼興以西諸軍事,鎮西將軍,兼任護西夷校尉。

隆安四年(400年),北涼晉昌太守唐瑤反叛,推舉李暠為冠軍大將軍。
沙州刺史、涼公,兼任敦煌太守,李暠在境內大赦,建年號為庚子,建立西涼政權,追尊祖父李弇為涼景公,父親李昶為涼簡公。

隆安五年(401年),李暠派遣使節捧奏章向後秦納貢。

元興元年(402年),後秦皇帝姚興任命李暠為安西將軍,封高昌候。

元興三年(404年),李暠長子太子李譚去世,同年李暠立次子李歆為太子。

義熙元年(405年),李暠自稱大將軍、大都督、兼任秦涼二州牧,大赦境內,改年號為建初,派遣舍人黃始、梁興攜帶奏章,抄小路前往建康謁見東晉朝廷。

十月,李暠與長史張邈商議,把都城遷往酒泉,對北涼施加威脅與壓力。

李暠遷都酒泉後,敦促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群僚因連年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請求在酒泉刻石紀念,李暠同意,儒林祭酒劉彥明撰寫文章,刻石歌功頌德。

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卧病不起,二月,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謚號武昭王,廟號太祖,葬於建世陵,李暠死後,太子李歆繼位,史稱西涼後主。

嘉興四年(420年)七月,沮渠蒙遜詐言南伐西秦,李歆輕率傾師三萬往攻北涼張掖,遭到北涼軍伏擊,敗死,沮渠蒙遜進佔西涼國都酒泉。

都城酒泉失陷,李暠第六子、敦煌太守李恂,棄敦煌奔北山(天山)。
九月,李恂被郡人迎返敦煌,推為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紹續西涼。

永初二年(421年)三月,沮渠蒙遜率軍來攻,以水灌城,破敦煌,屠城,李恂自殺,西涼政權遂亡,共歷三主,凡二十二年,李暠孫李重耳投奔南朝劉宋,任汝南太守。

李暠後裔分為兩支,一支輾轉到了北魏,孫子李寶、重孫李沖都是北魏重臣,北魏太和年間,李暠一門三公,為四海著族。

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與趙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發揚光大。

李暠另一支到了吉爾吉斯斯坦,九代孫李白比唐太宗李世民小一輩,與唐高宗李治同輩。
在《上安州裴長史書》提到,「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之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

李白很多作品都出現「金陵」,「金陵」是甘肅的金陵,漢魏以後稱世家大族為「右姓」,「沮渠蒙遜之難」是指西涼亡國,「因官寓家」是因為官方原因寄居異鄉。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當時全國有十三個李氏郡望,隴西李氏排在第一,李唐趙郡李屈居第三。

李淵出身北周關隴貴族,襲封唐國公,生母元貞皇后是鮮卑化匈奴人獨孤氏,偽托是西涼李暠七代孫,稱家於武川。
《舊唐書》記載「其先為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

唐代隴西李氏帝王有四五十人,宰相十四人,唐高宗為遏止隴西李氏勢力擴展,頒布法令禁止五姓七家自行婚娶。

天寶二年(743年),李暠十一世孫唐玄宗李隆基,追尊李暠為興聖皇帝,借助隴西李氏,穩固局面。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城西十五里處,當地村民將一個大土堆,俗稱為小土山,西南兩面為礫石灘,東北兩面為新墾耕地,常遭農田灌溉滲水浸泡而鬆軟。

2001年4月,小土山東北角塌陷,酒泉市博物館聞訊後派人前往調查,確認是一座古墓葬,隨後進行搶險性的清理挖掘工作。

墓葬深二十米、墓室面積九十平方米,墓道長七十一米,整個墓室東西長21.6米,南北寬12.27米,均用青灰色條形磚構築。
分為車馬室、儲藏室、甬洞、照牆、石門、通道、前室、耳室、過道、後室等十部分,酒泉地區發現的魏晉十六國墓葬中規模最大。

照牆上壁畫以黑、黃、綠為主要色彩,內容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

石門右側方形磚上壁畫為站立的三位侍臣,身體側向墓門,兩臣頭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笏板,恭敬等候,似進宮朝拜之意。

車馬室內遺有一副人體頭骨,北耳室內遺有一副無頭的人體骨骼。

前、後室均為青磚疊砌的覆斗頂,所鋪地磚遭早年盜墓者嚴重毀壞,室內遺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後室棺牀被嚴重擾亂,南壁有兩處盜洞。

隨葬品所剩無幾,出土少量的陶豆、陶缽、銀簪、銀扣飾、鎏金的銅泡釘、銅飾件、銅釘、鐵棺釘等器物。

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專家根據有三百五十字的墓誌銘,認為是陵墓是建世陵,墓主是西涼王李暠。

李暠的墓誌銘,記載與坊間「史實」有重大不同。

史書中,李暠自稱西漢飛將軍李廣是他先祖,墓誌銘上完全駁斥這個說法。

2002年,酒泉市文物部門,將骸骨送到北京化驗,通過基因檢測分析證實墓主人是李暠。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