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九三:家人嘀嘀,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家:屋內有公豬,引伸有繁殖能力,即家庭。
人:兩足直立,雙手靈活生物,即人類。
嘀:以猜疑口氣細聲說話。
家人:直系有血親關係的人。
嘀嘀:連綿不斷的猜疑聲音。
悔:人母心意,引伸不使有遺憾。
厲:山崖下的蝎子,引伸厲害。
悔厲:悔過後努力改正。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婦:持掃帚打掃的女子,即主婦。
子:頭有胎毛,囟門未合,即小童。
嘻:發出像鼓聲一樣的歡樂聲音。
終:絲線末端打結,引伸終結。
吝:口腔內刺青,引伸不輕易示人。
意思是直系有血親關係的人,發出連綿不斷的猜疑聲音,悔過後努力改正,是吉祥的。
婦孺發出像鼓聲一樣的歡樂聲音,最終都不輕易示人。
明朝皇帝朱由檢崇禎的故事,可解爻義。
朱由檢,字德約,萬歷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於北京紫禁城慈慶宮出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在煤山自縊死亡。
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母親淑女劉氏(孝純皇后)不受寵。
朱由檢五歲那年,劉氏受到明光宗責罵後死去,朱由檢由李選侍(西李,後封康妃)撫養。
不久,李選侍生下皇女,無暇撫養朱由檢,交由另一李選侍(東李,後封莊妃)撫養。(一說移宮案後由東李撫養)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檢祖父朱翊鈞、父親朱常洛相繼去世,異母兄長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朱由檢是明熹宗唯一在世弟弟。
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二十二日,冊封為信王。
朱由檢時常微服私訪北京市集,購買物品,體察民情,對物價一清二楚。
天啟五年(1625年)十一月十二日,明熹宗下詔為朱由檢挑選王妃,翌年四月開始在北京動工興建信王府。
天啟六年(1626年)五月十九日,禮部奏報順天府五城兩縣(大興、宛平),七十七名處女等待挑選。
六月二十一日,主持擇妃的張皇后,以大興縣民周奎之女「豐容端麗」,選為信王妃。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二十七日卯時開面,二月初三日卯時出府迎親成婚。
明熹宗親信宦官魏忠賢,聯合朝中齊、楚、浙等朋黨擊垮東林黨,掌控朝政。
後金崛起邊防吃緊,西南則爆發奢安之亂,朱由檢身為藩王,不能參與政事,小心自保。
遼東巡撫袁崇煥,相繼取得寧遠大捷與寧錦大捷,此前因私下議和與不救錦州被彈劾,不得已辭職返鄉。
天啟七年(1627年9月30日),八月二十二日申時,明熹宗於乾清宮駕崩,沒有子嗣。
魏忠賢打算自立,兵部尚書崔呈秀勸阻,只好派親信塗文輔、王朝輔接朱由檢入宮。
經過文武百官三次勸進,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檢穿上袞冕,祭告天地,於皇極殿即位,改元崇禎,是為明思宗,登基大典時突發天雷之聲。
十一月初一日,明思宗正式下旨將魏忠賢之罪昭告於世,貶魏忠賢至鳳陽祖陵管理香火。
召回各地鎮守太監,平反天啟末年逼害東林黨冤獄,毀《三朝要典》,定「欽定逆案」。
魏忠賢凌遲戮屍,二百五十五人定為「逆黨」,或處死,或削籍,或充軍。
十一月十九日,明思宗起用袁崇煥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管兵部添設右侍郎事。
剪除魏忠賢後,朝中重臣所餘無幾,明思宗以「枚卜」(抽簽)方式挑選新閣臣。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十四日,明思宗在平臺當着群臣面前召見袁崇煥。
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目標,明思宗指示各部尚書配合,允諾不聽信任何讒言,賜袁崇煥尚方寶劍,袁崇煥隨後前往關外前線。
十月下旬,後金大汗皇太極,西征蒙古途中掉頭攻打明朝,兵分三路突破大安口等處長城關隘,十一月二十日兵臨北京城下,是為己巳之變。
袁崇煥率軍救援北京,在廣渠門外與後金軍激戰,逼使後金軍退卻,皇太極使用反間計。
十二月初一日,明思宗命錦衣衛逮捕袁崇煥入獄。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明思宗數落袁崇煥「托付不效、專恃欺隱」,圖謀議和、縱敵不戰、遣散援兵等罪狀,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九月至十一月,明思宗大規模起用宦官,頻繁更換內閣輔臣,多達五十人擔任過宰相,先後誅戮袁崇煥等十八名封疆大吏。
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年號崇德。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皇太極第五次發兵入塞,京畿告急,是為戊寅之變,明思宗急調洪承疇、孫傳庭入援。
清軍長驅直入山東腹地,攻陷五十八座城池,俘虜四十六萬人畜(包括德王朱由樞),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才從容出塞。
崇禎十三年(1640年)七月,陝西與河南等地連年天災,引發明末農民起義,明廷剿撫失宜,導致李自成、張獻忠兩部坐大。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皇太極第六次發兵入塞,是為壬午之變。
明思宗與周延儒商量過南遷,皇嫂懿安太后(張皇后)阻止。
明思宗取出內帑數萬,發給守城將士,每人只領二十錢,守城士兵們彈着錢說:「皇帝要性命,令我輩守城,此錢只可買五六個燒餅而已!」
清軍飽掠數月、攻陷八十八城,帶着三十六萬九千名俘虜,三十二萬餘頭牲畜等戰利品揚長而去。
明思宗不斷誅殺大臣,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一日,明思宗照例到皇極殿接受朝賀,文班只有內閣首輔周延儒一人,武班只有一名勛臣,百官僅餘五十多人。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張獻忠攻陷武昌,沉楚王朱華奎於長江,建立大西政權。
李自成在襄陽自稱新順王,初步建立政權,提出「三年免徵、一人不殺」口號,出現「闖王來時不納糧」民謠。
十月,李自成長驅入關佔領西安,迅速控制陝西全境。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明思宗到皇極殿接受朝賀,只有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在場。
李自成在這一天建國號大順,年號永昌,隨後揮師東征山西,直搗北京。
正月初九日,兵部收到李自成下的戰書,約定三月初十日決戰於北京城下。
朝中大臣爭論南遷,明思宗重申「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諸臣集體沉默後,拂袖而起,斥責:「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先鋒抵達京郊,陷昌平,焚皇陵。
明思宗在中左門從容喝茶,以「安人心、剿寇、生財足用」為題,考選滋陽知縣黃國琦等三十三名地方官。
三月十七日,明思宗上朝詢問守城之策,君臣對泣,束手無策。
明思宗情緒失控「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嘆息通宵」
大呼:「內外文武諸臣誤我!誤我!」
三月十八日早晨,明思宗最後一次召見閣臣。
上午風雨交加,午時雨停,李自成下令繼續攻城,未時,太監曹化淳打開廣寧門,外城陷落。
明思宗與太監登上紫禁城後的煤山眺望,發現北京城已被重重圍困,難以脫身,下山回到乾清宮。
明思宗與周皇后等嬪妃舉行最後酒宴,要求她們自盡,周皇后回到坤寧宮自縊,袁貴妃被明思宗砍傷。
明思宗怒吼「為甚麼要生在我家」,揮劍砍斷十五歲的長平公主手臂,六歲的昭仁公主當場死亡,明思宗派人到各宮催促懿安太后與西李自盡。
三月十九日五更,明思宗撞鐘召集文武百官,無一人入朝,與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在一棵樹上自縊,終年三十三歲。
明思宗自縊當天上午,北京全城投降,李自成懸賞黃金萬兩搜尋明思宗。
三月二十日中午,明思宗遺體被發現,身穿藍色道袍,披頭散髮遮住臉,右腳穿襪與紅方舄(音色,鞋),左腳赤腳,胸中背心有帶血遺詔。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朕涼德藐躬,上乾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明思宗遺體運至東華門外,與周皇后遺體放在一起,「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李自成在明朝太監王德化等請求下,用較好棺材重新收殮明思宗夫婦遺體,四月初三日埋在田貴妃墓中,只有太監和百姓為明思宗送葬。
五月,清軍入關,佔據北京,清攝政王多爾袞宣布為明思宗發喪三天,為明思宗上廟號懷宗(後取消),謚號孝莊烈端皇帝,葬於思陵,成為明十三陵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陵。
南明弘光政權上廟號思宗,謚號仁懋孝烈皇帝。
弘光元年(1645年,清順治二年)二月,改廟號為毅宗,隆武政權改廟號為威宗。
順治十六年(1657年)改「端」為「愍」,簡稱「莊烈愍皇帝」或「莊烈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1年),整頓歷代帝王廟祭祀,亡國之君原則上不入祀。
康熙帝認為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實際負有亡國責任,牌位移出歷代帝王廟,特地指示保留明思宗牌位,成為唯一於歷代帝王廟中被祭祀的亡國之君。
明思宗在位十七年,曾六度下詔罪己,包括: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中都鳳陽失守,明朝祖陵被焚。
崇禎十年(1637年)閏四月,北方大旱。
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十一月,清軍劫掠北直隸、山東的「壬午之變」期間。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六月十三日,清軍出塞後。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席捲山西,直逼北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四日,招商採購軍需物資失誤。
明思宗生前沒來得及修自己的陵寢,死後與周皇后一起下葬於田貴妃墓中,稱為思陵。
清代陸續修建碑亭、享殿、明樓等配套建築,順治帝曾揮淚親祭思陵,命明降臣金之俊撰文立碑,詳述明思宗「聖德」。
民國時,思陵地宮兩次被土匪盜掘。
1947年國民黨軍隊為應付內戰、修建炮樓,拆除思陵所有地面建築,只剩下順治碑與石五供等少量遺存。
清朝將景山東麓一顆歪脖槐樹,定為明思宗自縊之處,鎖上鐵鏈,稱為「罪槐」,鐵鏈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遺失。
1930年,故宮博物院,在老槐樹旁設立「明思宗殉國處碑」。
1955年,景山公園重新開放時,「明思宗殉國處」碑有詆毀農民起義之嫌,被截為兩段,用作井蓋。
1966年,「大串聯」期間,槐樹被折去樹枝、剝光樹皮,用作紀念品。
1971年5月,槐樹枯死被砍伐。
1996年,從北京東城區一處居民院內,移植直徑五十釐米百年老槐樹到「殉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