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攸:被持棒追打,引伸長遠。
遂:在路上捉回公豬,引伸達到目的。
在:種子破土而出,引伸存在。
中:測風標杆位於坐標正中,引伸中央。
饋:雙手捧奉貴重食物,引伸饋贈。
中饋:負責打理家中事務,即主婦。
貞:龜甲占卜,引伸經過驗證。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沒用太多時間就達到目的,居功於家中事務打理得好,經過驗證是吉祥的。
漢文帝時期竇皇后的故事,可解爻義。
漢朝時期共出現過三位竇皇后,包括:
孝文竇皇后:漢文帝皇后、漢景帝生母。
章德竇皇后:漢章帝皇后、漢和帝嫡母。
桓思竇皇后:漢桓帝皇后、漢靈帝嫡母。
孝文竇皇后是竇氏一族發展壯大關鍵,西漢、東漢、唐朝出了五位竇皇后。
孝文竇皇后名字未於正史記載,唐朝《史記索隱》記載為竇漪房。
竇漪房(前205-前135),清河郡人(河北清河)。
竇漪房父親經歷秦朝動亂,隱居於觀津縣不問世事,過着清貧垂釣生活。
良家子在漢代是個特定階層,指從事正當職業、擁有一定資產,身家清白、遵循倫理綱常的人,是朝廷徵兵及選秀主要來源,竇漪房被選為良家子。
竇漪房父親不幸墜河而死,葬在觀津,竇漪房與兄長竇長君及弟弟竇廣國相依為命。
漢十年(前197年),八歲的竇漪房被選入宮。
入宮前,用淘米水為弟弟竇廣國洗頭,放下食物後才安心離去。
竇漪房入宮侍候呂后,稱為竇姬。
竇廣國四五歲時,被人擄掠販賣到外地,渺無音訊,兄長竇長君流離失所。
漢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漢高祖劉邦駕崩,呂后挑選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姬其中之一。
竇姬家在清河,鄰近趙國,希望能到趙國,請求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
宦官分派宮女時忘了這件事,把竇姬的名字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
代王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劉恆,母親薄姬是劉邦妃子,一直都不受寵,因而避過呂后逼害,劉恆的妻子生了四個兒子後去世。
劉恆非常喜歡竇姬,漢孝惠帝七年(前190年),竇姬封為美人。
漢孝惠帝八年(前189年),女兒劉嫖出生。
漢孝惠帝九年(前188),劉啟出世,竇姬幾乎難產死亡,因此不喜歡劉啟。
小兒子劉武出生不久,劉恆登上帝位,因而得到竇姬寵愛。
高后八年(前180年),太后呂雉去世,群臣擁護代王劉恆回京即位,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不久,太常上書請立太子,原皇后生的四個兒子,這時相繼病死。
文帝元年(前179年)正月,漢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
三月,漢文帝封竇漪房為皇后,竇皇后女兒劉嫖封為長公主,封邑館陶。
文帝二年(前178年)三月,劉武被立為代王,兩年後徙淮陽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徙為梁王。
薄太后下令追封竇皇后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在家鄉清河郡安置陵園,規格和儀式與薄太后父親靈文園一樣。
竇廣國被人輾轉販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後在宜陽(河南宜陽西)進山挖石炭(煤),一天黃昏,山崖崩塌,竇廣國脫險逃生,跟隨主人到長安。
竇廣國聽說新封皇后是姊姊,千方百計聯絡,經過一番轉折,竇皇后與兄長及弟弟重逢,安置他們到京師居住,接受教育。
竇皇后出身貧苦,同情百姓悲苦,與漢文帝同節儉,減輕百姓負擔。
竇皇后信奉黃老之學,兒子與竇姓宗族必須讀《老子》,休養生息,把漢王朝推上強盛高峰。
竇皇后生病後來雙目失明,漢文帝寵幸邯鄲的慎夫人和尹姬,讓慎夫人與竇皇后同席而坐。
慎夫人和尹姬都沒生兒子,竇皇后對慎夫人的僭越加以容忍。
袁盎(音安)有較濃厚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名份、按禮行事,不能有僭越行為,是朝廷少有得到漢文帝信任的儒家大臣。
一次,漢文帝到上林苑游玩,竇皇后、慎夫人跟從。
就坐時,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坐,文帝也很生氣,起身回宮。
事後,袁盎勸諫漢文帝:「陛下難道不知道,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的事嗎?」
漢文帝被一言驚醒,將話轉告訴慎夫人,慎夫人賜給袁盎金(銅)五十斤。
慎夫人為怕成為人彘,不敢再有僭越企圖逼宮行為。
文帝後七年(前157年)六月乙亥,漢文帝崩於未央宮,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竇皇后成了皇太后。
竇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長竇長君早死,其子竇彭祖封為南皮侯、弟弟竇廣國封為章武侯、姪兒竇嬰,任命為大將軍,封為魏其侯。
撫養漢文帝長大的薄太后,因病去世,大漢王朝,再沒人比竇皇太后地位更高。
竇皇太后溺愛幼子梁王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
漢景帝對這個同胞手足感情至深,不僅同輦(音歛,卸駕)進出,還想傳位於他。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楚、齊、趙等七國反叛,吳、楚先攻擊梁國棘壁,殺死數萬人。
劉武據守睢陽(河南商丘),命韓安國、張羽等人為大將軍抵抗,與太尉周亞夫等人相持三個月,是為「七國之亂」。
吳、楚破滅後,計算功勞,梁國所斬殺俘獲的吳、楚軍隊數目,與朝廷大致一樣多。
漢景帝還未立太子,為褒獎劉武在「七國之亂」立下大功,在一次家宴上,漢景帝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後,把皇位傳給你。」
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皇太后聽了極高興,提出以劉武為嗣,徵求大臣意見,竇嬰及大臣都反對,劉武繼位之事作罷。
漢景帝七年(前150年)十月,劉武再次入朝朝見漢景帝,獲准逗留京師。
十一月,漢景帝廢黜慄太子劉榮為臨江王,竇皇太后建議漢景帝安排劉武繼位。
楚相袁盎上書勸阻,竇皇太后此後再未提劉武繼位之事。
漢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劉武與謀臣羊勝、公孫詭等人,在安陵廓門外刺殺袁盎。
漢景帝為免竇皇太后不高興,沒有追究劉武,兄弟關係出現裂痕。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漢景帝拒絕劉武留滯京城,劉武回封地不久因病去世。
竇皇太后整日哭泣,極為悲哀,拒絕吃飯,說:「帝果殺吾子!」
漢景帝與長公主商議,分梁國為五個國家,封梁孝王五名兒子為王,梁孝王五個女兒皆食湯沐邑,竇皇太后才開心起來,還因此加了一餐。
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漢景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尊竇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皇太后去世,與漢文帝合葬於霸陵。
遺詔將東宮所有金錢財富,都賜予唯一還在人世的女兒,大長公主劉嫖。
霸陵是漢文帝劉恆與竇皇后,同陵異穴合葬陵寢,埋在同一個墓地,但各自起一個墳頭,同陵體現在兩者同處一個大陵園。
史料記載,近千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霸陵位於鳳凰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曹龍與楊武站,認為鳳凰嘴與竇皇后陵封土相距二千一百米,比漢武帝茂陵帝后陵墓之間的距離還大,霸陵不可能位於鳳凰嘴。
2001年,位於灞橋區江村東側發現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與竇皇后陵周圍的夯土垣牆,將江村大墓與竇皇后陵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大陵園,兩者相距僅八百米。
曹龍和楊武站推測,江村大墓為霸陵陵址,即漢文帝陵墓。
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宣布,考古證實: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